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东云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件因其深刻的烙印而成为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然而,当强大的国家机器试图系统性地抹去、改写或禁锢这段记忆时,会发生什么?这正是资深记者林慕莲(Louisa Lim)在其力作《失忆人民共和国:重访天安门》(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中试图探究的核心命题。林慕莲曾长期担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华记者,拥有十余年在中国采访报道的丰富经验。她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锲而不舍的追索精神,走访了诸多历史亲历者,试图穿透官方叙事的重重迷雾,重构那段被刻意模糊的历史,并揭示“失忆”对个体生命和国家未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对 1989 年天安门事件的再次审视,更是一部关于记忆与遗忘、真相与谎言、个体抗争与国家权力的深刻反思之作。

林慕莲在书中提出的核心论点是,1989 年天安门事件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其强大的政治与宣传机器,成功地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推行了一种“集体失忆”的工程。这种“失忆”并非民众的自然遗忘,而是一种精心构建和强制维持的状态。其代价不仅仅是历史真相的湮没,更在于它深刻地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心理、政治生态乃至个体命运。书中通过讲述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物故事——从当年的士兵、学生、流亡者、遇难者母亲,到体制内的官员,再到对历史全然无知的年轻一代——林慕莲试图勾勒出“失忆”的多棱面及其如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她特别强调,这种“失忆”并非铁板一块,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仍有许多个体在以各种方式守护和传递着记忆的火种,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失忆共和国”的无声抗议。此外,书中一个重要的创见在于,林慕莲将目光投向了北京之外,特别是成都,揭示了在 1989 年那个血色夏天,其他城市同样发生了鲜为人知但同样惨烈的镇压事件,从而打破了以往叙事中仅聚焦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局限。

穿梭于历史迷雾:各章节核心内容探析

《失忆人民共和国》的叙事结构独具匠心,它并非采用传统的编年体或纯粹的学术分析框架,而是以人物为线索,串联起不同的历史片段和个体命运。每一章都聚焦于特定身份的群体或个体,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口述回忆,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具体而可感。

导言(Introduction)

林慕莲以一种极具戏剧张力的方式开启了她的叙述。她将读者直接带到 2014 年的天安门广场,一个在当代中国语境下被赋予了多重且往往是正面意义的政治符号中心。清晨,伴随着激昂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成千上万的民众,特别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年轻游客,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在官方的精心塑造下,这里是国家力量、民族团结和光明未来的象征。然而,林慕莲笔锋一转,提醒读者,仅仅在二十五年前,同一片土地见证了截然不同的景象——那是理想主义的迸发,是青年学子对民主、自由的呼唤,最终却以流血与悲剧收场。这种今昔对比的强烈震撼,构成了全书的底色。作者并未止步于表面的描绘,而是通过一个令人心惊的“田野实验”——她随机向一百名北京顶尖高校的大学生展示那张闻名于世的“坦克人”照片,结果仅有十五人能够辨认,其中两人还是猜测——直观而残酷地揭示了官方主导的“失忆工程”所取得的惊人“成就”。

这一发现不仅令人错愕,更引人深思:一个拥有悠久历史记忆传统的民族,何以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对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变得如此隔膜与无知?这种集体性的“不知情”究竟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导言不仅清晰地呈现了历史记忆与现实景观之间的巨大裂痕,也点明了作者写作此书的核心关怀与她作为一名记者在探寻真相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与风险。她试图追问,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当历史被刻意筛选、改写甚至抹除时,个体记忆的价值何在?那些被压制的声音又将如何寻找诉说的可能?这为全书探讨记忆与遗忘的政治学奠定了沉重而又充满张力的基调。书中还提及天安门广场的命名本身也颇具讽刺意味,其满语原意“承天门”的“天”指的是“天子”,“承天”即顺应天意,而清朝将其改为“天安门”,取“天下安定”之意,但在 1989 年,这里却成为了“天下不安”的中心。这种历史名称与现实事件的错位,进一步加深了“失忆”主题的复杂性。

第一章:“士兵”(Soldier)

本章以一位特殊的历史亲历者——前解放军士兵、后转型为艺术家的陈光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国家机器执行者的内心世界。1989 年,年仅十七岁的陈光,怀着对军旅生涯的懵懂憧憬和“保卫首都、平息动乱”的简单信念,作为戒严部队的一名随军摄影师被派往北京。林慕莲通过细腻的访谈,捕捉到陈光从最初的兴奋、困惑到最终的震惊与创伤的完整心路历程。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和战友们在进城途中如何被北京市民和学生们用血肉之躯阻拦,市民们向士兵们递水送饭,学生们则试图向他们解释运动的和平意图和反腐败的诉求。这些亲身经历与部队内部日复一日的政治教育——强调学生运动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挑起的、旨在推翻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动乱”——形成了鲜明对比,开始在他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当清场命令下达,枪声响起,陈光虽未亲手开枪(他被临时指派用照相机记录),但他作为摄影师记录下了广场清场后的骇人景象:火光冲天,士兵们在焚烧学生们遗留下的帐篷、睡袋、书籍和横幅,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气味。

这些画面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记忆深处,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中挥之不去的母题,他试图通过绘画来重现那些被官方历史所掩盖的真实场景。林慕莲特别提到了陈光拍摄到的一缕被遗弃在自行车轮上的女性发辫,这个细节成为他心中一个长久的疑问和痛点,象征着那些在暴力中被碾碎的无名生命和被中断的青春。书中还提及了部队在事后向参与行动的士兵颁发了一块刻有“首都卫士”、“平暴”纪念字样的手表,陈光一直保存着这块手表,它既是那段历史的物证,也是他内心矛盾与挣扎的象征——一面是国家赋予的“荣誉”,另一面则是良心深处无法抹去的负罪感和对真相的追问。

陈光后来的艺术创作,无论是直接描绘当年场景的油画,还是更具象征意味的装置作品(例如用白色油漆和破碎镜片包裹的、存放着当年照片的箱子,象征着哀悼和破碎的记忆),都成为他个人对抗官方“标准答案”、消化历史创伤、并试图与那段经历和解的独特方式。通过陈光的故事,林慕莲揭示了国家暴力不仅伤害了抗议者,也对体制内的执行者造成了深远的心理影响,他们的记忆与反思同样是构成历史完整图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挑战了那种将士兵简单化、非人化的叙事。

第二章:“留下”(Staying)

如果说第一章的陈光代表了体制内执行者的视角,那么本章则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之后,选择或被迫留在中国大陆的八九学运参与者,他们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核心人物是前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生张铭,他曾是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高自联)的成员,并因其在学运中的角色而被列入官方发布的“二十一名被通缉学生领袖”名单,位列第十九。林慕莲通过对张铭的深入访谈,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他从一个原本对政治毫无兴趣、一心想着毕业后去经济特区工作的理工科学生,如何阴差阳错地在胡耀邦逝世后,被周围同学的悲痛和广场上风起云涌的抗议所感染,逐步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

张铭的回忆中充满了对学运内部复杂性的反思,他坦诚地谈及了当时学生组织内部存在的派系林立、观点激进与温和之争(例如他曾主张与政府对话,争取实际的改革成果,而非一味追求推翻现有体制)、以及因缺乏经验而导致的策略失误(例如他曾反对学生绝食,认为这会将政府中的改革派推向对立面,但他的声音未能阻止事态的发展)。这种对运动内部矛盾的呈现,使得历史更加真实可信,避免了简单的英雄化叙事。镇压之后,张铭经历了数周的逃亡,最终在深圳边境被捕,随后被送往秦城监狱,经历了长达七年的牢狱之灾。林慕莲描述了他在狱中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包括在东北凌源监狱遭受的酷刑和强制劳动(例如长时间制作火柴盒),这些经历给他留下了永久的生理和心理创伤,例如他至今仍受严重头痛困扰,需要依靠拔火罐(甚至在前额拔罐,留下骇人的印记)来缓解疼痛。

与其他许多流亡海外的学运领袖不同,张铭和像他一样选择留守或未能成功离开的人,在出狱后依然生活在严密的监控和无形的政治压力之下。“历史的污点”如同一个无法摆脱的标签,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生活乃至家庭关系。张铭曾试图通过经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一度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要官方对八九事件的定性不变,他过往的“历史问题”就可能随时成为葬送他一切努力的导火索。事实上,他后来确实再次入狱,罪名看似与经济有关(“滥用高管待遇”),但背后政治因素的阴影挥之不去。为了抗议不公并争取提前获释,张铭在狱中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绝食(仅靠饮用牛奶维持生命),最终以身体健康极度受损为代价获得保外就医。

出狱后,他依然坚持着这种特殊的饮食习惯,这既是身体的被迫适应,也成为一种无声的抗议。张铭的故事,是无数“留下者”命运的缩影,他们以肉身承接了历史的重负,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官方“集体失忆”工程的持续挑战。林慕莲通过张铭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失忆”的残酷性:对于那些被权力标记为“敌人”的个体而言,历史从未真正过去,它以一种持续在场的方式,塑造并限定着他们的人生。

Image
Image

第三章:“流亡”(Exile)

本章将视线转向了那些在 1989 年后被迫流亡海外的学生领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吾尔开希。吾尔开希以其在学运期间的激进言行、身着病号服与时任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对话时的“桀骜不驯”而成为当时国际媒体的焦点人物,也因此位列官方通缉名单的第二位。林慕莲通过对吾尔开希的采访,以及对他流亡后二十多年经历的梳理,展现了流亡者在异国他乡的复杂心境与身份认同的挣扎。

书中描绘了吾尔开希等人在“黄雀行动”等秘密渠道的帮助下惊险逃亡的过程,以及抵达西方后最初受到的英雄般欢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光环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边缘化的失落感、对故土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中国民主前景持续关注下的无力感。吾尔开希等流亡者在海外继续尝试推动中国民主运动,组建民运组织,发表演讲,撰写文章,但他们也不得不面对内部的分歧、资源的匮乏、以及西方社会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而对中国人权问题关注度下降的残酷现实。林慕莲并未回避对流亡群体内部问题的审视,例如一些人对个人名声的过度在意,以及在运动策略上的不统一,甚至因资源分配等问题产生的内耗。吾尔开希本人也曾尝试融入西方社会,求学、工作(甚至做过车行技工、餐厅服务员),后来定居台湾,成为一名政治评论员和投资基金经理,经历了婚姻与家庭。然而,他始终无法摆脱“天安门一代”的标签和内心深处的“流亡者”身份。

近年来,他多次尝试以各种方式(如前往澳门、香港试图“自首”,或闯入中国驻外使领馆)返回中国大陆,哪怕是进入监狱,以期与年迈的父母团聚,并再次将六四问题带回公众视野,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一章深刻地揭示了“失忆”的跨国效应:对于流亡者而言,他们不仅是被祖国权力机器“遗忘”和驱逐的人,也在某种程度上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而被国际社会逐渐“遗忘”,他们的抗争之路充满了艰辛、孤独与身份认同的焦虑。林慕莲还提及了其他流亡者的不同境遇,如柴玲转向宗教寻求心灵慰藉,并因其“原谅”镇压者的言论引发争议,这进一步凸显了流亡群体内部在如何面对历史创伤和未来道路选择上的复杂分化。

第四章:“学生”(Student)

这一章的叙事在两个时空交错进行,巧妙地将 1989 年广场上那些怀抱理想、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与二十五年后在中国高校中对那段历史茫然无知或漠不关心的年轻学子进行了对比,从而凸显了“失忆工程”对年轻一代的深刻影响。林慕莲通过一个名叫“Feel”(费鸥)的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具象化地展现了年轻一代在官方“失忆教育”和消费主义文化双重塑造下的普遍状态。Feel 来自中国南方一所普通大学,主修市场营销。他在一次去香港购物旅行的途中,偶然参观了设在某大学内的六四纪念馆,平生第一次接触到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内心受到了短暂的冲击和困惑。他向林慕莲坦承,在内地,老师们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即使提及也是一语带过。

然而,当 Feel 回到内地校园后,这种短暂的冲击很快被现实的考量(如找实习、准备就业、追求物质生活)所取代。他对政治不感兴趣,更关心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林慕莲再次提及了她在北京多所顶尖大学(如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进行的那个令人沮丧的“坦克人”照片辨识实验:在一百名被访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对此茫然不知,有人猜测是科索沃或韩国的事件,甚至有人认为是军事演习的照片。即使是少数能够认出照片的学生,也往往表现出紧张、回避,或重复官方的“政治风波”定性。

这一章有力地证明了官方“失忆工程”在年轻一代中所取得的“成功”——它不仅通过教科书的删改、媒体的禁声、网络的屏蔽等手段,有效地阻断了历史信息的代际传递,更通过塑造一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个人成功为导向的社会氛围,成功地将年轻人的注意力从敏感的政治议题上引开,培养出一种“去政治化”、“实用主义”的年轻一代。然而,作者也并未完全绝望,她暗示这种“失忆”并非铜墙铁壁,偶然的真相接触(如 Feel 在香港的经历)仍可能在年轻一代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为未来记忆的复苏保留了一线可能。

第五章:“母亲”(Mother)

这是全书中最具情感冲击力和道德力量的一章,聚焦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天安门母亲”,主要代表人物是前人民大学哲学系讲师丁子霖和前航天工程师张先玲。她们的儿子——十七岁的蒋捷连和十九岁的王楠——都在 1989 年 6 月 3 日晚至 4 日凌晨的镇压中被枪杀。二十多年来,她们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个人悲痛,坚持不懈地寻找其他遇难者家属,艰难地记录和核实死者名单,并年复一年地向中国政府发出公开信,提出“真相、赔偿、问责”三项诉求。林慕莲以极其细腻和充满同情的笔触,描绘了这些母亲们在失去年轻的、充满希望的孩子后所承受的无尽伤痛,以及她们如何从最初的绝望、崩溃(丁子霖甚至一度想过自杀)中一步步走出来,将个人的悲痛升华为寻求正义、守护历史记忆的集体行动。

她们的抗争之路布满了荆棘:常年受到公安部门的严密监控、电话窃听、跟踪骚扰,在敏感时期(如六四周年前后、两会期间)甚至被软禁在家中,限制出行和与外界联系。张先玲为了查清儿子王楠遇难的真相,克服重重困难,寻访目击者,甚至找到了当时试图抢救王楠但被士兵阻止的医护人员,以及掩埋王楠尸体的学校工友,一步步拼凑出儿子生命最后时刻的惨烈遭遇——王楠在南长街南口拍照时中弹,士兵阻止他人施救,最终导致其失血过多而死,尸体被草草掩埋在路边花坛。这些细节的披露,不仅展现了母亲的坚韧,也揭露了镇压的残酷无情。

林慕莲强调,“天安门母亲”群体的出现和坚持,本身就是对官方“失忆”叙事的有力反驳。她们以母亲的慈爱和对逝去孩子的无尽思念为动力,以柔弱的身躯对抗着强大的国家机器,成为了中国社会良知的象征和守护记忆的灯塔。她们的努力,使得一部分历史真相得以保存,她们收集的遇难者名单和证词,成为未来历史研究和责任追究的宝贵资料。这一章展现了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体记忆和基于人伦亲情的抗争所具有的不可磨灭的道德力量。书中还提及了其他母亲的片段故事,以及这个群体内部的相互扶持与面临的共同困境,如年事已高、成员相继离世等。

 

Title Image

 

第六章:“爱国者”(Patriot)

本章深入探讨了 1989 年之后中国官方如何巧妙地利用和重塑“爱国主义”话语,将其作为巩固执政合法性、转移社会矛盾、消解历史记忆的重要策略。林慕莲通过一个名叫高勇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以及对中国社会各种“爱国主义”现象的观察,展现了这种新型“爱国主义”的复杂特征。高勇是一个来自东北的二手车商人,他积极参与 2012 年因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争端而爆发的反日示威游行,认为这是爱国行为,并对日本表现出强烈的愤慨。然而,当被问及对 1989 年天安门事件的看法时,他却表示“没有想法”,认为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情,“向前看”更重要。这种对内“失忆”与对外“激昂”并存的现象,正是林慕莲所要揭示的“新爱国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

林慕莲分析指出,在 1989 年之后,面对意识形态的真空和执政合法性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大力推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将中国近代史简化为一部“百年国耻”史,强调西方列强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与欺凌,并将中国共产党塑造为带领中华民族摆脱屈辱、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领导核心。通过这种叙事,党、国家、民族三位一体被紧密捆绑,任何对党的批评都可能被轻易地上纲上线,视为“不爱国”甚至“卖国”。这种“爱国主义”往往表现为一种对外的强硬姿态(尤其是在领土主权等问题上)和对内部异议声音的压制。书中提及了官方媒体对反日示威的默许甚至暗中鼓励,以及“中国梦”等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的构建,分析了它们如何在民众中,特别是在没有经历过 1989 年事件的年轻一代中,产生广泛影响。

这一章深刻地揭示了“失忆”与“新爱国主义”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通过刻意遗忘或歪曲内部的历史创伤和矛盾(如六四事件、大饥荒、文革等),转而塑造外部的“敌人”(如日本、西方反华势力)和共同的“民族复兴目标”,从而达到凝聚民心、维护统治稳定、消解历史追责的目的。林慕莲还观察到,这种“爱国主义”有时会演变成非理性的民族主义狂热,甚至出现打砸日系车辆、抵制日货等暴力行为,而官方对此往往采取暧昧和纵容的态度。

第七章:“官员”(Official)

这一章提供了一个极为罕见且珍贵的体制内高层视角,主角是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曾任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的鲍彤。鲍彤在 1989 年因同情学生运动、反对武力镇压,并在赵紫阳失势后不久即被秘密逮捕,成为因六四事件被判刑的最高级别中共官员。林慕莲通过对鲍彤及其儿子鲍朴(《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一书的编辑出版者)的深入采访,回顾了 1989 年春夏之交中共高层内部激烈的政治博弈和令人窒息的决策过程。鲍彤的叙述揭示了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内元老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他们对学生运动的强硬立场和最终拍板武力清场的决心。与之相对,赵紫阳等党内改革派主张对话、缓和矛盾,试图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但他们的声音在高层权力斗争中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无奈失势。

鲍彤认为,1989 年的镇压不仅是一场人道悲剧,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发展轨迹,使得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初启动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戛然而止,为后来的权力过度集中、官员腐败和社会矛盾激化埋下了深远的祸根。书中提及了鲍彤被捕的细节——在一次名义上是邀请他参加中央会议的召唤后,他被直接送往秦城监狱,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牢狱生涯,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单独囚禁。出狱后,鲍彤尽管身处公安部门的严密监控之下(他幽默地称之为“麦当劳是我的办公室”,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相对自由地与记者见面),仍坚持通过各种渠道发声,反思历史,批判时弊。

他的经历和观点,为理解 1989 年事件的深层政治逻辑、高层权力运作的诡谲以及事件对中国政治体制的长远影响,提供了宝贵的、来自权力核心内部的参照。林慕莲还通过鲍朴的叙述,展现了鲍家两代人与这段历史的纠葛,以及鲍朴在香港出版一系列关于中共高层内幕书籍(包括赵紫阳回忆录、李鹏日记等)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这本身也是对“失忆共和国”的一种反抗。

第八章:“成都”(Chengdu)

这是全书最具突破性和震撼力的章节之一,堪称林慕莲独立调查报道的典范。作者通过艰苦细致的调查和对多位关键亲历者(包括当时在成都的外国留学生、教师、外交官以及本地居民)的采访,结合对美国国务院解密外交电报、西方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一份由当地党员秘密撰写的《成都“六四”惨案调查》手稿等珍贵文献的梳理,首次向英文世界系统、深入地揭示了 1989 年 6 月在四川省会成都发生的、此前鲜为人知但同样血腥惨烈的镇压事件。

与北京的情况类似,成都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和市民抗议活动,学生们在市中心的天府广场(有巨大的毛泽东塑像)静坐示威。在北京的镇压消息传来后,成都的局势迅速恶化,愤怒的市民走上街头,与警察和武警发生了激烈冲突。林慕莲生动地描述了成都街头的混乱与暴力场景:示威者投掷石块、砖头,焚烧车辆;警察则动用催泪瓦斯、警棍甚至开枪镇压。书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对成都金江宾馆(当时美国领事馆也设于此)内外发生的暴力事件的还原。多位匿名的外国目击者(包括一位名叫金·尼加德的美国人,她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现场照片,首次在本书中公开)向林慕莲证实,他们亲眼目睹了警察和便衣在宾馆院内对被抓捕的示威者进行残酷殴打,一些受害者被活活打死,尸体像“牲畜一样”被扔上卡车运走。这些证词令人不寒而栗,也解释了为何成都有“小天安门”之称。

这一章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和公众舆论中关于 1989 年事件主要发生在北京的单一、固化叙事,雄辩地证明了那是一场波及全国多个城市的民主运动和随之而来的普遍性镇压。成都事件的“被遗忘”和“被掩盖”,更加凸显了官方“失忆共和国”工程运作的广度、深度和残酷性。林慕莲还采访了成都的遇难者母亲唐德英,她的儿子周国聪在 1989 年 6 月 6 日失踪,后被证实死于警察拘留期间的殴打。唐德英为儿子的死奔走呼号二十余年,其不屈不挠的抗争经历与北京的“天安门母亲”群体遥相呼应,展现了普通人在专制高压下维护亲情与正义的惊人勇气。

Image
Image

后记:“记忆的债务”(The Debt of Memory)

在全书的结尾,林慕莲再次回到天安门广场的场景,以首尾呼应的方式,重申了记忆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她引用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在评论 1926 年段祺瑞政府制造的“三一八惨案”时所说的话:“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这句话如同一个沉重的预言,回荡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林慕莲认为,1989 年的幽灵从未真正远去,它依然以各种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官方试图用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来掩盖历史的创伤,并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最高原则,严厉压制任何形式的纪念、反思和追责尝试。

然而,这种基于强制的遗忘和对历史真相的回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社会和解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反而可能积累更深的矛盾,导致道德真空和人性的扭曲。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和执政者都共同背负着沉重的“记忆的债务”,只有勇敢地正视历史,承担责任,才能卸下包袱,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她观察到,尽管官方竭力推行“失忆工程”,但记忆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无论是“天安门母亲”的坚持,还是像陈光、鲍彤这样的个体反思,抑或是像成都事件这样被深埋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都显示了记忆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这本书的写作,本身也是作者对这份“记忆的债务”所尽的一份责任。她以一个外国记者的身份,试图为那些被消声的历史片段和个体命运留下记录,其最终目的,是希望唤起更多人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和思考,因为正如书中所引述的一位天安门母亲所言:“如果我们放弃了,历史就会永远被掩盖。”

史料运用、客观性与创见

林慕莲在《失忆人民共和国》中运用了多样化的史料,其核心优势在于大量的口述访谈。她采访的人物身份多元,既有知名的政治人物、学生领袖,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士兵、市民和遇难者家属。这些一手的人物访谈,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细节和强烈的临场感,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挣扎。特别是对陈光、张铭、吾尔开希、丁子霖、张先玲、鲍彤等核心人物的深入刻画,使得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紧密交织,增强了叙事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在成都事件的调查中,林慕莲不仅依赖口述史,还参考了当时外国外交官发回本国的解密电报、西方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一些罕见的中文资料(如一份手写的《成都“六四”惨案调查》报告)。她还发掘并使用了由金·尼加德(Kim Nygaard)等外国人在成都拍摄的、此前从未公开过的珍贵照片,这些影像资料为成都的血腥镇压提供了有力的视觉证据。这种多方求证、交叉印证的努力,体现了作者作为资深记者的专业素养。

然而,也需要指出,由于题材的极端敏感性以及中国官方对相关档案的严密封锁,作者无法接触到更深层次的官方文件和内部决策记录。书中对高层政治运作的分析,主要依赖鲍彤等人的回忆和一些公开出版的领导人日记(如李鹏日记,尽管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存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事件决策机制的更全面探究。但考虑到现实条件,林慕莲已经尽其所能地挖掘和呈现了她所能获得的材料。

关于客观性,林慕莲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人权和政治的西方记者,其立场和视角无疑是带有批判性的。她对中国政府在 1989 年事件中的处理方式及其后的“失忆工程”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这种立场贯穿全书,使得本书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同情受害者和抗争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本书缺乏客观性。林慕莲在叙述中努力呈现不同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例如她也写到了学运内部的矛盾和一些流亡人士的困境,并未将他们全然英雄化。她对“失忆”现象的分析,也指出了民众在某种程度上的“合谋”或出于现实考量的“主动遗忘”。因此,可以说本书是在特定价值立场下的客观呈现,其目标是揭示被遮蔽的真相,而非提供一种纯粹中立的学术分析。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种来自外部的批判性视角,或许更能激发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本书的创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性地提出并论证了“失忆共和国”的概念:虽然此前也有学者和作家关注到中国社会对六四的遗忘现象,但林慕莲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国家工程的高度,并详细描绘了这一工程的运作方式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具体体现。

揭示了成都等“其他天安门”的存在:这是本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通过对成都事件的深入调查,林慕莲打破了以往研究和报道中过度集中于北京的局限,证明了 1989 年的民主运动和随后的镇压是全国性的,从而深化了对该事件规模和影响的认识。

多维度的个体叙事:通过士兵、学生、母亲、官员、流亡者等不同身份个体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关于 1989 年事件及其余波的立体图景,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对“爱国主义”话语的深刻剖析:书中揭示了官方如何在后八九时代利用和改造“爱国主义”,将其作为消解历史记忆、凝聚政治认同的重要工具,这一分析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发现和研究突破方面,除了对成都事件的挖掘之外,本书通过对具体人物命运的追踪,也揭示了一些此前不为公众所熟知的细节。例如,陈光作为戒严部队士兵的心理历程和艺术表达,张铭等留守者在国内的持续困境,鲍彤对高层政治的内幕回忆等,都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视角。林慕莲将“失忆”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机制、表现和后果,这在以往的六四研究中尚不多见,可以说在这一特定领域取得了研究上的突破。

为何推荐此书?

《失忆人民共和国:重访天安门》无疑是一部值得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的作品。首先,对于那些希望了解 1989 年天安门事件真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细节和多角度的亲历者叙述。它不仅仅是对事件本身的重述,更是对事件如何被记忆、被遗忘、被扭曲的深刻探究。

其次,这本书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林慕莲所揭示的“失忆工程”及其伴生的“新爱国主义”,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思潮、政治生态和官方叙事逻辑的关键。书中描绘的社会控制、信息审查以及个体在强大国家机器面前的无力感,依然是观察和理解中国现实的重要维度。

再次,本书的叙事方式引人入胜。林慕莲以其娴熟的记者笔法,将严肃的历史题材处理得极具可读性。她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使得本书不仅适合专业研究者,也同样适合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关乎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对真相的坚守、对记忆的尊重、对个体尊严的捍卫。在一个信息爆炸但也充斥着虚假与操纵的时代,林慕莲的这本书提醒我们,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何其珍贵。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压抑的环境下,依然有人在努力守护历史的真实,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当然,由于题材的敏感性,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地区自然是禁书。但这恰恰反衬出其价值所在。对于身处信息相对自由环境的读者而言,阅读这样一本书,不仅是对一段重要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反思。它促使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历史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警惕权力对记忆的操纵?我们又应该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认知?

总而言之,《失忆人民共和国:重访天安门》是一部充满勇气、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杰出作品。它不仅是对一段特定历史的重访,更是对人类记忆与遗忘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叩问。它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关心历史、关心人类命运的人去阅读和思考。在“失忆”成为一种常态的时代,林慕莲的这本书犹如一盏烛火,试图照亮那些被刻意掩盖的角落,唤醒人们对真相和正义的渴望。

 

中国之春 |2025 年 6 月 1 日上传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