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妍20230327媒體人小傳 | 转自新世纪

 

BBC中文网视频:钱钢评《南方周末》争端

钱钢,195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普通军人家庭。今年70岁的他一生历经红卫兵、解放军、党报记者和传媒学者的转折,也目睹了建国以来不同领导人对媒体对取态。在新闻界摸爬滚打数十年,他的经历折射了中国近代传媒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军人家庭长大 一声爆炸走上新闻之路

钱钢在小时候曾被安排在杭州西湖跳舞、踢足球,「巧遇」外访的外国政要和足球队。 1966年文革前夕,《人民日报》前总编邓拓因政治批判自杀身亡。当报纸、电台都在批判邓拓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时,就读中学一年级的钱钢,也立刻投入对邓拓的批判,他写的批判文章更被老师选中,代表整个年级参加批判邓拓的大会。 「我还带头喊『打倒邓拓』,尽管我根本不知道邓拓是谁,我那篇文章里的所有字眼,都是在《人民日报》上抄的,那时根本不会怀疑《人民日报》。」

1969年3月,16岁的钱钢加入解放军。当时他带着「两报一刊」的社论集来到部队,社论里的「红色语言」更让他着迷。 1970年早春,部队的一次实弹投掷训练,担任文书的钱钢目睹了一场足以改变一生的爆炸。当时一位负责喂猪的士兵疏于训练,拉开发条的手榴弹掉在身边。副连长冲上前将手榴弹抛开,救回士兵一命却身受重伤。事发几天后,上级派来的新闻干事让他们一五一十地讲述当天的经过,但最后出街的报导,却将一个长官保护士兵的故事,写成一个热爱毛主席,痛恨敌人的副连长,誓把手榴弹掷向敌人,浮夸地形容队长「不管三秒钟,只管向前冲」。 「我看到报导后的感觉是,写得真好啊,原来新闻是这样做的,我也要像他这样做新闻。」

因为这次事件,钱钢到各个部队巡回报告副连长的英雄壮举。其后,钱钢被调到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学习文艺创作,更发表了处女作,一篇歌颂副连长事迹的说唱台本:《一颗红心永向阳》。就是一样一篇「假大空」、扭曲事实的报导,让钱钢走上新闻之路。

钱钢在多年后忆起这段经历时写道:「命运安排我刚踏足这个职业,就遇到『真话与谎言』这核心命题,只不过多年后才转向截然相反的方向,奋力前行,并付出代价。」

359b033b5bb5c9eaf52a5b9edf39b6003bf3b3f6.jpeg转折:唐山大地震和任职《解放军报》记者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大地震。 8月,在上海《朝霞》杂志担任编辑的钱钢跟随救灾队来到唐山,到震区组稿,稿件的主题是歌颂党和社会主义,而不是灾区的真实情况。 「我自己还写了一首诗《烙饼的大娘》,她的锅和铲是哪里来的,面和油又是哪个省送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真是温暖,还是这种思维。」

钱钢还参加了护送唐山孤儿到河北的工作:跟孤儿一齐坐火车到石家庄,一路上哄着他们,绝不能让他们哭,到达目的地后也要趁乱离开。钱钢在次日到孤儿院看望孤儿们时,仅管是隔着窗口看,在炕上玩的孤儿认出他:「结果有一个小孩眼尖,竟然把我给认出来了,又哭又叫,跳下来在后面追我,这时候只好低头逃跑。那次我记忆很深,很难过。」

送走孤儿后,他向上海医疗队讲述自己送别孤儿的故事,医生护士们听毕都泣不成声,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不带宣传色彩的如实报导是怎样打动人心。虽然当时唐山的真实灾情还是秘密,传媒不能报导,但在唐山的所见所闻,给当时还是一个「革命战士」的钱钢,埋下了日后追求真相的种子。 「我相信在任何年代,我们的心中都有没有完全被泯灭的、柔弱的人性。在特定的时间里,它会被激活的。在唐山,我就被激活过一次。」

1980年,中共提出「新闻改革」,报社开始批判「假大空」的宣传恶习,倡导「新快短实活」的报导,发给年轻记者们的学习资料是《外国新闻通讯选》和美国的新闻学教材。对于过去深受「毛文化」影响、彼时还是「又红又专」的青年钱钢来说,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他当时任职《解放军报》,在边境报导中越冲突,开始跟同龄的记者讨论新闻写作,阅读很多解禁书籍,吸取全新的新闻理念。

「逃」到报告文学去

但新闻改革的空间有限,军报仍然很左,「假大空」的报导又重回版面。于是他和其他年轻记者一样,走上了报告文学的道路,另辟蹊径争取新闻自由。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钱钢完成了《唐山大地震》的写作。

20200220LKC.jpg

1984年,钱钢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进修,被《解放军文艺》的编辑邀约,攥写关于唐山的报告文学。一开始定下的主题是地震重建的新唐山,但在钱钢一边走访,一边用职业新闻的角度重新审视唐山大地震后,当年受灾的人民成为钱钢的写作中心。 1986年,钱钢的毕业作品《唐山大地震》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引起社会轰动。因为它「告别神话、假话,讲真话」,将十年前地震发生时的真相,完整地披露在人民眼前:地震发生的瞬间、灾区死伤情况、国家地震局没有及时发出地震预警等等。 《唐山大地震》也赢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们对地震真相的渴望造就了《唐山大地震》的畅销,报告文学作家理由形容是「冰冻新闻的解冻效应」。

六四后历尽磨练 到《南周》继续报导真相

1989年,钱钢声援被撤职的《世界经济导报》总编,又私下到天安门广场探望学生,因而惹下大祸,被《解放军报》和解放军撤职。六四过后,中国传媒陷入低谷,媒体噤若寒蝉。他先后到国家地震局办《中国减灾报》,创办《三联生活周刊》,又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策划。办报办杂志做电视,钱钢每一样都尝试过。

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启市场化改革,市场上涌现一批自负盈亏的周末报、电视节目等。成功市场化的《南方周末》,给钱钢带来另一个追求真相的机会。 1998年,钱钢受邀担任《南方周末》的常务副主编,他坚守真相,将调查报导作为《南周》的立身之本。

2001年,一篇有关抢劫银行杀人罪犯张君的深度报导激怒了湖南地方当局,因报导中探讨了引致张君犯案的社会深层原因。敢言的《南周》也因此遭到中宣部整顿,钱钢被撤职。

C1451986112346.jpg

在香港踏上研究路

2003年,钱钢加入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钻研中国新闻史,以及中国媒体和政权之间的关系,也致力于对党报内容的话语分析,被认为是研究中共政治话语的专家。 《中共历届党代大会报告语象分析》中,汇集了在十九大召开前,中共建政以来所有党大会报告内容;又分析十九大报告,总结出十九大后政治语言体系的转变。

1953年出生的钱钢,经历了中共建政以来每一位领导人的时代。他在2015年出版的《语象诡谲—中国政情解码》一书中,总结了在不同时代下,中国传媒生存环境的演变:「毛泽东时代,权力吃掉了媒体,媒体完全是毛的传声筒;邓小平时代,媒体开始复苏;江泽民时期,传媒市场化,一批市场化媒体诞生;胡锦涛时期,网络与公民崛起,中共积极推进市场化并着力控制市场;到了习近平的时代,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chan 1(6).jpg

从红卫兵、党媒记者,到《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再到传媒学者,在一次次的身分转变过程中,钱钢一直在思考,真相会被什么遮蔽? 「真相会被权力遮蔽,真相会被金钱遮蔽,真相也会被无知遮蔽,还有第四个,不要忘了,真相还是会被民意遮蔽的。」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