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斯达 2025年06月17日 来源:上报

 

海外世界去了解中國,知一點虛實,可能可以保命,但是夾帶認祖歸宗議程的旅行,始終無助拉闊對中國的認識。(美聯社)
海外世界去了解中国,知一点虚实,可能可以保命,但是夹带认祖归宗议程的旅行,始终无助拉阔对中国的认识。 (美联社)

每次有台湾网络红人赴中旅游,中国官媒当然要营造「两岸一家亲」气氛。中国人一向觉得西方传媒掌握了话语权,经常恶意抹黑中国,所以需要「中间者」来「看看真实的中国」。

了解中国对世界确实十分重要。因其举足轻重的体量,人们应该更加留意中国在经济、贸易、民生、科技、政治方面的动向,但不是网络影片中「中国有冰箱,冰箱里有很多饮料」的演示。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这些,可能才因此给展示。

如果对中国的实情不够了解,大家都会付出代价。美国人就不停高呼自己付出了代价,但他们一直长期跟中国做生意。所以并不是接触了就会了解,可以接触而长期误解。如何分别是否「实情」非常不容易。甚至香港以前一直以来的知中派,都会抱着挺过时的认知,也可以说是接触而长期误解的例子。因为有时我们都无法事事分别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宣传。

「认识中国」这议题对香港市民并不陌生。在英殖末期的 20 世纪中后期,中共建立的新中国并未正式接管,但殖民地与中国内地由于人口流动和交换非常频繁,国共双方都在香港有自己的政治活动。各行各业多多少少都有他们的影子。例如早期电影公司、娱乐圈、报社都有分亲国和亲共两个派系。

软性一点,就是「香港中旅社」或「学联旅游」等等以前办的学界中国旅行团。这些旅行团一般价格低廉,他们在学界中有组织人员回国旅游,也有着「推广中国」的目标。希望吸引海外华人(当时的香港殖民地居民)「实地考察祖国」,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抹黑」。这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今日也似乎只是换了形式。

由于当时香港是英国人管治,香港学生当年要反抗权威,对象是英国人。他们不少抱持一定程度的中国民族主义,而学生也有一个高举「认中关社」(认识中国,关心社会)的火红年代。

当年港英殖民地举办的廉价中国旅行团,与今日台湾网络红人、台湾青年的「赴中旅游」在某些方面其实类似,都是针对「海外华人」的特殊演示窗口。条件 (正如学生旅费)一般都是优待,旅客当时也觉得自己看到了很全面的祖国,但有些人中老年之后,也承认印象不等于现实,误判是常态。

这影响香港后来出现本地的政治。因为很多人被苦难中国、第三世界的片面形象误导,最终低估了其复苏的「威力」。

很多人直至在电视上看到 64 事件,这种朦胧乐观才真正受到冲击。香港民间社会经常错判中国。虽然对方近在身旁、语言基本相通,但很多事仍然是错判。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对「窗口」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中国太大,上限和下限极大,常人总有以管窥天的限制,判断总是「有改进空间」。

近代不少「洋五毛」拍片歌颂中国大城市很多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高科技化的模板,其实也是另一种选择性的片面。

中国也不是人人见到外人来片面称赞几句,就会沾沾自喜半天。因为人的质素有很大落差。他们不少人也知道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和山中铁链女、大学生几千元月薪、经济寒冬等等,同样真实。他们会比游客更理解自己的长处。有时搔不着痒处就更加尴尬。至少上海的长处,不应该是电子感应式垃圾桶等等。

海外世界去了解中国,知一点虚实,可能可以保命,但是夹带认祖归宗(香港英殖时期的情况)议程的旅行,始终无助拉阔对中国的认识。毕竟这些行程通常都是安排与设限,有其尺度和默契。可能我们走访的地方其实是全国的例外——没人会以深圳或者上海的当地生活,去想像整个中国的经济水平。

这些观光行动往往十分模板式,试图将旅客对中国的印象固定在其现代化、秩序、强盛的单一面,并且过度强化「实地走访」的作用。例如较广泛的经济数字、发展指数等等,就不是只用眼睛能看到的事情。不容易被个人准感知到,却也是现实一部份。

把头埋在沙堆完全不去接触,以及只去接收对方套餐里的东西,都十分危险。美国人也公开认了错判中国,她仍然在付出代价,因此而身陷于泥沼。

 

※作者为香港评论者/作家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