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郎舒婷   Mar 16, 2022 媒体人小传

 

王若水,1926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50年进入《人民日报》理论部做编辑,一干就是三十八年。八十年代开始,他写作一系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批判当时社会主义的异化,以真理向权力宣战。 《南方周末》评价「他的名字将和人道主义共存」。

王若水亲历了毛泽东的时代与邓小平八十年代政治改革,经历了反右派运动,文化大革命,清除精神污染。从初入人民日报,受毛泽东赏识,到1987年被勒令退党,强制开除党籍,他的一生随中国社会的政治变迁起起伏伏,也折射出媒体环境的变化。

人民日报的笔杆子

1946年秋,王若水考入北大哲学系。他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编写壁报,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罢课…… 他加入了一个壁报团体——呐喊社,后来才知道这是共产党的周边组织,在这里他学习马列主义,议论国家大事,初初建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1948年他加入共产党,起初在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50年被邓拓调入人民日报理论部,开始了他在人民日报长达三十八年的工作生涯。

1284.jpeg

毛泽东继承了列宁的党报理念,认为党报是学习、宣传、组织的工具,不是「新闻」,是「宣传」。作为中央党报的人民日报,在此种框架下发表文章,多是出于「政治任务」而非「新闻性」。

王若水在1992年写作的《没有结束的求索》中回顾自己的多年工作,坦言「大部分不是所谓的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专制者效劳」。他回忆起理论部的日常工作就是「进行理论教育,为政治服务,根据政治任务的变化,一个时期宣传这个,一个时期宣传那个」。

1954年,王若水据毛泽东批判胡适的指示写作《清除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毛泽东评价他是「新生力量」;1957年,他奉命写一篇宣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社论,大受毛泽东表扬。 1963年,他发表《桌子的哲学》,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称赞,据中国报告文学的开创者刘宾雁回忆,这篇文章「使若水的名声传遍新闻理论界」。王若水作为人民日报的笔杆子,渐得毛泽东赏识。

1957年反右派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王若水未被打成右派,但仍因为思想没有改造好,于58年被下放湖北农村进行劳动锻炼。在这一年改造期间,他阅读了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发现青年马克思的观点与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有不同,这也为他后来批判异化的社会主义打下了理论基础。

回到报社后,王若水继续在人民日报的工作。 1963年,王若水被指派到小组里写一份主题为批判人道主义的小册子,作为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一环,他负责写作其中人性与异化的两章。

1965年「四人帮」成员之一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直指作者史学家吴晗,意图挑起新的阶级斗争。重重政治压力下,《人民日报》也不得不跟上。王若水在总编吴冷西的口述下成文《接受吴晗同志的挑战》,为文化大革命添了一把火。他在《没有结束的求索中》写道「我是自觉地执行了这个任务,即便吴冷西没有要我写,我也会写的,我把这看作是『战斗』」。

一朝梦醒:为人道主义辩护

文革开始后,王若水初期积极参与贴大字报,批报社领导,他觉得自己解放了,「我对毛是『无限崇拜,无限敬仰』。我确信毛是在领导我们进行一场惊天动地,震古铄今的伟大事业,要涤荡旧世界的人一切浊泥污水,建立一个红彤彤的崭新世界」。

现实很快泼了他一盆冷水。 1972年周恩来指示人民日报批判极左思潮,「四人帮」成员张春桥、姚文元却强调批左不要过头。王若水编发了一整版批判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的文章。 被张姚批评,他写信告到毛泽东案前,却反而招致批斗。王若水自己成了批斗对象,他这才如梦初醒,看穿了文革的实质。文革不是什么「群众性民主运动」,而是一种「新形式的异化」,人民对毛的宗教式崇拜成为了消灭异见的工具。

「现实是无情的,冷酷的,它使我痛苦。然而,我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不愿做无忧的梦中人。」 他在《智慧的痛苦》中写道。

1977年秋,王若水重返人民日报后,被任命为主管思想理论文艺的副总编辑。改革开放后,批评「两个凡是」,展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思想解放,媒体环境也大大宽松。总编胡绩伟和王若水两人,顶住极左派的压力,一面刊发推动思想解放,政治改革的文章,一面促进全国上下对右派的平反。刘宾雁评价「后人很难想像,胡绩伟和王若水需要多硬的脑壳,顶住来自上、中、下的压力,才能把那张报纸办成一座名副其实的思想灯塔」。

王若水访美时与刘宾雁等友人合照.jpeg

王若水访美时与刘宾雁等友人合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纷纷对文革浩劫展开反思,王若水写了一系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文章。在《谈谈「异化」问题》中,他批评了中国社会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各种对社会主义的异化,他指责对毛泽东的个人极端崇拜,使领袖离不开人民变人民离不开领袖;指责官僚主义,使人民的公仆变人民的主人。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中,他呼吁重视人的问题,认为人的问题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文章被当时总管意识形态的胡乔木认为是错误文章,会诱发对社会主义的不信任,王若水因此被免职。 1983年10月,一场以批判人道主义和异化为中心的「清除污染运动」展开了。

王若水继续写作《关于革命人道主义》及《我对人道主义问题的看法》两文以作回应,后者并未能在报刊上发表。 1987年,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王若水被解除党籍。

此后他继续写作,成书《胡耀邦下台的背景——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和《新发现的毛泽东》,多次参加海外访学交流活动,直到缠绵病榻,都笔耕不缀。

王若水的好友,哲学家周辅成在他八十周年诞辰纪念中评价他「为人道正义捐身,光明磊落,人民模范!看朝阳和风崛起,万鸟争鸣,黑影自亡!」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