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屿明 自由时报20250619
人们常说:「年轻就是理想的代表。」从野百合到太阳花,许多政治改革的火种,都由年轻人点燃。放眼世界,专制政权的动摇与崩解,也往往起于年轻世代对现状的愤怒与未来的渴望。年轻的价值,不在于年龄本身,而在于他们明辨是非后,敢于付出代价、面对现实、改变命运。
2025年,两位年轻人,呈现出极端对比的景况。
在专制政权统治的香港,黄之锋依然困在狱中。他曾是争取「真普选」的运动领袖,一位不愿放弃自由与法治信念的年轻人。 2025年6月6日,他从牢中被押上法庭,加控「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罪,这是他第三次面对重刑。若被定罪,可能面临终身监禁。黄之锋的理想是在香港街头抗议用生命承担风险的真实行动,而非廉价的辞藻。
在太平洋彼岸的民主美国,顶尖学府哈佛的毕典,蒋雨融站上讲台,谈述高尚的题目,温柔而矫作,好高而空泛,现场却掌声如雷。但她既不敢点名中共政权,也避谈中国人权积弊。她自称「表达普世价值」,但接受BBC访问,面对政府压迫的问题时,她却说「我不知道」。
这两位年轻人,代表两种道路。黄之锋直视专制,为民主而付出自由与未来,没有掌声、没有流量,只有牢房。蒋雨融模糊话语,伪饰和平善意,之后开通微博、小红书,铺设「爱国流量」变现的通路,将来回国可望享受名利。她不是夹缝中求存,而是两面收割的象征。
哈佛被媒体讥讽为「中共党校」,这是沉重的警告。蒋雨融演讲运用的词语如「人性」、「理解」、「共同命运」,与中共党章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几乎无异,在理想主义的装饰底下,更多是迎合投机的政治修辞。
中共长年爱国教育与斗争哲学洗礼下,产生一批批精巧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在自由国度收割掌声,在专制祖国享受红利。这种人不为人民发声,不为自由冒险,只为自己铺红毯。哈佛是她的舞台,她选择模糊话语;民主是黄之锋的舞台,他选择最沉重的代价。
蒋雨融在哈佛的毕典发表演说。 (美联社)
这是蒋雨融的高光时代,也是黄之锋的黑牢年代。
这是哈佛的堕落,也是中共话语的胜利。
面对中共的文化与话语入侵,当「馆长」从反红媒的街头主角,转变为申请台胞证、亲赴上海自封「XX大使」的荒谬时刻,我们不能再被中共虚假邪恶的「善意」所催眠。国民党的蒋经国坚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曾经守住台湾。今天面对中共全面进化更狡诈的话语攻势与文化统战,我们需要有更前瞻、更具主体性的抵抗论述,透过更坚定的语言、行动与制度设计,让自由不只是立场,更是有远见的选择与有力量的防线。
(作者是开业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