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耀南 中央广播电台 2025年9月1日 | 转自 新世纪
历史伏笔:从冷战后边陲安全到区域主导的野心
上海合作组织(SCO)诞生于冷战落幕与苏联解体的余震之中。 1991年后,中亚五国(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纷纷独立,却也留下安全真空与边界未定问题,特别是与中国新疆接壤的地带。
北京深知,中亚动荡将直接冲击其西部稳定,特别是在面对宗教激进化与分离主义(如东突运动)之际,亟需构建一套集体安全合作机制。与此同时,俄罗斯也为维系其「后院」地位,寻求对抗北约东扩与美国势力渗透。
于是,1996年「上海五国」机制初步成型,2001年乌兹别克加入,SCO正式成立——一个以「安全合作」为名、但实为地缘权力平衡工具的区域组织,悄然诞生。
天津峰会:表面多边合作,实为北京主导的地缘政治秀
2025年天津峰会,被中国官方誉为SCO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亦是全球南方罕见的大型聚会。会场之内,元首会晤穿插进行;会场之外,则是一场以中国为核心的政治叙事输出与国际秩序重构。
借着二战结束80周年的历史符号,习近平搭建起批判美式秩序的舞台。普丁、卢卡申科、伊朗、巴基斯坦、中亚五国领袖悉数到场,几乎清一色为「西方制裁名单上的常客」。这不是偶然,而是刻意安排下的「对抗矩阵」:将集体不满、孤立与怨怼,包装成一场「去西方化」的国际嘉年华。
「西方」不再是方向,而是叙事中的敌人
在SCO的语境中,「西方」不再只是地理方位,而已升级为一种意识形态标签——代表着霸权、干涉、殖民主义与双重标准。从普丁到习近平,从会议声明到官媒报导,「西方」是问题的根源,而非合作的对象。
与此同时,中国努力将自己塑造成非西方世界的领航者,试图输出一种以「主权神圣」、「发展权利」、「文化多样性」为核心的新秩序样板。这套话语系统,表面诉求平权,实则包裹着中国式中心逻辑。
矛盾也因此浮现:中国高呼反霸权,却以经济手段主导议程;强调多边主义,却独揽叙事权;批评外来干涉,却在一带一路沿线输出债务与依赖。 SCO的「反西方」姿态,更像是北京中心主义的另一种包装。
「全球南方」:从边陲地理到地缘边锋
「全球南方」原是一种描述亚非拉开发中国家的地缘术语(万隆会议),如今在SCO语境中被政治再造——成为对抗西方、主张自主的集体象征。天津峰会让这个词汇走向前台,被中国有意赋予「替代西方秩序」的战略意涵。
但这种集体叙事背后,却暗藏庞大的分歧与矛盾。印度拒签联合声明,因措辞偏向巴基斯坦;莫迪虽出席峰会,却缺席阅兵,明显是不满川普但又对华府释放外交善意。这些细节凸显:「全球南方」并非理念一致的联盟,而是各怀战略焦虑的临时同台。
SCO成员国在边界、宗教、经济依赖与地缘认同上歧见深重,天津峰会更像是一场战略孤立者的自我安慰与短暂集结,而非实质性的政治重构。
语言术:不提美国,却句句剑指华府
令人瞩目的是,整场峰会中几乎未出现「美国」三字,却句句针对美式秩序。从「反对单边制裁」、「推动去美元化」、「倡导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到「尊重文化多样性」——每一条语言码都在对美国霸权进行绕射性抵抗。
这种「不点名、却火力全开」的语言策略,展现了中国对国际语境的高度操控与战术精算。它既避免直接对撞,又暗中凝聚对美不满,形塑一种不合作的集体叙事。
结语:强人之会,弱者之联?
天津SCO峰会,是中国对「全球南方」的精心布局与话语收编,更是习近平式多边外交的试演场。这场高调反西方的盛会,看似打破旧秩序中心化,实则构筑的是一套北京本位的新型单极秩序。
SCO越是高呼「多极世界」、「去霸权化」,就越像是一场由中国主导的单极替代品——从华盛顿手中接棒的,是另一种中央集权版本的「世界主义」。
最值得注意的,是缺席者的身影:没有美国,没有欧盟,甚至连印度都保持距离。天津峰会看似热闹,实则空洞;人多势众的表面下,是矛盾丛生、叙事未整的脆弱联盟。
这不是新的万隆,也不是第二个联合国,而是一场中国为全球南方量身打造的「另类国际推销会」。推销的产品,不是自由贸易与民主制度,而是一套由一人决策、一国主导、一种话语包装的秩序替代品——看似多边,实则集权;表面合作,内里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