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兴诚戏剧性转变的关键转折点,正是他在香港亲身见证的「反送中运动」。

林健正 2025年07月26日 来源:上报

 

联电荣誉董事长曹兴诚从过去的「统派」商人转变为「反共急先锋」,这一戏剧性转变的关键转折点正是他在香港亲身见证的「反送中运动」。当时曹兴诚住在香港,目睹中共如何背弃「港人治港」承诺,透过暴力镇压学生示威者,甚至指使流氓无差别打人。中联办官员在餐叙时直言「找流氓、公安痛打一顿就乖了」的暴力言论,随后发生的元朗事件,让曹兴诚深刻体认到中共的地痞流氓本质。

「看见一个法治自由社会没了,你就是义愤!」曹兴诚如此解释他对中共「希望完全破灭」的心路历程。他强调这种转变纯粹出于对不公不义的愤怒,而非个人利益考量,「我耻于与他们为伍」的表态,宣告了他与中共的彻底决裂。

曹兴诚的个人经历,正是香港从「一国两制」走向「一国一制」的缩影。台湾人有必要了解中共如何越俎代庖通过《港区国安法》、立法会选举的政治操控,以及《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的快速立法,逐步将「黑手」伸入香港,从幕后走到幕前,彻底颠覆了香港的民主与法治根基。

 

基本法23条立法的失败与停滞

2002年,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旨在履行《基本法》第23条规定的宪制责任,规范叛国、分裂等罪行。然而,草案因「煽动罪」定义模糊,可能侵蚀言论自由而引发广泛争议。

2003年7月1日,50万香港市民上街游行反对,在强大民意压力下,政府于9月撤回草案。这不仅彰显了当时香港社会的民主活力和对自由的坚定信念,也迫使中共暂时采取观望态度。

此后,历经曾荫权、梁振英、林郑月娥三任行政长官,23条立法始终未能推进。曾荫权政府聚焦经济民生,仅在2008年施政报告中提及宪制责任,却无实质进展。 2014年「雨伞运动」加剧社会撕裂,梁振英政府虽支持23条立法,但因政治对立深化而未敢强推。

从2003年至2019年,中共对香港的管治策略相对克制,试图通过特区政府推进23条立法。然而,香港社会的多元声音与反对力量使立法屡屡受挫。直至2019年爆发「反送中运动」,百万人走上街头抗议,其规模与影响力之大,促使中共彻底改变策略,从「幕后指导」转向「直接介入」。

曹興誠的個人經歷,正是香港從「一國兩制」走向「一國一制」的縮影。(美聯社)

曹兴诚的个人经历,正是香港从「一国两制」走向「一国一制」的缩影。 (美联社)

港区国安法:越俎代庖的直接立法

2020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简称《港区国安法》),并将其纳入《基本法》附件三,绕过香港立法会,直接填补了国家安全法律的空白。 《港区国安法》明确规范分裂国家、颠覆政权、恐怖活动及勾结外国势力四类罪行,最高刑罚为终身监禁。

《港区国安法》以习近平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清楚反映中共将国家安全置于香港高度自治之上的优先次序。根据此法,中共在港设立国安公署,并允许特定案件移交内地审理,这彻底打破了香港原有的司法独立传统。

《港区国安法》不仅填补了23条立法的空白,更为后续香港政治制度的全面控制奠定基础,确保中共得以有效地行使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

《港区国安法》实施后,多名反对派人士、活动家及媒体人遭到逮捕或被迫流亡,公民社会空间急剧收缩,民主派的政党与组织纷纷解散,公开抗议活动几乎销声匿迹。国际社会(特别是美、英等国)批评此法侵蚀香港自治,违反《中英联合声明》,并对香港实施制裁。然而,中共和特区政府坚称这是中国内政事务。

 

操控立法会选举:确保「爱国者治港」

2021年3月11日,中共人大通过《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简称《完善选举制度决定》),授权人大常委会修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和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以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此决定设立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严格筛选参选人是否符合「爱国」标准。中共借此大幅调整立法会组成,选举委员会选出的议席从零增至40席,而地区直选议席比例则从35席减至20席,总席位增至90席。同时,新规定要求所有公职人员宣誓效忠,违反誓言者将被取消资格。

2021年12月举行的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中,民主派人士因严格的资格审查或主动退出而全数缺席。最终,89名当选议员均为亲建制派或「爱国者」阵营成员,使得立法会「清一色」亲中共。立法会从此失去了多元声音,成为单纯执行中共和特区政府意志的工具。

2019年香港爆发「反送中运动」,百万人走上街头抗议。 (维基百科)

国安条例:快速立法与全面渗透

2024年3月,《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即《基本法》23条本地立法,在香港立法会以破纪录的速度,仅在11天内完成首读、二读、三读并全票通过。 89名议员一致表决同意,行政长官李家超随即签署生效。

《维护国家安全条例》涵盖叛国、叛乱、窃取国家机密、破坏活动及外部干预等五类罪行,不仅大幅扩大「国家机密」的定义,还新增「外部干预」罪行,并强化对网络言论的监控,甚至威胁海外香港人的自由。这显示中共对香港国家安全政策的全面渗透与掌控。

2024年5月28日,香港警方依据《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逮捕6人,包括邹幸彤,他们被指控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涉及「六四」的「煽动性」内容。此案明确展示了该条例对言论自由的严格限制,与《港区国安法》的执法模式一脉相承。

迄今,有香港人因穿着印有抗议标语的T恤、在巴士座椅上写抗议标语及在网上批评政府而被判刑,近来更有一名18岁青年因在商场厕所写煽动性文字被捕,进一步显示条例对日常行为的监控力度。

 

从幕后走到幕前:中共的直接操弄

香港特区政府在23条立法前,多次与中共协调,确保条例与《港区国安法》无缝衔接。其内容、立法进程及快速通过,显然受到中共的直接指导。 此外,李家超作为「爱国者治港」框架下的行政长官,其施政高度配合中共意图。立法过程的顺利推进,清楚反映了中共对香港政治生态的精准操纵。

中共的直接介入,使得「一国」的优先次序远高于「两制」。香港的高度自治被重新诠释为在中共「全面管治权」下的有限自治。这些举措无疑显示了中共如何通过「直接立法」、深化「制度改革」和实施「政治控制」,将「黑手」伸入香港,从幕后走到幕前,彻底摧毁了「一国两制」的承诺。

上述两部国安法的广泛定义,特别是「煽动罪」和「国家机密」,导致社会普遍出现自我审查,天主教会因担忧违法而取消「六四」纪念弥撒,香港职工联盟因法律风险取消劳动节游行。传媒、学术和公民团体的活动受到严格限制,香港原有的法治和自由环境遭到严重损害。

企业和外资机构对「国家机密」定义的广泛性表示担忧,认为可能影响商业运作的透明度。这也导致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下降,部分外资和专业人才加速流失。

曾经在立法局占最多席次的民主党,如今在立法会已经无任何议席。 (美联社)

香港经验对台湾的警示

2019年底的香港区议会选举,民主派阵营取得全港86%的直选议席,在452个民选议席中赢得389席,占比高达86%。但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成为中共对香港政局直接介入操盘的转捩点。

中共透过《港区国安法》与《完善选举制度决定》,在短短几年之内,彻底瓦解香港的民主运动,立法会议员因「47人初选案」被捕、起诉及定罪。民主派意见领袖李柱铭、林卓廷、许智峰、黎智英、黄之峰等纷纷入狱或流亡海外。

如今,曾经在立法局占最多席次的民主党,在立法会已经无任何议席,并在2025年2月20日正式宣布解散,象征气若犹丝的民主终于寿终正寝了。香港从「一国两制」到实质「一国一制」的变化过程,来得很快,中共在香港的操作手法,很可能成为其对台统战的蓝本,为台湾提供了极其深刻的警示。

首先是法律战略的渐进渗透:中共善于利用法制化手段实现政治目标。从《港区国安法》到《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的立法过程显示,中共会先营造「法理依据」,再通过「依法治理」的名义进行全面控制。台湾必须警惕中共可能透过《反分裂国家法》等法律工具,对台进行法律战。

其次为分化与控制策略:中共成功地将香港政治力量分化为「爱国者」与「非爱国者」,并逐步排除异议声音。对台湾而言,中共同样会试图透过统战手段,培植亲中势力,分化台湾社会,制造「中共同路人」与「台独分子」的对立。

再者,经济诱惑与政治控制并行:香港经验表明,中共会先透过经济利益吸引各界人士,再逐步施加政治控制。台湾企业界、学术界和媒体应保持警觉,避免因短期经济利益而成为中共渗透的管道。

不容忽视的是,民主制度的脆弱性:香港立法会从多元声音到「清一色」亲中的转变,显示民主制度在威权渗透下的脆弱性。台湾必须强化民主体制的韧性,包括完善反渗透法制、提升民众的民主素养,以及建立更有效的国安防护机制。

最后值得强调国际支持的重要性:香港经验也显示,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虽然有限,但仍具有重要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台湾应持续深化与民主国家的关系,建构更坚实的国际支持网络。

曹兴诚从「统派商人」到「反共急先锋」的转变,正反映了许多台湾人对中共本质的重新认识。他的经历提醒台湾社会,面对中共的渗透与威胁,任何天真的幻想都是危险的,唯有坚定捍卫民主价值,才能避免重蹈香港覆辙。

 

总结

中共通过2020年《港区国安法》的直接制定、2021年选举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及2024年《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的快速通过,成功将其「黑手」伸入香港,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操盘,最终实现对香港的全面控制。

这一过程不仅填补了23条立法的空白,更彻底重塑了香港的管治模式,使「一国两制」的实践趋向「一国一制」。这种不惜代价的全面控制,也带来了公民自由的急剧收缩、香港国际地位的受损等严重后果。

对台湾而言,香港的遭遇绝非遥远的故事,而是迫在眉睫的警示。中共对香港的渗透手法,很可能在台湾重演。台湾唯有记取香港教训,坚定民主信念,强化制度韧性,才能在中共的威胁下保卫自由与尊严。正如曹兴诚所言:「我不允许香港的事在台湾重演。」这应该成为所有珍视自由民主的台湾人共同的决心。

 

※作者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退休教授,台湾产业科技推动协会副理事长。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