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中共十九大正式宣布"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Xinhua via AP
ChatGBT 整理撰写  | 转自 新世纪

“互害社会”这个概念,是作家冉云飞在本世纪初就提出的一个犀利观察。二十多年过去,”中国社会底层互害”似乎成了越来越多人心中的共识。要探究是什么原因所导致这一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需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一、制度性因素

  1. 权力垄断与社会失序
    • 当权力没有制衡时,社会规则不是靠法治维持,而是靠人治和关系网络。
    • 底层个体面对不公时,既无申诉渠道,也无公正裁决,于是只能通过互相排挤、算计、伤害来”求生”。
  2. 社会资源稀缺与分配不公
    • 教育、医疗、就业机会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和群体,底层人感受到”蛋糕太小”。
    • 在没有公平竞争环境的情况下,”弱者与弱者之间”的竞争就容易变成残酷的零和博弈。
  3. 维稳思维的下沉化
    • 上层治理逻辑是”防范风险、压制冲突”,在基层往往演变为”相互盯防、互相举报”。
    • 权力机构往往利用群众之间的矛盾来维持秩序,造成”被迫互害”的结构性局面。

二、文化与心理因素

  1. 长期专制文化积淀
    • 在等级秩序社会里,个人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倾向于通过”踩下层、巴结上层”来谋取安全。
    • “防人之心不可无”在缺乏信任机制的社会中被无限放大,形成了普遍的猜疑文化。
  2. 集体主义的异化
    • 口头上强调”集体”,实际是”内卷化的集体”:牺牲个体,不是真正的合作,而是互相拖拽。
    • 这种氛围使得底层难以形成稳定的互助网络。
  3. 生存焦虑与犬儒心理
    • 长期缺乏上升通道,底层个体容易形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视心态。
    • 当信任、同情心被生存压力侵蚀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容易走向互害。

三、现实机制的放大效应

  1. 城乡分割与户籍壁垒
    • 大量农民工长期处于”无归属”的状态,既没有市民的权利,也丧失了农村的保障。
    • 这种悬浮状态加剧了底层的孤立感和竞争感。
  2. 互联网的”互害放大器”
    • 网络舆论空间缺乏中介机制,往往以情绪化、极端化的方式呈现,强化了对立与戾气。
    • “互黑互骂”在虚拟空间变成常态,又反向影响到现实社会。
  3. 教育导向的功利化
    • 从小被灌输”唯成绩、唯结果”的竞争逻辑,合作意识不足。
    • 社会化的第一课就是”你不害人,就会被人害”,从而养成互害习惯。

四、总结

所谓”互害社会”,并不是说中国人本性恶,而是:

  • 制度缺乏正义出口 → 个体只能在弱者之间消耗。
  • 文化缺乏互信土壤 → 人际关系演变为零和博弈。
  • 现实压力不断加剧 → 互助空间被压缩,互害成为生存手段。

所以,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的不公,并被 文化心理与现实机制进一步放大。


总而言之:

“中国社会底层的互害,不是因为人性比别处更恶,而是因为制度没有给他们一个共赢的出路,只留下了彼此消耗的空间。”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