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来 | 转自 新世纪

战争的根源:两种地缘政治学的对峙与交锋
戦争の地政学

作者: 筱田英朗
原文作者: しのだひであき
译者: 郑天恩
出版社:一卷文化
出版日期:2025/04/30
ISBN:9786267686058
丛书系列:一卷国际

内容简介
摆脱左与右的意识形态束缚,改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出发
才是精准掌握世界未来情势的关键
理解两种不同地缘政治学的来龙去脉
才能透视十七世纪至今所有战争发生的结构

从古到今,从入门到进阶
一册通晓地缘政治学的观点与历史,理论与实务
更掌握现代世界产生纷争的深层结构性因素

「大部分书名有『地缘政治学』的书籍,都仅是各随己意来讨论地缘政治学,既没有共通点,看起来也是杂乱无章。其实一般人们所称的地缘政治学,有两个完全相异的传统。然而,这两者与其说是地缘政治学中的学派差异,实际上展现的则是更大、更根本的世界观对立。本书不只是著眼在这两种相异的地缘政治学,对杂乱无章的讨论进行整理,还要提供足以从结构面,掌握现实世界国际情势动向的视角。」——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筱田英朗(本书作者)
在这动荡的时局里,「地缘政治学」日益受到重视,坊间相关书籍也愈出愈多。这个词乍看可以望文生义,但究其根本,到底什么才是地缘政治学的核心理念?这套理论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帮助?还有,为什么每当提到地缘政治学,好像总是跟战争连结在一起? 《战争的根源:两种地缘政治学的对峙与交锋》就是为了回应这些疑问而写的书。
本书强调,「地缘政治学」这一种分析视角,能带我们注意到环境的地理条件导致了什么结构性要素,这些结构性要素又容易产生怎样的倾向,从而形成冲突与纷争。然而,要能够精准运用这种视角,就必须梳理「地缘政治学」这一概念辞汇背后颇为复杂的前世今生,才能知晓其内在一贯的逻辑;同时,必须要清晰掌握其脉络,才能用这个视角看懂十七世纪以降的欧洲战争、现代的两次大战、冷战、俄乌战争,乃至现下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了解这些对立冲突背后的结构框架及驱动力,进而预想未来。
本书梳理出的历史脉络以及两种地缘政治学观点,更指出这两种观点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的世界观差异。透过这些,更能帮助我们回过头来思考,在动荡的局势中,台湾究竟应该如何自处?该选择大海还是大陆?跳脱左派右派的意识形态之争,地缘政治或许是另一种更合乎现实的思考途径。
本书探讨的课题包括:
●「英美系统」与「欧陆系统」的地缘政治学之决定性差异是什么?这导致了怎样的世界观冲突?
● 何谓「心脏地带」、陆权、海权?何谓生存空间?何谓泛理念?
● 为何二战后,地缘政治学在日本被视为禁忌?
● 冷战结束的探讨,为何福山会提出「历史终结」论?为何杭亭顿用「文明冲突」论抗衡?
● 如何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解读俄乌战争?
● 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是一带一路?
● 我们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本书特色

先以学术等级的严谨眼光,爬梳地缘政治学领域传统的理论演变,并整理出其视角的一贯逻辑之后,再以作者独到的理论见解来诠释历史上的战争,包括当前的俄乌战争与中国崛起。
全书行文简洁明晰,深入浅出,又附有许多地图,让人容易对照。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对「地缘政治学」的前世今生有清楚理解,更能明确地得到一种视角,让读者得以自行应用,掌握未来情势。

一致推荐

吴宜蓉|历史教师、作家
巫师地理|地理与国际情势粉丝专页
李文成|Podcast「一历百忧解」主持人、作家
李世晖|国立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福泽乔|「Joel来谈日本」粉丝专页版主
(依姓名笔画排列)

作者简介

筱田 英朗 (しのだ ひであき)
一九六八年生于神奈川县,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同校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课程修毕。伦敦政经学院(LSE)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曾任广岛大学副教授、剑桥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任东京外国语大学综合国际学研究所国际关系论教授。着有多本著作:《和平架构与法律规范──国际和平活动的理论性与功能性分析》(获大佛次郎论坛奖)、《国际社会的秩序》、《国家主权的思想──朝向国际立宪主义的轨迹》(获三得利学艺奖)、《解读国际纠纷的五个视角──现代世界中战争的结构》、《集体自卫权的思想史──宪法第九条与美日安保》(获读卖.吉野作造奖)。

译者简介

郑天恩
台大历史所硕士毕,大隐于市、静观红尘流转的痴人一枚。曹雪芹与刘姥姥的爱慕者,目前正致力于如何将茄子做出鸡肉味的秘诀。译有:《最后的帝国军人》、《凯尔特‧最初的欧洲》、《文明的海洋史观》、《珍珠港》、《诺门罕之夏》、《论点‧东方史学》、《论点‧西方史学》、《世界哲学史1哲学的起源:从智慧到爱智》、《亚洲人物史1神话世界与古代帝国》等等。

目录
序章 地缘政治学的视角与激烈变化的世界情势

第一部地缘政治学是什么?
第一章 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与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的对峙
第二章 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对立构图――麦金德与豪斯霍弗
第三章 对立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发展――斯皮克曼与施密特

第二部从地缘政治学看战争史
第四章 发生在欧洲的战争历史
第五章 从地缘政治学看二十世纪的冷战
第六章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与俄乌战争

第三部从地缘政治学看日本的战争
第七章 从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看战前的日本
第八章 从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看战争期间的日本
第九章 作为战后日本密教的地缘政治学

第四部 从地缘政治学看现代世界的战争
第十章 现代世界武力纷争的整体架构
第十一章 世界各地区的纷争架构
第十二章 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与一带一路

结语 名为地缘政治学的纷争分析视角
本书参照的日语基础文献

内容连载
序章 地缘政治学的视角与激烈变化的世界情势

地缘政治学有用吗?

当我们用地缘政治学的视角来厘清国际纷争的架构时,结果会如何?

本书要致力解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我将会运用地缘政治学的视角鸟瞰国际政治情势,同时也会带各位思考,当我们特别聚焦在国家安全议题的时候,地缘政治学的视角有什么实用之处。因此,本书特别重视的是相异地缘政治学的视角,所映照出的世界观差异。

人们所身处周遭环境,其地理状况不可能对人的生活毫无影响。既然如此,着眼于地理环境影响所导致的架构,并进而分析国际情势,则理所当然有其实用性。地缘政治学的视角,就是从这种洞察当中产生的。

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外界的环境。不要说移动大陆的位置了,通常就连大幅改变河川的位置,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因如此,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类群体,其历史、文化、社会状况,也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故此,事前就先充分留意到这些结构性的要素,并且推测、分析某些具体现象的背后是否也有这些结构性要素在运作,这样的做法,总是有一定的实用性在。

然而,地理状况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其实是复合性的,也因此,关于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体系,也会有多种相异的版本同时成立。各式各样具备相异理论架构的地缘政治学,彼此既相互冲突,却也同时并存。换言之,是从所谓世界观的差异中,才产生了版本各异、种类多元的地缘政治学。

对地缘政治学最典型且古典的批判,就是它太过宿命论了。但是,人要凭借自由意志抵抗环境要素、操纵周遭环境带来的影响,并让地理条件产生变化,这并非完全不可能。毋宁该说,人类总是一方面利用这些环境要素所提供的条件,同时也积极地以人为运作加以变更,这才创造出了属于人类的历史。所以要把握到那些可以从结构性要素中洞察到的倾向,并留意人类的世界观差异所交织而酿成的冲突,这样才能更为适当地运用地缘政治学。

拥有地缘政治学的视角,就能理解因结构性要素而产生的倾向。其实用性不只可以让我们得知倾向,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情势分析。依循结构性要素而生的倾向来进行分析,比起不按此进行分析,较不会疏忽遗漏重要的因素,故能达成适切分析的盖然性也较高。在这个范畴内,地缘政治学的视角非常实用。

相异的地缘政治学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倾向也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总有多种倾向存在。运用地缘政治学视角将倾向抽取出来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比较这各种不同的倾向了。大概在这种时候,分析者不只会深思本身所背负的立场,也会依循自己所站的位置,来进行倾向的分析吧。相异的地缘政治学视角,会造就因世界观差异而爆发的冲突;在把这件事当成大前提,并确立自己的视角上,地缘政治学相当有用。

地缘政治学所带来的,并非照本宣科的世界情势分析。不同的人类世界观,会创造出相异的地缘政治学视角,从而导致冲突;如果我们想要一方面掌握这点,同时发掘自身的线索,则地缘政治学的视角也相当有用。

本书所要尝试的,就是一边从实用角度去思考地缘政治学视角,一边关注相异地缘政治学背后的相异世界观,从而分析国际纷争的架构。

两种相异的地缘政治学

近年来,人们对地缘政治学的关心日益高涨,也有许多书名中包含「地缘政治学」的书籍在市面上不断登场。要理解这激烈变化的世界情势,关键似乎就藏在地缘政治学里面。二○二二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让众人对地缘政治学的关心更上一层楼。

只是,大部分书名有「地缘政治学」的书籍,都仅是各随己意来讨论地缘政治学,既没有共通点,看起来也是杂乱无章,所以尽管出版了这么多书籍,却反而变得更难以理解。要明确回答「地缘政治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出乎意料地并非易事。

在讨论汇率行情波动、投资判断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参考所谓「地缘政治风险」这个概念。这个词在一般定义中,指的是「不容易预测的政治情势,对经济指标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但就算如此,仍然只有很少数的情况下能清晰理解其内容;大多数情况里,则只是把不可预测的政治情势变化,用「地缘政治风险」这个抽象概念加以称呼。

与此相反,本书的说明会尽我所能地让读者可以有体系地理解地缘政治学的视角。不只如此,本书所提供的视角,也会让读者更能理解如何用运地缘政治学来鸟瞰国际情势。

不过在此同时,我也不敢轻易主张读了本书,就能完全理解地缘政治学。我所著眼的是在讨论地缘政治学的时候,最为根本且容易造成混乱的要素。

一般人们所称的地缘政治学,其实有两个完全相异的传统,那就是「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和「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关于两者的差异,一般都以两种学派的差异来加以说明。

然而,这两者与其说是地缘政治学中的学派差异,实际上展现的则是更大、更根本的世界观对立。不只如此,它最终也会展现在政策面上的差异。比方说重视海洋的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就会更重视由各个分散存在的独立主体,进行网络式连结的战略。至于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则是以势力范围思想为特征,执着于其影响所及范围的确保与扩张。

这两种相异的地缘政治学,其实是立基决定性的世界观差异,于是才导致了理解「地缘政治学究竟是什么」的重大差异。这种完全相异的理论观点,并不能单单用地缘政治学讨论本身的错综复杂来加以说明,而是必须以结构性的方式,来解释实际国际情势中深刻的对立。

本书不只是著眼在这两种相异的地缘政治学,对杂乱无章的讨论进行整理,还要提供足以从结构面,掌握现实世界国际情势动向的视角。

名为地缘政治学的「视角」

「地缘政治学」虽然号称为「学」,但并不被看成是一种学术的研究范畴。在市面上出版的众多书籍中,由学者执笔的作品非常少。将「地缘政治学」当成学系、学科,甚至授课科目名称加以引进的大学,几乎不存在。故此,「地缘政治学」并不是以一种堪称为「学」的学术范畴形式存在。

所谓「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是一种在重视地理(Geographical)条件下,对政治(Politics)情势进行分析的视角。虽然当中累积了非常丰富的讨论,足以证明其视角的重要性,但它仍不是一种拥有坚实研究领域、具同业意识之研究者阶层的学术范畴。不只如此,因为它是将地理学要素、政治学要素、国际政治学要素等通常很少被组合在一起的多个范畴的视角,以跨领域的方式加以融合,具有折衷的特质,故此地缘政治学的视角,并不能简单归纳进单一的学术范畴内来加以论之。也正因此,打从一开始就自命为地缘政治学专家的研究者,其实非常罕见。

更进一步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时期,对地缘政治学就抱持着独树一帜的关心,在政策讨论上也频频加以参照。所以有一些反省认为,这种对地缘政治学的关心与参照,已经以错误的形式连结到了战争的正当化,因此,地缘政治学被广泛理解为一门危险且似是而非的学问。即使到了今日,以正面态度信奉地缘政治学的学者仍然很少。

本书是在认知到这种关于地缘政治学的知识脉络,并在此前提之下,才一边大胆地将学术上已确立的见解加以组合融会,一边探求地缘政治学视角的实用性。更具体而言,笔者是将自身专业的国际政治学里已确立的前行研究,与纷争解决学中各式各样既存的讨论相互对照,从而试着理解地缘政治学视角的实用性。

理论流派一旦太过发达,就会开始封闭地自给自足,呈现出一副为自我辩护而辩护的嘴脸,从而产生出各式各样的弊害。为了不让地缘政治学落入同样的陷阱,我们必须不断进行验证。

比方说,二○二二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际,芝加哥大学国际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成为瞩目的焦点。因为他所提倡的「攻势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立场,从以前就主张北约不该东扩,所以这次他又重申,造就战争原因的并非发动侵略的俄罗斯,而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约。

米尔斯海默的讨论,具有一种含蓄的洞察。因为它引发了广泛的议论,所以要无视于此,毋庸置疑是不可能的。但是米尔斯海默的讨论,却完完全全只是以十九世纪欧洲国际政治的大国政治为模型,并以此力陈对俄罗斯势力范围存在的认知,因此,要直接将之硬套进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社会,是不可能的。不只如此,「攻势现实主义」本身,采取了一种只强调米尔斯海默所重视的特定要素,并将其他要素从分析对象中排除的姿态。简单说,它是把假说单纯化,透过这种方式成立一套理论,再用这套理论来提供某种纯化的框架;因此,即便它在特别描述某一个要素、并加以评价的时候有用,但在整合起来获取最终分析和结果时,就不保证同样有用了。

分析者必须时时留意,「攻势现实主义」为了维持理论的体系性,会无视某些要素,而这些要素很可能相当重要。将「北约东扩惹得俄罗斯总统普丁不悦」这种推察,引申成「这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决定性导火线」、「其他要素不具重要性」,甚至将普丁的行动加以正当化,这样的想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地缘政治学的视角,也仅仅是一种视角而已,其之于学术研究范畴中已成立的各式各样学派之各式各样理论架构,不过是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已。或者说,既存的纷争解决学当中都会讨论到引发纷争的各种要素,而地缘政治学视角所重视的纷争要素,并非「更」值得注意;两者的重要性不过是同等的罢了。然而,至少地缘政治学的视角仍确实具有这种程度的重要性,所以值得好好探讨。

洞察结构性倾向的实用性

更进一步说,诞生自不变的地理条件下的「结构性要素」之「倾向」,正是地​​缘政治学视角所著眼之处,因此,它不只可以用于阐明安定的国际情势结构,在国际情势流动程度高涨的时候,也出乎意料能展现出高度的实用性。简单说,就是地缘政治学视角可以解说结构性的安定架构,也能阐明结构性情况所导致的变化。

打个比方来说,假设在某种突发事件下,房屋产生了物理性的损坏,甚至地形也有所改变;但随着时间经过,新的房屋会重建起来,也会有针对地形,想让它恢复原状的力量展开运作。这些结构性要素,诸如:许多人想居住在这个村镇、地形因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等等,便决定了历史潮流的倾向。国际政治也是如此,冷战体制的结构长期持续,之后随着苏联瓦解澈底崩溃,这就是长期动向与突发变化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在这里引进地缘政治学视角后,就能发掘出围绕着诸多事态的结构性要素,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倾向。

二十世纪国际秩序的结构转换,容易引发怎样的反弹?为什么冷战体制能维持长期安定的结构?苏联瓦解衍生出的冷战体制终结,可以让我们预期到世界的钟摆,接下来会往哪个方向摆动吗?面对这些不掌握大局及长期倾向,就无法解答的问题,地缘政治学视角则能洞察到结构性要素所导致的倾向,故具有很重要的实用性。

我自己针对二十世纪国际秩序结构转换的余波、冷战体制延续性的基础、冷战结束后世界流动性的要素等问题,都做了各式各样的思考,也针对各个主题,发表了不少著作与论文。有时我会明白表示自己参照了地缘政治学的视角,有时则因为篇幅的缘故,没有写出相关的参考;但不管是怎样的情况,地缘政治学的视角始终存在我心中。或者说,随着工作日益积累,我对地缘政治学视角的关心也益发高涨。故此,对身为研究者的我而言,本书在意义上虽然有点算是追加任务,却是必然要做的工作。

对地缘政治学的想法

我是一九九一年大学毕业、进入研究所就读的世代,也就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批进入研究所就读的世代。我所生在的二十世纪的国际社会是什么?冷战体制是什么?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又会发生什么?我一直对这些问题抱持着强烈的关心,并致力这方面的工作。如果冷战结束后,世界被赋予「自由民主的胜利」这一特征,那它具体上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我思考这个问题并持续论述直至今日。如果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中充斥着「文明冲突」与「反恐战争」等挑战,那又是怎样一回事?我同样思考并持续论述。在这种视角下,我不断观察世界各地频传的武力纷争、和平磋商与军事介入,也观察纷争后的维和活动。

我所观察的这一连串对象,归结起来即为当前的世界。比方说二○二一年,阿富汗共和国政府随着美国全面撤退而土崩瓦解,二○二二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在欧洲掀起巨大的战争;目击到这种宛若历史节点般的重大事件,不禁给我一种更强烈的动机,来重新深入整理自己​​对地缘政治学的理解。出于内心涌现的强烈冲动,我想试着以地缘政治学的视角,重新掌握世界情势。

本书就是这项尝试的成果。在这层意义上,本书虽然有地缘政治学概论书的性质,但也有一名国际政治学者为了掌握同时代的动向,尽绵薄努力的性质。

本书的结构

本书基于上述的问题意识,将全书分成四部,依序进行讨论。

第一部是作为概论,提示讨论的架构,其中,我将处理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框架。一方面,我会介绍主要的地缘政治学者之讨论,另一方面也会展现地缘政治理论彼此对立的构图。具体而言,我是就「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与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观差异,会对政策决定者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又会让纷争分析者产生怎样相异的见解,来进行整理。我在全书中一以贯之要讨论的,是基于英美系统与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这两种迥异的地缘政治世界观,产生了网络型战略与势力范围思想战略,而这两种战略又带来了世界规模的、各执己见的政策议论。一般,我们都把英美系统与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的差异,当成单纯的学派差异来看待。然而本书认为,这两者其实象征着更根本的世界观差异。不只如此,它们也深刻反映了现实世界人们的对立。

在第二部中我要处理的是,在产生了地缘政治学视角的欧洲中,地缘政治学如何协助现实国际情势的分析,并对现实国际情势产生影响。这项作业,最终会归结在这个探问:因俄乌战争而浮上台面的现代欧洲地区安全保障的结构性问题,用地缘政治学视角要怎样分析?在这里,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与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各执己见的世界观,可以作为重要的线索加以参考。

在第三部中,为了让日本读者也能从贴近本国的历史中感受到地缘政治学视角具备的意义,所以我将着重讨论地缘政治学视角在日本历史中是如何被看待。特别重要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此时期日本的政策讨论中,地缘政治学视角是如何被运用的?在此,英美系统与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的各执己见依旧十分重要。

在第四部中,我会更进一步从地缘政治学视角出发,对现代世界各地区的纷争状况加以探讨。现代世界的纷争,几乎都是爆发在从非洲到中东、南亚这块地区。一直以来,几乎没有任何人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非洲,而本书想要做的就是填补这块空缺。另一方面,对中东和南亚的地缘政治学视角讨论,则往往会受到十九世纪欧洲中心论式的帝国主义影响。本书想要做的,就是跨越这种制约。再者,中国以超大国之姿崛起带来的影响规模,虽然广及整个世界,但对日本所在的东北亚,影响无庸置疑是最为巨大的。东北亚的情势蕴含着潜在而深刻的纷争架构,对此,我也会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加以探讨。在探讨这些地区的过程中,虽然我的手法有所不同,但一贯的参照点,还是英美系统与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的各执己见。

透过这样的讨论,本书所要阐明的就是两种相异地缘政治学,所带来的根本世界观差异。但是,透过描绘出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也能清楚呈现更高层次的地缘政治学视角带来什么样的实用性。依循这点,我们也能对国际纷争的架构,产生更深一层的理解。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