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脸书| 转自 新世纪)

民众问卢秀燕为什么不反共?卢秀燕回问民众为什么不去南部救灾?这次国民党的立委被罢免主要也是因为不反共,蓝白主导的立法院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前卒,明明只要反共就会多很多票,为什么中国国民党不能采取反共的政策?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国民党自1949年撤退来台以来,官方意识形态一直是「反共复国」,但到了1990年代李登辉主政后,国民党开始走向本土化、务实路线,逐步淡化反共色彩。而马英九以后,党内许多人认为与中共交好才能避免战争、创造经济利益,转而主张「亲中不反共」,甚至出现了所谓「反台独不反共」的路线。

这使得国民党现在在意识形态上陷入两难:反共就被迫与过去20年来经营的「和平交流论述」切割;不反共则无法回应社会对中国渗透、威胁的高度警觉与反感。

许多国民党的地方派系或政商关系网,与中国长期有经济往来、利益纠葛,从农产外销、观光、投资到统战性活动(如宗教、妇女会、退休将领交流等),背后牵涉大量资金与人脉。

一旦公开反共,这些资源恐断绝,甚至引来报复。

因此,国民党内部实际上有很多人是「不敢反共」而非「不想反共」。

国民党内部的确有不少人对中国有强烈的文化情感,甚至认同「两岸一家亲」,对「反共」这个词抱持排斥甚至敌意。这群人视反共为民进党的语言、台独的铺垫,而非民主对抗专制的道德立场。

他们误认「反共=台独」,这导致国民党在处理中国议题时始终采取模糊、闪躲、甚至自我审查的态度。

许多国民党菁英仍活在自己的资讯泡泡中,例如泛蓝媒体、同温层社群,使他们高估了亲中言论的支持度,低估了年轻人、知识分子、中间选民对中国的反感。

像卢秀燕这类政治人物,回呛民众「怎么不去南部救灾」,其实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逃避核心问题,转移焦点,用冷嘲热讽回应严肃提问。

最敏感,但也是无法忽视的是中国对台湾政界的统战不仅是意识形态层面,也涉及实际的政治资源与选举支持。部分蓝营政治人物是否与中国有某种默契,或某种「不能违逆的潜规则」?这虽难以证实,但从某些人的「亲中而不敢批评中共」的表现来看,至少存在高度自我审查与避忌。

因为「反共」对国民党来说,不只是口号上的转变,而是整体战略、利益结构、价值观的全面调整。这牵动太多人的既得利益与政治信仰,因此他们宁可损失选票,也不愿彻底转向。

但这也正是国民党长期无法翻身的根本原因。

民众要的不是「反中」,而是站在民主自由一边、拒绝专制统治。

如果国民党不能面对这个时代的价值选择,就只能继续被边缘化。

蓝白联手让立法院沦为「中共马前卒」,的确让越来越多选民觉醒,这或许才是最终能推动台湾民主深化的关键转捩点。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