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党制即一党专制

所谓一党制, 并不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政党,而是指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政。譬如在中国,除了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所谓民主党派,问题是,从1949年至今,中国一直是由共产党执政,所以中国是一党制。

但是,一党制又不同於所谓一党独大。在很长一段时期,日本一直是自民党一党执政,民主化後的台湾,至今(1999年)仍是国民党执政。问题是,在日本和民主化後的台湾,不但存在着其他的政党,而且这些政党也能够以政党的名义和执政党进行和平与公平的竞争;在理论上,其他政党完全有上台执政的机会。象日本和台湾的情况可以称为一党独大,但并不是一党制。

因此,所谓一党制,其实就是指一党专制。在一党制下,并不是没有别的党,而是不准有别的党;并不是没有别的党向执政党的地位挑战,而是不准有别的党向执政党挑战。“没有”是一回事,“不准有”则是另一回事。一党制下的一党长期执政,实际上是执政党用暴力禁止其他政党出现,禁止其他政党平等竞争权力的结果。常听到这样一种为共产党专制做辩护的论调——“毕竟,中国共产党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一支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当然了,既然它拼命地扼杀“唯二”、“唯三”。

(2)关於两党制和多党制

自由民主制必然会是两党制或多党制。

所谓两党制,并不是指一个国家之内只有两个政党,而是只有两个政党势均力敌,轮流执政,如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在美国也有第三党,第四党以及其他政党,但它们一般不具有和两大党分庭抗礼的实力,基本上没有执政的机会。多党制是指一国内政党在三个以上,而没有一个政党具有绝对优势,法国即为一例。

美国学者雷(D.W.Rae)提出过一个简明的分类标准。他把在国会中两个最大政党所占席次的总和占90%以上,且无任何一党的席次超过70%以上者,称为两党制;如果有一党的席次超过70%以上,叫一党独大制;如果无一党席次超过70%以上,两大党席次总和也未超过90%以上,叫多党制。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并没有一种特殊的制度叫两党制或叫多党制(或一党独大制)。政党的出现乃是民主制下自由结社的产物,其间并没有数量的规定或限制(在只有两千多万人的台湾,登记注册的政党就多达七十几个)。在相关制度都不变的情况下,选举的结果完全有可能发生变化。譬如在民主化後的台湾,国民党有好几次赢得70%以上的席次,因此依照雷的标准,你应该把台湾叫做一党独大制;但在另
外几次选举中,国民党的席次低於70%,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席次总和超过90%,这又成了两党制;新党一度异军突起(后来又有亲民党、民众党),再加上其他力量,也出现过把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席次总和压倒90%以下的局面,那岂不是说又变成多党制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一个实行民主的国家里,究竟是容易出现一党独大的局面,还是两党争雄的局面,抑或还是多党角逐的局面,也不是纯粹偶然的。它和两个因素的关系很大,一是该社会的歧异程度,一是选举制度。如果一个社会内部有比较严重的种族、语言、宗教、文化、地域或意识形态等冲突,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多个其实力不相上下的政党,这就会呈现多党角逐的局面,也就是平常人们说的
多党制。如果该社会内部的歧异性不显著,那么比较可能成为两党相争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两党制。但这又和选举制度有关,如果采用比例代表选举制,仍有可能成为多党制。

(3)选举制度对政党多寡的影响,杜维热法则

我们知道,选举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曰单一选区制,一曰比例代表制。另外还有一些选举制度介乎二者之间,如半比例代表制(包括限制连记投票制)和混合制。限於篇幅,我这里只讲前两种选举制。

按照单一选区制,每一选区只选出一个人。在这种制度下,小党的候选人当选机会极小,原本支持小党候选人的选民为了不使自己的一票白白浪费,通常会把票转而投给其政纲政见比较接近的某一大党的候选人,於是就容易形成两党对峙的局面。按照比例代表制,各政党根据得票多少的比例分配席次,小党也有分得少数席次的机会,故而容易形成多党的局面。上述选举制度与政党关系的规律,一般人称之为“杜维热法则”(Duverger’s Law,按:杜维热是一位法国政治学家)。

需要补充的是,如上所述,在单一选区制下,容易形成两党对峙的局面,如果各选区的歧异不大,那么,各选区的两党将大致上是同样的两党,於是全国就成了两党制。比如说,假如在绝大部分选区都是甲党和乙党争雄,那么整个国家就将是甲党和乙党争雄的两党制。但假如各选区的情况差别很大,在一些地区的两党不等於就是另一些地区的两党,比如说,在有些地区是甲党和乙党争锋,而在另一些地区是甲党和丙党、或乙党和丙党、或丙党和丁党争锋,因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并没有哪两个党特别占优势,则全国仍可能呈现为多党制的状态。不过,这後一种情况并不常见。以美国为例,美国内部的歧异性不可谓不大,照说很容易成为多党制,但美国正是典型的两党制。我们知道,美国实行单一选区制,可见,选举制度会对政党多寡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然,美国之所以成为两党制而没有成为多党制,还有其他的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早先,在美国,有权参与政治的主要是来自欧洲的白人,而且主要是新教徒,内部歧异性并不大,更加上单一选区制之助,故而形成两党制。後来随着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和民主的扩大,其内部歧异性显著增加,但由於先前的两党格局已经形成,而美国的政党又一向讲实用不拘泥,善於吸纳新生力量,大部分新生力量也乐得采用直接进入原有的两党格局的办法实现自己的要求,所以美国的两党制就这样成功地一直维持到现在。

常有人抱怨,说中国人不善团结合作,搞政治总是山头林立,各自为政。其实,“宁为鸡首不为牛後”乃人之常情,非独中国人为然。杜维热法则告诉我们,在小党也有胜算的情况下,一般人都宁可坚持小党,彼此之间不肯轻易妥协合并成大党;只有在小党不可能获胜的情况下,理念接近的小党才愿意合并成大党。这就是说,理念接近的小团体是否愿意整合成大团体,那和所谓民族性或文化传统的关系较小,倒是和政治态势及政治体制的关系更大。

摘自《民主转型期的政党——中国政党政治展望》,1999年12月《北京之春》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