人生识字烦恼始 知乎 20250529 转自 新世纪
今年9月是张爱玲女士的105年诞辰,笔者于3月写过《爱玲跑得飞快》一文,只是粗浅写了下。很多读者以为张爱玲独居逝世,便自以为其生活窘迫,其实不然。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一下这些误解,献给伟大的张爱玲女士。
1960年,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投下人生中的第一张选票;
1969年,她搬家到加州旧金山,用一台新买的电视机见证人类登月的历史时刻;
晚年,她手握32万美元巨款,过着简单但自在的生活。
而在同一时期,她的同辈作家文人,却在思想改造与牛棚的磨难中挣扎。
张爱玲没有被历史裹挟,而是以一种特别的姿态,活出了那个时代里难得的从容与自由。

人生第一张选票:一个时代的象征
回到1960年,那是张爱玲取得美国公民身份的一年。
在丈夫赖雅的提议下,她投下了人生中第一张选票,选择了肯尼迪。
这一刻,对于张爱玲来说,不只是个人生活的一小步,更是她作为“局外人”的一种身份确认——她正式成为了一个拥有选票的美国公民。
而当时的东瀛,许多社会精英正在接受思想改造。
那个年代,多一张粮票对于知识分子来说都显得奢侈,选票则更是遥不可及的事物。
在那个时代,能自由地选择、自由地投票,已是一种奢侈。
而张爱玲,恰恰活成了这个奢侈的例外。

人类登月:女作家的好奇心
1969年7月,当人类即将首次登月的消息传遍世界!
张爱玲赶紧去买了一台电视,坐在旧金山的家中,守着屏幕,观看阿波罗11号登月的过程。
你能想象吗?
一位在旧上海写出《倾城之恋》的女子,坐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的公寓里,透过电视见证人类迈出“登月第一步”。
那一刻,她与全世界正常社会的普通人一样,兴奋又好奇。
与那些被时代裹挟的东瀛文人不同,张爱玲有机会亲身参与和见证这些划时代的事件。
她不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主动的记录者。
而她的这台电视机,成为她生活中唯一一件“奢侈品”,也成为她对这个世界永不熄灭的好奇心的象征。

百万存款:自由生活的选择
张爱玲去世后,留下了约32万美元的遗产,折合港币约240万。
相比同时代的社会精英,这笔巨款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就。
而这份财富,更多来自她与台湾皇冠出版社的合作。皇冠为她支付了高额的稿费和版税,甚至在她写《小团圆》时,就提前支付了1万美元的定金。
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职业作家
在那个时代,能靠写作维持体面生活的东瀛作家寥寥无几。
而张爱玲不仅做到了,还用她的才华让自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重新走红港台和海外华人世界。
但她的生活却并不奢华。即便拥有巨额遗产,她依然喜欢搬家,住在简单的公寓里,用塑料和金属架家具布置房间,吃着冷冻食品和鸡肉派。
她的生活简单得近乎“冷清”,但这正是她想要的:一种不被打扰、不被束缚的自由。
想想那些被迫下乡劳动、在牛棚中受苦的精英们,张爱玲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胜利?
她用自己的才华和清醒,换来了一份自由和独立。

当然了,张爱玲也有遗憾,比如丈夫年迈早逝、初期生活窘迫堕胎、英文写作未能辉煌、亲人毕生未见…
但是,她至少活出了“人”的样子。仅此一项,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