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思想坦克 202506

 

第十二章 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与一带一路

当代国际社会中最根本的结构性对立,就是美中对立。这种对立在美方阵营中,被描写成民主各国和威权各国间的对立。在中方阵营中,则大致被描绘成假借全球化之名的霸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架构从地缘政治学来看,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中国是什么?

从地缘政治学观点来看,中国是怎样的国家?这个问题在当代世界中,具有关键的重要意义。

但这个答案出乎意料地并不简单。从某一方面来说,它是陆权的霸主。从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观点来说,它或许可以定位成亚洲的霸权国。

但如果参照斯皮克曼的理论,那中国其实是「两栖类」(Amphibia)。中国一方面在大陆上拥有压倒性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又有通往宏伟大洋的沿海地带。中国在历史上不断受到来自大陆中央地带的势力侵略,又受到海洋上的海盗等势力侵蚀,双方都令它焦头烂额;因此或许可以说,中国就是一个具备「两栖类」宿命的国家。

过去引发两次世界大战并败北的德意志,是被陆权与海权包夹的国家。德意志作为帝国存在的历史渊源,虽然说是源自神圣罗马帝国,但这个十九世纪由普鲁士主导、排除奥地利才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相比,是一个大幅度把存在比重往沿岸地带移动的国家。

因此不久后,德意志就一边在欧陆寻求霸权,同时又在海洋上与英国展开竞争。结果,德意志遂在陆权俄罗斯以及海权英国的包围下,以此架构迈入战争。同样的架构在纳粹德国的二战也若合符节。

这样的经过,或许可以描写成是德意志在外交安全保障政策上的失败,但从更结构面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德意志特有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事态。不过,这是依循斯皮克曼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理论架构所做出的解释。

按照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重视势力范围的角度来解释,德意志虽然成为了欧洲霸权国,但因其扩张主义太被周遭警戒,所以产生了和邻近势力范围霸权国之间的冲突。

按照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中国既然属于「两栖类」,那在地缘政治学上的定位就和过去的德意志一样。曾经在近代化脚步上落后、危若累卵的二十世纪中国,是以地面兵力为中心,来整顿自身的军事力量。但是当今的中国,在海军力量方面也有令人侧目的进展。不管陆地还是海上,中国都意图巩固自己身为霸权国的地位。按照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架构来说,中国是意图在东亚确立自己的生存空间/势力圈/大空间,并打算在海上与陆地上都确立这种霸权。

中国有着根深柢固的中华帝国传统。中华思想的特征是,世界最先进的文明位在中国首都、中国就是世界中心这一观念。所谓朝贡制度,就是理解中华帝国赫赫声威的周边各国,因为确认到力量差异,所以带着朝贡品前往中华帝国首都参见的制度。

在地区研究的范畴中,一般认为亚洲传统上存在着被称为「曼荼罗国家」的一群国家,其在领域性上具有暧昧性格。 「曼荼罗」是来自印度教宇宙论的概念;所谓「曼荼罗国家」这一概念,就是指透过从中心点往外放射的同心圆状空间,来确认政治体存在的状况。这个概念一般应用在印度和东南亚这种复数政治权力并存的情况,但在政治体没有明确界线、以中心点来定义的这点上,中华帝国也可说具备了同样的性质。

另一方面,中华帝国虽然确实疆域辽阔,但并不像欧洲近代国家那样,有明确的国境线来画定国家领土。不过它确实具备压倒性力量的政治权力,且其声威所及之处皆可确认其国家之存在。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观念中的生存空间/势力圈/大空间,在亚洲即是历史上国家存在的本质。这个典型例子,就是由中华思想背书保证的中华帝国传统。

这个中华帝国的范围,不受明确的国境线限制,而是依照和周边国家力量的差距,并透过声威传播的范围而确定下来;因此,不只是陆地上,在海上也会持续向外延伸。

存在于东海和南海的所谓「九段线」,就和现代国际法认定的中国国境线不同,而是显示了历史上中华帝国声威及于海上时,被认定曾有过的范围。

联合「海权」重视现代国际法秩序原则,标榜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是故绝对不会认可这种事情,但是按照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历史性的中华帝国往海洋延伸之生存空间/势力圈/大空间,则是可以理解的。

像这样继承中华思想传统,拥有广大「势力范围」的「两栖」中国,和位于欧亚大陆深处不毛之地,本能想扩大领地寻求不冻港与肥沃土地的俄罗斯,在发想、方法上,都截然不同。如果看错这点,那么从地缘政治学掌握中国这个超强存在的尝试,全都会以落空告终。

随着中国化身超级大国,围绕台湾海峡的紧张感也日益高涨。中国入侵台湾的威胁,既是中国共产党支配领域范围的问题,也是中国实质掌握领土范围的问题。这种观点当然是正确的。

但从地缘政治学的观点来看,台湾问题还蕴含着更大的问题。简单说,它直接连结到的问题是:该依循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让中国确立直抵海洋的势力圈?还是依循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以联合海权阻止中国在边缘地带的霸权?不只是中国,美国和日本之所以都把台湾问题的走向看成攸关生死的国家利益问题,其理由也在于此。大陆系统与英美系统的地缘政治学之世界观扞格,在二十一世纪是以美中对立为象征,并且围绕着台湾问题,展开了最戏剧化的发展。

如果试着从地缘政治学来看作为中华帝国的中国之存在,就会推演到一个分析上关键且重要的问题。为了掌握中国在地缘政治学上的定位,重要的是检讨:到底我们要依循英美地缘政治学,把中国定位为「两栖类」?还是依循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把中国定位为拥有广大生存空间/势力圈/大空间的亚洲 西太平洋霸权国?这个问题,会显示出重大的分析角度之分岐。

但是恐怕,已经成功迅速扩张国力的中国,在地缘政治学问题上,还无法得出一个完全清晰的解答。说到底,中国的领导人或许会觉得,中国是依循中华帝国之传统来充实国力的,从欧美主导的地缘政治学视角,不见得可以得到精准切中的分析。

不只是中国人,对周遭各国的人们,乃至于对世界上受中国影响的人们而言,这都是个今后必须长期思考的问题。但就算如此,该如何用两种相异地缘政治学的视角来掌握中国,这依旧是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的大问题。

一带一路是什么?

对于中国追求的世界战略,现在多用「一带一路」的概念来解释。

所谓一带一路,是以中国为起点,循亚洲─中东─非洲东岸─欧洲,由陆路的「一带」与海路的「一路」结合,建构经济合作关系的战略。它的目标是企图透过经济政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以及人才交流等五个领域,致力扩大交易与活络经济。

「一带一路」构想不只是让贯串欧亚大陆的(中国势力圈)以复数带状往外放射延伸,更要确立从中国大陆沿海地带延伸出去的海上交通路径。

相对于俄罗斯依循传统南下政策形式扩张其影响力,一带一路是以带状方式传递到欧亚大陆外缘部分,以期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来说,两者的向量传导样貌并不相同。中国也不像俄罗斯这样,为了寻求大洋而南下。

中国为了确保资源的安定与对市场的接点,沿着边缘地带扩张其影响力。因此一带一路和联合海权的封锁政策,并不是在特定的点上对峙,而是沿着平行线对峙。

中国所到之处都呈现压倒性的存在感,比如说在北韩相关问题上就特别显著。光是以超强中国为后盾,就没办法单单靠美国优势的状态来轻松解决问题。

类似的架构也出现在缅甸政变后成立的军事政权。正因为军政府事实上以中国为后盾,才能耐住以联合海权欧美各国为中心的压力,直到现在依然存活。

不只如此,中国更进一步对阿富汗、中亚各国乃至非洲各国,投入财政贡献与政治调停的参赞与关心。特别是非洲,中国投入大量援助,其影响力远比过去来得更大。在这当中,按照一带一路象征的视角,也可以看出扩张本国影响力的势力范围式发想。

结果,按照大陆系统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一带一路,看成是中国这个超大国在扩大生存空间/势力圈/大空间的政策方针。成为超强国的中国,极为理所当然且不可避免地,会因应国力追求自己生存圈/势力圈/大空间的扩张。

从英美地缘政治学来看,联合海权对这种中国的势力范围式发想,会把它当成实质上的扩张政策,并竭尽心力去围堵封锁之。

但是和对俄罗斯这种典型陆权的封锁不同,现在是要寻求的是能对「两栖类」超强国的扩张政策进行封锁的一种对策。简单说,中国从一带一路的陆海双方,沿边缘地带扩张其生存空间/势力圈/大空间;而联合海权要追求的是针对中国这种做法加以封锁的策略。

按照预测,今后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成长都会慢慢迟缓。但是急遽发展、被看成超强国之一的中国,其影响力能扩大的程度还有相当潜力。这种一带一路的战略,会和亚太战略产生摩擦,并且会横跨至纷争频传带状地带。这样的倾向今后还会不断增加。

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是什么?

伴随一带一路受到瞩目,另一个人们认为实际型态上能与之对抗的概念,也日益受到关心即「印度—太平洋」(Indo-Pacific,以下简称印太)。 「印太」概念虽然是从海洋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产生出来,但日本的安倍晋三首相将它带进了国际政治当中。

现在,相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印太这个概念已经作为一个战略概念受到广泛运用,用来推进以美国为中心的同盟网络。美国在二○一七年第一次川普政权时代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印太地区」就被当成最重要地区特别加以强调,这个区域中的「日本、澳洲、印度」就是安保政策上的重要合作对象。这个群体日后被称为「四方安全对话」(QUAD),也就是将传统太平洋上的美国同盟网络加进印度,形成包围中国的状态。

美国和日本、澳洲的关系是以「自由开放的海洋」为关键发展起来的,这只是在深化传统上以美国为中心枢纽,累积复数两国间同盟而成立的「枢纽 辐射型」(hub-and-spoke)结构。但是,将印度这个位在欧亚大陆中央桥头堡且成为二十一世纪超强国的存在纳入其中,从而形成「QUAD」这个「自由开放的印太」的推进力,之后,它就成了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潮流。

中国和印度虽在领土等问题上处于争议关系,但采取的仍是传统上不结盟运动的亲睦路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还是透过BRISC(金砖国家)保持交流,直到现今。

相对于此,美国和印度并没有任何制度上的关系。过去对大英帝国而言,英属印度是最重要地区,从这点来想,和印度的关系疏远,即是美国对外政策方面一个巨大的脚镣,这点自是不证自明。

在这层意义上,「QUAD」的一大注目焦点,就是印度被拉进了这个美国的海洋国家同盟网络架构中。

日本的安倍晋三在二○○六年的著作中,就呈现出重视印度的态度;之后他就任首相,隔年便首次前往印度访问,当时进行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两洋交会」的「印太」概念。这个来龙去脉,显示了安倍政权依循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的逻辑来推动对外政策。

安倍晋三在第二次担任首相前的二○一二年,也在英语论文中提出「亚洲民主安全之钻」的概念,作为第二次安倍政权的外交政策方针。这是把日本、澳洲、印度、美国四个国家,看成守护印度洋与太平洋贸易路线及法律管控的四角形构成要素,也就是特别强调这四国网络重要性的思考方式。

这个「亚洲民主安全之钻」,更进一步沿着中国对一带一路的延伸而扩张自身的地理范围,并在概念上进化之后,即是「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

为什么以美国为中心而形成的海洋国家网络引进印度,是很重要的呢?那是因为印度是欧亚大陆最大的桥头堡。

印度的走向,会对边缘地带的动向产生重大影响。印度如果跳离的话,要守护印度太平洋的法之支配就会变得相当困难。 「QUAD」的本质,就是美国的「海权」,与印度自己的网络结合。

近年来,以英法等在印太地区拥有本国领土的各国为中心,欧洲各国间对「自由开放的印太」关心也日益高涨。美、日、澳、印结合的线,再加上英国等欧洲各国后,可以看见一个渐渐变得更加清晰、沿着边缘地带,和中国一带一路对峙的海权同盟各国网路在形成之中。

体现英美系统地缘政治学的自由开放印太(FOIP),和作为大陆地缘政治学新发展预兆的一带一路(BRI),两者对峙的这个架构,将是决定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走向,最重要的国际社会对立架构图式。

作者一九六八年生于神奈川县,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同校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课程修毕。伦敦政经学院(LSE)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曾任广岛大学副教授、剑桥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任东京外国语大学综合国际学研究所国际关系论教授。着有多本著作:《和平架构与法律规范──国际和平活动的理论性与功能性分析》(获大佛次郎论坛奖)、《国际社会的秩序》、《国家主权的思想──朝向国际立宪主义的轨迹》(获三得利学艺奖)、《解读国际纠纷的五个视角──现代世界中战争的结构》、《集体自卫权的思想史──宪法第九条与美日安保》(获读卖.吉野作造奖)。


书名:《战争的根源:两种地缘政治学的对峙与交锋》
作者:筱田英朗(しのだ ひであき)
出版社:一卷文化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