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选择“攘外必先安内”,既未妥协承认,又未直接宣战,而是采取外交抵制与有限军事摩擦的方式。最终,这种半抵抗、半妥协的政策演变为1937年全面抗战。
假如当时蒋介石选择另一条道路——承认日本对东北的占领,并接受在华北划设“非军事缓冲区”,中日达成某种形式的和解,那么中国避免了长期抗战的惨烈牺牲,而整个世界格局也将被彻底改写。
对于蒋介石而言,承认日本既成事实可以换取喘息空间:
1. 保存中央政府与大部分国土的独立。
2. 继续集中力量“剿共”,巩固南京政权。
3. 在经济层面获得日本的有限支持(贷款、技术与军火合作)。
而对日本而言,与中国暂时和解能确保:
1. 稳定的粮食与人力后方。
2. 不必陷入消耗巨大的中国战场。
3. 将主要战略资源转移到“北进”计划,即对苏联的扩张。
现实中,日本在1941年因石油禁运而南侵东南亚,最终招致与美国的正面冲突。但在假设历史下,既然中国不是绊脚石,日本将更早、更彻底地推行“北进”路线。
日本与德国东西呼应。德国自西线攻打苏联,目标是高加索与巴库;日本则自东线沿西伯利亚推进,形成对巴库油田的双重夹击。
苏联崩溃,德日两国几乎瓜分欧亚大陆。
当德国准备对英国发动决定性打击时,美国认定“德国称霸欧亚将威胁世界秩序”。
美国以“保卫民主、阻止霸权”为由,主动参战,而不再像现实中那样被迫因珍珠港被袭击才参战。
德国国力早已被长期战争榨干。
美国工业产能远超德国。德国面对“自身衰竭 + 美国新鲜力量 + 英国残存实力”,迅速失败。
德国战败后被英美联合接管,彻底铲除法西斯土壤。
德国所占领的前苏联也因此获得解放。俄罗斯恢复旧名并成为自由民主国家,从而实现进入欧洲大家庭的梦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为自由民主国家。
中国从1931年发展经济,加快军工生产,到1945年经过14年准备,军事实力比1931年增强了10倍以上。当美英率领欧美联军攻打日本,中国选择站队美英,攻打东北,收回国土。
因美国提前封锁黄海、渤海和东海,日本陆军无路可退。在美英欧和中国两面夹击之下,伤亡惨重,美国又制造出了原子弹。日本只好无条件投降。
美国接管日本对日本进行改造。
中国战后因蒋介石政府曾经割让东北,在民主选举中失败下台。
美国看中中国巨大人口和未来市场潜力,在中国成为自由民主国家前提下,大力帮助中国发展经济。很快中国就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收入也为世界第二,是除了美国之外,世界第二富裕国家。人民从1950年起就过上了好日子。
当然不会有现实中发生的共产主义运动导致饿死4500万人的惨剧。
可惜的是,蒋介石的错误选择,把世界历史变成了现在的格局。
(吴洪森写于2025年8月31日上海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