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来 | 新世纪
巨浪后:国安法时代的香港与香港人
编者: 梁启智, 吴介民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5/07/02
ISBN:9786267462768
内容简介
「国安法下的香港就像一个黑暗大海里的孤岛群,岛上都有人在耕耘,但他们彼此看不见对方,需要偶而有船经过,发出亮光,让岛上的人看到彼此,船经过后,大家又各自默默地工作。」
香港曾以一波波街头行动追求民主与自由,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然而,随着国安法与国安条例相继施行,公共空间急速收紧,曾经流动如水、炽烈似火的大规模抗争,如今难以再现。巨浪后,留下的是压抑、沉默,以及转入暗流的坚持。
本书由多位长期关注香港社会与政治的学者执笔,从经济、地缘政治、公民社会、新闻媒体到文化记忆,描绘出国安法时代下的香港景观。看似平静的表层之下,人们仍在摸索可能的空间,在钳制下自我调整,在风险中维持信念。即使孤立、即使被迫噤声,那些不死心的努力仍然隐约汇聚成形,连结着香港人的记忆与理想。
巨浪席卷之后,香港人尚未放弃。在黑暗大海的孤岛上,他们仍默默耕耘、持续寻找彼此。本书邀请读者一同聆听——在沉默与阴影之下,尚未熄灭的声音。
本书特色
面对国安法与国安条例的钳制,香港的抗争转入暗流。本书记录了这座城市在巨浪后的坚持与摸索,噤声却不死心,孤立却不放弃。写给仍在黑暗中耕耘、寻找彼此的每一个人。
作者介绍
编者简介
梁启智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客座助研究员
吴介民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作者简介
孔诰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系及高等国际研究学院韦森费特政治经济学教授
吴介民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陈健民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陈玉洁
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助研究员
李立峰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梁启智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客座助研究员
郑祖邦
佛光大学社会学暨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郑乐恒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
周竖峰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马 岳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
目录
本书用图
本书用表
序论 〈巨浪、余生、火种〉 吴介民
第一部:地缘政治经济视野
01 〈破解香港经济发展的三个迷思〉 孔诰烽
02 〈中国帝国方略下的香港危机〉 吴介民
第二部:政治社会与公民社会
03 〈香港公民社会沧桑变化〉 陈健民
04 〈「双重国安」下的执法、恫吓与寒蝉效应〉 陈玉洁
05 〈民主倒退中的香港社会韧性〉 李立峰
第三部:专题分析
06 〈香港社区报热潮的前世今生〉 梁启智
07 〈2019年后香港独立书店的微光〉 郑祖邦
08 〈港人跨国离散媒体——新闻或倡议? 〉 郑乐恒
09 〈温哥华六四纪念的演变与香港离散政治〉 周竖峰
10 〈新政治环境下的香港研究〉 马岳
序
序论
巨浪、余生、火种
吴介民
■延续火种
2019年9月,反送中(反修例)运动如火如荼进行。自称「只懂得写字」的中大政治系教授马岳,义无反顾放下手头工作,着手写作《反抗的共同体》——这本往后研究香港政治史的学者必读的「抗争日志」,记录了瞬息万变的紧急事态,也刻画出抗争日常性。香港从行动中淬链新认同,让一场「反送中运动」意外变成「反中的运动」。
政权镇压和一场世纪大疫终结了这场抵抗。从北京观点看来,国家「平定」了一场具颜色革命倾向的「动乱」。接着,中共在新征服的社会实施了一套严苛管控的国安体制,并着手改造香港政治与公民;一国两制倾倒的瓦砾堆中,迅即竖立起天罗地网的情治机构。于是,被统治当局指摘为具「港独」色彩的新政治身分认同遭到压制,反抗行动撤离到隐蔽的社会空间。不少港人选择出走,远赴异乡再创生活或行动机会,在海外延续抗争火种,在全球营造了大大小小的离散社群。而许多人则选择留港,继续她们心目中未完成的功课。今天的香港,即便处在高压环境下,仍有团体与个人坚持救援关怀,或不妥协地进行公开活动,例如社民连仍上街开讲。
香港进入「国安法时代」,不止公民社会(自主结社的公民组织的社会空间)被摧毁,政治社会(政党赖以自由活动的政治空间)也遭铲平。香港社会元气大伤,如同劫后余生。回顾历史,香港不享有国家主权,因此即便在英殖后期的有限度政治开放,争取民主直选仍困难重重。九七之后,民主化进程更是节节后退,直到国安体制将立法会改造为橡皮图章。过去研究指出:没有主权,就没有民主(Linz and Stepan 1996; 吴介民 2009; 郑祖邦 2022; 陈健民 2024)。而目前香港处境则进一步凸显:没有主权,就会失去自由(见本书第二、三、四章)。香港沦陷的故事警示世人,自由何其脆弱,自由与民主实乃一体两面。
香港巨浪来袭,台湾没有缺席。 2019年港人奋起,台湾公民团体随即展开声援与救助。当年的总统大选适逢巨大中国压力,台湾民众激昂上街撑港;人们从香港看见自身命运,多数人对中国(一国两制)投下否决票。台湾政府对香港危机的人道援助差强人意、时招怨声,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台湾能量有限而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则显示港台同处在中国因素气旋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台湾的行动局限。除了台湾,东亚几个同情香港遭遇的民主国家,提供的支援都相当有限;而世界上唯一可以制衡中国的美国政府(从川普到拜登)其作为根本不足以约束北京政权。难怪北京在动荡期间敢厚颜对西方学者说:中共因为自信牢牢掌控香港而表现出「克制」。全球对香港沦陷的反应,力道远不如1989年天安门事件。中国经济崛起、军力现代化之后,西方民主大国囿于现实、贪婪与忌惮,对北京多所容忍,不愿出手实质制裁。
香港这场「未竟的革命」(何明修 2024b)凸出了台湾作为中小型国家的结构约束,更何况它的主权未被列强承认,且朝夕处在围城状态。台湾的「在场」主要由公民团体带头,政府搭配救援方案,试着与香港走向互为主体之路,此愿景如同「立志」。如今,香港危机渐淡出世界舆论焦点,我辈志向安在?这个质问一直萦绕在胸中。因此,中研院社会所设立了「香港主题研究小组」并建构「香港研究资料库」, 学界朋友们也发起「台湾香港研究学会」。 透过这些点滴积累的努力,我们尝试连结上全球香港寻求延续自由民主火种的社群,串起一条跨地域的知识网络。
华语和外文学术界已出版许多重要著作解释香港抗争运动、中港政府回应、与政治社会变化。本书在既有基础上,针对新情境提出几组议题。第一组问题:香港对中国发展是否仍具有价值?中国如何看待这块「新回归」的领土与人民?第二组问题:国安体制剧烈破坏了香港政治社会和公民社会,它们是否在短期内难以重生?或者相反地,北京的改造工程有其极限,中国的帝国计划可能遭遇抵制,而让香港民主运动重启?第三组问题:如何发现、诠释国安法时代的抵抗行动?设若公民社会的概念不再能有效描述国安法时代的香港社会行动力,那么替代概念是什么?本书分成三部,分别回应这三组提问。
■为余生延续火种
国安法高压体制下,寒蝉效应与社会韧性是一体两面的日常。香港不再享有自由,法治受到破坏,而民主派长期追求的民主普选更加遥不可及。香港的人文社科学术往何处去?这是马岳(第十章)这篇压轴作的前提。
马岳累积数十年政治学功力,提出在1997主权移交之后,香港政治研究的主流范式是「自由专制」。该范式认为香港虽非全面民主,但拥有高度自由、法治与公民社会;反对派虽无执政权,但可透过选举、舆论与社会动员制衡政府。这种制度张力带来丰富的研究题材,包括选举、政党政治、社会运动、新闻自由、法治与民主化等。然而,2020年国安法实施后,研究者面对红线模糊、资料匮乏与寒蝉效应,难以进行原有的研究取径。香港政治巨变使得过往「自由专制」范式不再适用,香港学界正面临研究主题、方法与伦理的全面重构。
马岳提出一个近年来困扰香港研究的伦理问题:虽然,在James Scott概念架构下的日常抗争与隐蔽文本仍然经常发生,但,学者是否还应该将这些行为纪录与书写,并且命名为「抗争」或「抵抗」?一旦这些观察被当作学术研究发表出来,将使得隐蔽的社会空间被揭露,让统治当局可以顺藤摸瓜,等于协助他们「发现」转进的社会阵地,也让当局可以将该等行为视为「软对抗」来取缔。马岳担心,如此一来这些研究对象将不再能够被研究。或者,更严重的情况是学者的作品帮助统治者「破获」对抗专制的基地。
马岳的提醒应该被充分讨论,因为学术研究本身即是社会行动。学术应该考虑研究对象的权利、自主性与安全。但从另一角度,我们也可以提问:统治机构对于隐蔽社会空间的认识与侦查,是否那么「无知」与「无能」?学者对日常抵抗的学术发表,是否只会单方面增进统治者的控制技术?或者反过来看,藉由研究,是否能让抵抗行为被社会看见,使得抵抗者可以看见彼此而增长力量?这个问题很艰难,没有确定解答,然而,如同李立峰描述的一位受访者的证言:
国安法下的香港就像一个黑暗大海里的孤岛群,岛上都有人在耕耘,但他们彼此看不见对方,需要偶而有船经过,发出亮光,让岛上的人看到彼此,船经过后,大家又各自默默地工作。
或许如此,我们能不断回返马岳当年义无反顾写作「反抗的共同体」的初心,为余生延续火种。我们努力工作,点燃一抹知识微光,让更广域的学术社群看见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