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黄埔建军100周年。1924年6月16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中国广州的黄埔岛正式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46年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并于1950年在台湾高雄凤山复校。)黄埔军校的成立标志着国民革命军,也就是中华民国国军的诞生。《铭志天星:国军纪念碑百年激荡史》新书作者,旅居台湾的香港城市大学学者徐全这样评价中华民国国军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使中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统一国家。国军1929年的中东路抗俄战争是北伐统一后首次跟外国交战,也是中国人兴起民族意识的起点。对日抗战则成功保住了华夏文明和中国的独立、自由,为整个同盟国的二战胜利、为韩国等受压迫民族的反殖民运动做出巨大贡献。”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的昆仑关战役,是国民革命军继台儿庄大捷后,在桂南抗战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一座丰碑。高瑜女士以此作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2024 年是黄埔建军100周年,是年2月底赴广西避“两会”,令我感到不虚此行的,是参观了昆仑关战役遗址。昆仑关位于南宁东北59公里,是邕柳、邕梧公路必经隘口。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两日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中国战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天津,上海,青岛,广州等港口城市相继失守,中国最重要的海上补给线被切断。1939年2月,日军占领海南岛,同年6月又占领汕头,潮州,东南沿海被完全封锁。但是西南大后方的桂越线是国际三大运输线之一,运程短、运量大、运费低,可通行坦克、火炮、装甲车,运进中国的支持物资达总支持量的80%以上。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师团11月15日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了钦州,11月24日以一个师团加一个旅团的兵力占领南宁,12月初占领桂越线的咽喉之地昆仑关,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固守。日本认定,切断桂越运输线必然使中国丧失抵抗能力,进而进攻陪都重庆,即可解决中国问题。大本营陆军部作战部长富永恭次更竟然宣布:“这是中国事变的最后一战。”
王牌对王牌 中日战史上最惨烈的攻坚战
日军的侵略行径令蒋介石十分气愤,11月16日在重庆召见正在参加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的白崇禧,令其立即返桂林,以桂林行营主任全权指挥作战 ,并调嫡系最精锐的第五军归白指挥。白崇禧19日由重庆飞桂林,21日率部队抵达迁江,设立行营指挥所。第5军是国民革命军第一个机械化军,军长杜聿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下辖三个师,200师师长戴安澜,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22师师长邱清泉,荣誉第一师师长郑洞国,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还有一个坦克团54辆坦克,两个德制重炮营,都是国军精锐。




日军主力第五师团为日本陆军第一流精锐机械化部队,号称“钢军”。参加过南口、忻口、平型关、太原、上海、台儿庄、广州等战役,屡次担负主攻任务。坂垣征四郎原为师团长,他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后,师团长由今村均中将接任。
一般数据讲昆仑关战役是12月18日凌晨打响,但是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在《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中记述12月17日“当天晚上八时,埋伏在山地里的中国军队,在坦克的导引掩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昆仑关发动了全线反攻。排炮怒吼,地动山摇,昆仑关被火光和浓烟吞没。”这是抗战以来,国军的头一次进攻战。杜聿明以 200师,荣誉第一师,正面主攻昆仑关,以新22师邱清泉部为右翼迂回,阻击增援昆仑关日军 。


因为没有空中优势,杜聿明只能调集重兵,用数倍于敌的兵力,以三换一的损失比,对日军发动24小时不间断的攻势,逐尺逐寸的争夺着每一处阵地,昆仑关和周边高地陷于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循环争夺战中。国军战士前仆后继,前面的战友牺牲,后面战士们踩着尸体继续攻进前进。昆仑关和周边高地,都成了尸山血海。
12月29日对界首高地强攻,杜聿明下令用绞盘将坦克吊到山顶,以新编第二十二师为中央队,接替荣誉第一师担任主攻;将伤亡较重之荣誉第一师改为右翼队,将担任预备队之第二〇〇师调为左翼队;军直属之第一、二、三补充团改为预备队,激战3个小时收复界首。30日新编第二十二师邓军林团第三次收复昆仑关。
日军在昆仑关战役遭到严重失败,其主力中村第21旅团大部被消灭,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被击毙。其班长以上军官伤亡高达85%。杜聿明回忆录称击毙第21旅团4千余人。国军以伤亡1万4千人的代价全歼昆仑关守敌,夺回了昆仑关。


日军步兵第21联队战史记载:“这次作战终于遭遇了事变以来前所未见的中国精锐军队。敌军(指第5军)意识强烈,训练优秀,具有强有力的攻击力。敌军各级指挥官在攻击时亲临一线指挥,在后退时又都在队伍最后撤退。当我军发起冲锋时,陷入绝境的敌军纷纷用手榴弹同归于尽,如此强力之精神实属罕见。而敌军的各级火炮并不占优,但是非常坚决的进行反复的肉搏战,而且狙击技术十分高超”。
被击毙的中村正雄少将遗留在战场的随军日记中也有记载:“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有‘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
战地遗址与历史记忆重整


昆仑关战役旧址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柳州市,分三部分:1、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2、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位于柳州市鱼峰区羊角山8号,是一座西式风格的二层楼房,建于1926年。1940年2月21日至25日,由蒋介石主持的桂南会战检讨会在此召开。3、昆仑关战役白岩前线指挥部旧址,在宾阳县白岩村小学内,昆仑关战役期间白崇禧的指挥部设在此处。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凭吊的是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就在昆仑关旁边,占地12.75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大、石质文物多、保存最为完好的抗战纪念地之一。包含南牌坊:位于昆仑山南侧,上有杜聿明题写的“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牌坊上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于佑任等8人的题词(题联)。南牌坊后面,建有331级花岗岩石阶,直达海拔306.2米的昆仑山山顶。山顶修建了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北是品字形将士公墓,刻有3400多名牺牲将士的姓名。墓園還建有纪战碑亭,杜聿明亲笔题写的碑文,记录战役的惨烈。北牌坊位于昆仑山北侧山脚,一门两柱结构,与南牌坊遥遥相对,是墓园的出口。牌坊上刻有陈诚、林蔚、张治中、黄旭初的题词(题联)。昆仑关战役遗址还包括草帽山工程遗址,郁郁葱葱的林木中保留着当时修筑的战壕、碉堡和炮楼,处处浸透着国军将士的鲜血。




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修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1年之后保存如此完整,是参加昆仑关战役和桂南会战的15万将士的幸运。比较骁勇善战的国军第四军在广州的北伐纪念塔被彻底拆除;比较国军第七军在广西柳州的纪念塔被改成了“解放纪念碑”;比较“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部加了一个红五星,改成 “革命烈士纪念塔”;再比较北伐时期源自黄埔军校校军的“第一军”,直攻武汉、南昌等大城市,牺牲巨大。但他们在南昌、汉口的纪念碑和公墓都被拆除,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确实幸运,甚至比中共自己在四平市铁西区建造的烈士纪念塔更幸运,书写正面碑文的林彪和书写南面碑文的高岗的题字都被凿毁,兩个人都死于非命。
49年之后,全中国毁掉的国军纪念碑和墓地可谓比比皆是。《铭志天星:国军纪念碑百年激荡史》作者香港学者徐全说:“国民革命军在现代中国的贡献后来被透过教科书、文艺作品或者是纪念碑的改造,而变得扭曲或者是变形,与真实相去甚远。”“拆毁墓碑以建构全新的历史叙事是一种极端化的政治空间改造,反映的其实是社会政治环境的一元化、高度控制和集权化。”
那留下昆仑关遗址又是为什么呢?该遗址现在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南宁市在墓园内开始修建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于2008年建成并开放,成为整个遗址的入口处。因为文物、史料有限,只能靠大型雕塑和光影展现昆仑战役的全过程。博物馆还有展示大型武器的场地,无论飞机、大炮、坦克、战车都不属于当年的国军,每个物件上都刷着黄色的“八一”。展厅內与众多国军将领历史遗照同时展出的,只有一名共产党员的历史遗照,就是新闻记者范长江。昆仑关战役打响,距离他秘密加入中共只有半年多。他是1939年5月在重庆红岩由周恩来介绍入党的。他的履历中主要是在《大公报》就职期间。采访过西安事变中的周恩来,还去过延安。模模糊糊与桂南会战有些关系,但是根本搜不到他的报导与作品,更不用说与昆仑关战役了。他也是人民日报的创办者,文革中自杀。
参观完毕,顺着出口外宽敞的马路走向停车场,我看到一幅巨大的鲜红的标语:“昆仑关上党旗红, 我为党旗添光彩。”我掏出手机要拍照,右臂却被国保用力拉住,不让照。我使劲甩开他的手,按下快门。
我想今年,当下,昆仑关上的这条让国保都看明白的大标语正与北京街头众多的大标语相互辉映。
作者:高瑜
【光传媒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www.ipkmedia.com 】
【作者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