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正经说说 正经杂说 ,作者郑经卫
日本,有一些专门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公司,号称“商社”。这些机构中,有些规模属于中小型,有些则说富可敌国的巨人。住友商事,就是类似的机构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北京被全球孤立,可以说筚路蓝缕。决策者心中的苦涩,恐怕不在其位的人根本无法体会。
但是,在这种难以想象的压力之下,有一些商社,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愿意和北京政府保持一定的互动。可以说,这些企业,当时真的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
好在当年苏美两国对抗日渐升级,美国政府根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去制裁那些违规的机构。
这些企业,当时由周公钦点,封号“友好商社”、或者“使者商社”。从周公的钦点——以及背后可以推知的耄的默许——可以说明,这些机构给全国带来的那一丝透气的窗口,那一条窄窄的、可以联结世界的窗口,是何等的珍贵。可以说,这绝对是绝望的沙漠中的一股甘露!
我记得的名字当中,应该有“住友商事”,还有一个很小的企业“和光交易”(我甚至不知道这个企业现在是否还存在)。而住友商事,作为使者商社的代表,甚至在另一次风雨飘摇的瞬间——90年北京亚运会——高调赞助了一回。
再然后,则是邓公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日本成了全球第一个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的国家。在1980年,第一笔累计6亿美元的低息贷款,来到中国政府的账上。
到那个时间点为止,其实中国的外汇储备早就已经枯竭,甚至于邓公1979访美时曾经透露说:当时国家手里的外汇,都不够给全体成员买头等舱的往返机票。
从这个角度大家可以想象,第一笔6亿美金的低息贷款,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何等的珍贵!
然后,一部分日本的企业,马上开始和中方接洽,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产品卖给中国。大家知道的丰田皇冠、尼桑蓝鸟、电影《追捕》、三洋录音机,都是那时候来到中国的。
一般的商业谈判中,买家基本上都有一个习惯,会在一切基本决定后,再试试看能不能多少再杀一点儿价。更何况,当时的中国人也是穷怕了,所以国家的谈判主管、当然也拼尽全力给国家节省外汇。
不过,在一部分的谈判中,当一切基本谈妥、大家来到最后关头时,有些情况下,中国政府的代表最后的要求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直接接受你们的报价。但是,我们要求你们把XXX金额的佣金,付给某某使者商社!
毫无疑问的是,这种事情绝对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相当高的频率!
后来,每次这些使者商社收到钱,都不得不直接向中国政府发明码电报询问说“请告诉我们这笔钱来自哪个产品的销售合同,我们需要合同号、才能报税”……
投桃报李投桃报李,我们回馈使者商社如此丰厚,恰恰说明当时他们对我们是何等的重要。这当然说明,和全球做整体意义上的分隔,是何等铤而走险……
遗憾的是,这些天好像有人在讨论“内循环”了……
也许,是“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
不过在我看来,这句话完全是装傻充愣,因为现实中,没人能保证自己明天依然能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