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的眼睛都在盯着芯片和人工智能。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动向:美国钢铁业在悄然复苏。
大约是去年这个时候,我曾经写过两篇有关钢铁的文章,《如果没有钢铁,今天的世界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另一篇是《历史上几则有关钢铁的故事》。后来因为注意力转移就没有继续写下去。
有朋友说,孙老师怎么说起钢铁来了?您也不是这方面的行家啊。其实,是因为隐隐约约地感觉这件事情很重要,这件事情很值得人们关注。顺便重复一句我说过很多次的话:我现在写的文章大多都是属于学习体会类型的,即把一个我感兴趣但又半懂不懂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弄明白。这次也是。
先从一本书说起。
大家都知道一本很有名的书,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尽管戴蒙德自己否认是一个地理决定论者,但他在该书中还是特别强调了地理在人类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差异并非源于种族或文化的优劣,而是源于地理环境赋予的资源条件与发展潜力。
而钢铁,就是地理条件转化为 “文明硬实力” 的最重要中介之一。
在古代,谁拥有了钢铁技术的优势,谁就能制造出更锋利的刀剑、更坚固的盔甲、更具杀伤力的弩箭和长矛。例如,罗马帝国的 “铁制短剑”和 “锁子甲”,使其能在对抗使用青铜武器或石器的蛮族时占据绝对优势。到了近代,欧洲的殖民者为什么能以少量兵力征服美洲、非洲的庞大文明(如阿兹特克、印加)?核心原因之一就是钢铁带来的军事代差,对手使用的是石箭和木棍。
到今天,一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还总是感叹美国强大的武器生产能力。仅在1942-1945这三年时间里,美国就建造了147艘航母,其零头比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美国参战后直到二战结束,平均每天生产130架飞机,100辆坦克,平均三天一艘军舰,七天一艘航母。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强大钢铁工业的支撑下实现的。
这种能力的基础是什么?就是美国在当时是全球第一钢铁生产国。
194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达到6070万吨。在二战期间,通过产能扩张(政府投资新建钢厂、民用钢厂转产军工钢),1944年美国钢铁峰值产量达到8132万吨,占全球钢铁产量的40%以上,远超德、日、意三国总和。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凭借这种强大的钢铁和制造业生产能力,美国成为反法西斯阵营的兵工厂,从而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胜利。
仅对苏联的援助来说,美国当时为苏联总共提供了作战飞机1.4万架、各型车辆46.7万辆,包括轻型坦克1239辆,中型坦克4957辆,自行火炮2000门。全部车辆均按美国陆军条令的规定备足备件,作战车辆还按武器配足弹药一起交货。正因为如此,斯大林说,“这场战争如果没有美国的生产就会输掉”。
然而,今非昔比。1973 年石油危机成为分水岭。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钢产量从 1.37 亿吨峰值持续下滑,1984 年降至 7000 万吨,2025 年占全球比重不足 5%。与此同时,日本建成了全球最先进的氧气顶吹转炉和大型高炉,成本比美国低 40%,并于1980 年在钢产量上超越美国。中国则在 1993 年实现钢产量反超,2025 年中国的钢产量占全球 53%。中国和日本形成 “东亚钢铁双极” 。
对此,一位美国退役军官如此感叹:美国火炮弹药年产量,在俄乌冲突中只够撑两周。因此,这次美国的钢铁工业的复兴,是与国家安全叙事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这次的俄乌战争以及全球的地缘政治紧张,更使美国政府将钢铁重新定义为 “战略物资”,强调其对国防装备的关键作用。在拜登时期,美国政府就以 “供应链韧性” 为由禁止日铁收购美钢,宣称 “本土控制是国家安全基石”。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特别是第二次入主白宫以来,更是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钢铁的振兴。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8月扩大《贸易法》第232条款适用范围,将407项钢铁及铝衍生产品纳入50%关税清单,直接限制进口并推高本土钢铁价格。最近美国提出的一个目标是,计划2025-2028年新增700万吨电炉钢产能。同时,特朗普政府这次虽然放行了日铁对美钢的收购,但对此设置了一系列限制条件,包括美国政府持有黄金股。这样,既利用了日本的资金与技术以促进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又保证了美国政府在战略意义上对其的掌控。
总之,在过去几届美国政府的努力之下,美国的钢铁工业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复苏。从2020年开始,美国新增了约1000万吨/年的电弧炉产能,未来几年这一数字还将翻番。而且,这不是传统产能的简单回归,而是一场深刻的技术和结构转型。美国钢铁业正从一个全球化的、成本驱动的、周期性强的传统行业,转变为一个更多由国内政策驱动、技术先进、且更注重可持续性的现代化产业。
对此,有如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一,美国经济结构可能会有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这里涉及的是关于美国经济一个基本假设的转变,即美国的经济以什么为基础?在过去若干年间,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美国可以以高科技、金融和高端服务业来立国,而将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去。而现在形成的新共识则是,美国必须促进产业回流,从而复兴制造业。这种共识如果成为现实,意味着美国经济的结构和基本面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美国复兴包括钢铁在内的制造业,有现实的可能性吗?对于美国能否成功实现产业回流,人们的主要疑问是成本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看到两点。一是随着生产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化,人工成本的问题在逐步淡化。二是就目前来说,尽管人工成本还是一个并非无足轻重的因素,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特别是美国在能源和技术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安全的考量已经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第三,美国钢铁工业甚至整个制造业的回流与复兴,在很大程度上会借助于保护主义。即使美国钢铁工业甚至整个制造业的回流与复兴上有其自身的某些优势条件,但要在国际市场具备产品竞争力还是很难的,甚至其本身也在面临更有竞争力的外国产品的冲击。这是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的基本背景。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这次关税大战中,特朗普政府对钢铁关税尤为重视。2018 年,当时的特朗普政府就对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加征了25%和10%的关税。这次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钢铝衍生品纳入关税范围,税率提高至 50%,同时取消所有豁免。
第四,美国钢铁和制造业的复兴,将对其他国家的产业结构造成不容忽视的冲击,甚至可能会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与面貌。美国钢铁乃至制造业的复兴,发生在全球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现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已经常态化,2024年钢铁产能的利用率只有70%。OECD预测,在2025-2027年间,全球钢铁产能还将新增1.65亿吨。要知道,过去几十年许多国家钢铁和制造业的发展,是在美国在这方面去产能的背景下发生的,现在美国重返制造业舞台,可以想见,未来这方面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