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整理撰写 | 转自 新世纪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东亚战场最惨烈的人道灾难之一。美籍传教士马吉·约翰(John Magee)以影像与文字,冒险记录下日军暴行;旅美华裔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则以《南京大屠杀》一书,让西方世界重新正视这段历史。两人以跨越国界的人道立场和求真精神,为后世保存了珍贵史料,也为历史正义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然而,与他们的记录和探寻相比,当代中国大陆官方在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建构中,更多地将其纳入政治宣传的轨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陈与大型公共纪念活动,表面上是为了缅怀遇难者、铭记历史,实际上却常常被赋予政治动员的功能——塑造”国耻”叙事,强化对外仇恨情绪,以服务于当下政权的意识形态需要。电影《南京照相馆》亦在类似框架中运作:通过情绪化渲染与民族仇恨的单向表达,将复杂的历史压缩为简单的敌我对立,从而便于纳入官方主导的叙事体系。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它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愚民”传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自古以来,中国政权在维系统治时常采取两种手段:一是选择性记忆——将有利于统治合法性的历史强化并高频传播;二是情绪化动员——以激发民众的集体愤怒和外部敌意,来转移对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的关注。当历史成为意识形态的材料,它就不再是多元、开放、可供反思的公共记忆,而是被加工成统一口径的政治叙事工具。

与马吉、张纯如的工作相比,这种官方叙事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强调人道立场、追求事实真相,无论暴行加害者是谁,都试图还原历史的全貌;后者则以服务政治为核心,将历史的复杂性削平,压制不同声音,甚至剥夺公众自主理解历史的可能性。

历史记忆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与开放。当一个民族只能在政权过滤后的叙事中认识自己的过去,历史就不再是集体的智慧与警醒,而成为权力的附庸。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的记忆,本应成为全人类反思战争、反对暴行的共同遗产,而不该沦为维系统治、煽动仇恨的政治工具。

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让人既能正视伤痛,也能从中获得超越民族仇恨的智慧——这是马吉·约翰和张纯如的工作为我们留下的真正标杆。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