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律师的笔记本 脸书 / 标题、视频转贴所加:新世纪)
余英时、叶嘉莹、许倬云这三位文史界老辈近年相继过世。比较一下他们的人生历程,是颇为有趣的一件事。
余英时 : 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 | 自由亚洲电台
以余英时而言,他对红色中国的反对立场终身不改,1978年因公赴中参访一次之后就再也不肯去,不论北京如何利诱均不为所动。用他的话来说:「我们的生活世界已经没有了,地方也变得一塌糊涂。我回去能满足我的乡愁吗?不可能的。」(《余英时谈话录》,允晨2021,页140)
叶嘉莹晚年在南开执教、定居,享年百岁
叶嘉莹则是另一个方向。她心向中国,晚年也真的返回中国居住,亲自在那块土地上生活。虽说在红朝治下写出的颂圣诗令人尴尬(比如那首《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题诗》),但毕竟言行一致。
余英时跟叶嘉莹,各自代表了那一代海外人物的两种路线。两条路都有人走,但就各自立场而言均为一贯。
许倬云呢?
他移民美国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早已成为美国人。尽管摆出一副「心向祖国」的姿态,但却绝不真的回去中国定居,而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
此语出自其口,显得十分讽刺。一个美国人出来「但悲不见九州同」?
姑不论台湾本就不在「九州」之内,没有同不同的问题,但若他的「九州」真的那么好,为什么他自己不过去生活呢?死后归葬落叶归根?如果想要「归根」,又何必等到「落叶」之后?趁着有生之年亲自体验身为中国人的滋味,不是很好吗?
就这样,他一直待在一个绝对的安全距离之外,鼓励大家作中国人,但却绝不亲自承担作中国人的风险与负担。拜其中研院院士身分所赐,其言论得以在台湾享有与品质不相当之声量。
甚者,他还在晚年一再出来反对台湾向他的国家(美国)采购军备,削弱台湾自我防卫的能力,让台湾更难抵抗红色中国。然而,他自己却有美国军队保护,毋庸担心北京进犯。许倬云的其他是非流传极多,有些传言或未尽然,但这一点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试着用几句话作个小结吧:
长在星条旗下住,却悲不见九州同。
归根何必待落叶?后人莫问许云公。
注:报导出处请见留言。
——————————
附:
史学家许倬云逝世 享年94岁 生前引「但悲不见九州同」为憾 已刻墓碑落叶归根
【明报专讯】华文世界深具影响力的史学家许倬云,周一(4日)在美国匹兹堡离世,享年94岁。许倬云成长于抗战烽火,移居台湾,中年定居美国任教历史,他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以其独特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影响两岸三地「读书人」。许倬云93岁时谈及此生遗憾,他引用陆游诗句称「但悲不见九州同」,并哽咽道:「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
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4日证实,该会名誉董事许倬云于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兹堡离世。曾颁授唐奖汉学奖予许倬云的唐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尹崇尧及执行长陈振川表示,除了震惊与哀悼一代史学巨擘陨落,亦深切感念其毕生对于汉学领域与推广中华文化的贡献。曾授予许倬云院士荣誉的台湾中研院透过新闻稿表示,许倬云学贯中西,为享誉全球的史学领袖,其视野宏阔,以世界史的眼光探讨中国古代史,却不以中国为局限。
台大历史毕业 长期任教于美国匹兹堡大学
许倬云1930年9月出生于福建厦门,籍贯江苏无锡,父亲是北洋政府海军少将许凤藻。许倬云18岁随家人移居台湾,他天生躯体残疾,但仍以顽强的意志学习,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970年定居美国后,长期任教于匹兹堡大学,为该校历史系荣休校聘讲座教授。其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求古编》等。
80年代台转型常谏言 称「中国」刻在心里
1980年代后,在台湾政治社会转型过程中,许倬云常就社会重大议题提供建言。近年来,许则活跃于大陆媒体,并常在新浪微博帐号更新短片、文字。去年7月,在一档访谈节目被问及有何毕生遗憾,许倬云沉默后引用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并哽咽道:「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他提到,死了要埋葬在家乡无锡父母坟墓旁,已买好坟地、刻好墓碑。此前,许倬云曾说,「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任何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
许倬云也是知名华语歌手王力宏的舅公,是大陆已故知名作家王小波在匹兹堡大学东亚系留学时的导师。
江苏党媒:毕生为中国文化寻出路
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新媒体昨指出,许倬云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毕生所想都是怎么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为世界文明提供解决方案,其学术成就与人生智慧影响深远。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形容许倬云用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诠释了何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担当。报道综合回顾许倬云一生,「感受他深沉的家国情怀」。
原文网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8%ad%e5%9c%8b/article/20250805/s00013/1754330629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