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能沉默,青年应有担当——关于八九六 四的反省与民主的呼吁
——致大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林影 韩双艳 教授
亲爱的同学们:
在我提笔写下这封信的时候,内心是沉重的,又是坚定的。今天的讲述,也许沉 重如铅,却是一个教育者无法回避的责任;今天的呼吁,也许依旧遥远,却是一个中 国公民不愿放弃的希望。三十多年过去了,关于 1989 年 6 月 4 日的记忆,在社会主流 话语中几乎被抹去,但历史并未真正过去,它深刻影响着今天我们的思想空间、公民 权利,乃至国家的未来走向。
我知道,对于你们年轻的一代,关于“六四”的讯息是模糊的,甚至是陌生的。 这并非你们的错,而是一个社会集体选择遗忘的后果。今天,我想以一个亲历者和教 育者的身份,为你们讲述这段历史,并由此出发,谈谈我对民主的理解,以及你们—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

一、八九并非动乱,而是青年对公平与正义的呐喊
1989 年的春夏之交,北京以及全国众多城市,爆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规模示威 运动。他们的诉求,并非颠覆政府,更非暴力冲突,而是对腐败的批评、对政治透明 的呼吁、对民主改革的期待。他们提出的“反官倒、反腐败、言论自由、新闻自由” 等口号,至今依旧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南开……这些熟悉的校园,曾经是思想最活跃、良知 最蓬勃的地方。我们的一代人亲眼看见:20 岁的青年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朗诵宪法,背 诵卢梭与孟德斯鸠;他们以绝食呼唤对话,以理性守护正义。请问:这是一场“动
乱”吗?这是中国青年在用他们的方式,守护国家的未来、守护道德的底线。
我有一位同事,他的学生在广场参与绝食,后来在冲突中受伤。那位学生没有成 为英雄,也未被任何史书记录,只是在毕业多年后对我说:“老师,我不后悔。那时候 我们真的相信,国家会更好。”这份信仰,是值得被尊敬的。
二、沉默带来冷漠,遗忘制造服从
从 1990 年代开始,关于“六四”的所有公开讨论被严格控制,历史教材中无一字 提及,互联网更是全面屏蔽。青年们被有意隔离在真相之外,长久以来形成一种令人 忧虑的“犬儒主义”:政治无用、民主无用、公民参与无用。大家关心升学、考研、出 国、买房,却不再关心这个社会向何处去。
可是,同学们,我们不能永远沉默于历史的不公。一个社会若不能面对自己的伤 口,只会在表面“稳定”中逐渐腐败。沉默带来的从来不是和解,而是遗忘与服从; 而遗忘,是对受难者的背叛。
请想想最近几年的事件:疫情初期武汉医生李文亮因“造谣”被训诫,后因感染 去世;重庆大学教授因发表“自由思想”被处理;一些学者因坚持讲授近代中国民主 思想史而被警告。这些事件,与八九年的压制机制,并无本质不同。
三、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社会觉醒的希望
你们或许会说,“我们能做什么?历史已经远去,现实不容置喙。”但我要说,正 因为你们年轻、有知识、有独立的思想,你们就是希望。
回顾历史,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往往不是年长的政治家,而是年轻的知识分 子。从五四运动到八九民主运动,再到今天香港的“雨伞运动”、缅甸的青年抗议、伊 朗的女权觉醒,青年始终是最敢于说“不”的一群人。
你们可以做的,不是激进的革命,而是温和却坚定的行动:
- 思考与阅读:阅读真实的历史,了解民主、法治、宪政等概念。 • 公开表达:在合适的平台上表达你们的见解与立场,不做沉默的顺民。 • 守护校园空间:让大学成为思想自由之地,而非培训考试的机器。 • 支持良知者:尊重敢于讲出真话的老师、媒体人、公益者,即使他们的声音 被边缘化。
- 拒绝冷漠与犬儒:当看到不公正时,不说“关我什么事”,而是思考“我能做 什么”。
四、对未来的呼唤:民主不是西方的专利,而是文明的常识
我深知,在当下的中国,谈民主是敏感甚至危险的。但我要说:民主并非舶来 品,它是人类普世的诉求,是每一个渴望公平与尊严的人自然生发的追求。
民主,不是选举机器,而是保障公民权利、限制权力滥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是
容许异议、包容多元的社会氛围;是一个人敢于在教室里提出不同观点、不被压制的 底气;是一位教授在课堂上讲述“六四”,不必担心被举报、被审查的尊严。
同学们,中国会走向哪里?取决于你们怎么看、你们想不想、你们愿不愿。历史 的悲剧不能再次重演,而历史的希望,正寄托在你们这些未来的国民身上。
结语
“六四”并未结束,它的回响还在空气中,还在时间里。今天我们纪念它,并不 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记得:曾有一代人,梦想中国更自由、更公正;曾有一群青 年,用生命书写良知的诗篇。
我愿看到:你们不只是优秀的工程师、金融家、技术人员,更是有责任、有思 想、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愿真相不被遗忘,愿民主终会到来!
此致
敬礼!
2025 年 6 月 4 日

【光传媒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www.ipkmedia.com 】
【作者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