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琪/《镜电视》外部公评人 镜报 20250904 | 转自 新世纪
每年9月1日是台湾的记者节。对一般社会大众而言,这或许只是历法上的一个日子;但对新闻人来说,它承载的是一段深刻的集体记忆。
记者节的意义:不只是仪式,而是记忆
1992年,自立报系因财团「三重帮」企图并购,引发新闻自主危机。当时的记者走上街头,发起「901为新闻自主而走」游行,第一次以群体姿态正面对抗国家与财团的结合。这场行动,后来被视为台湾新闻专业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三年以后,「台湾记者协会」(Taiwan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TJA)也在1995年3月29日成立,明确表达「守护新闻自由、提升专业伦理」的决心。三十年后,它仍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新闻工会之一。
这些历史提醒我们:新闻自由和新闻自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恩赐,而是新闻人用职涯风险换来的成果。
被淡忘的身影:传播学者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901行动与记协诞生的过程里,其实不只有记者参与,还有传播学者。当年,他们不仅提供理论支持(例如引发9/01行动的自立事件抗争过程中的主要诉求,「内部新闻自由」和签订「编辑室公约」),也在媒体上发表评论,甚至参与撰写声明。三十年前的901,在大风大雨中和记者们并肩走上街头,最后在立法院中召开记者会的学者们也不在少数。
然而,当今日资深记者在回顾往事时,几乎没有人再提起这些学者。这不仅是历史记忆的遗落,也反映了记者与学者之间逐渐拉开的距离。原本并肩的战友,如今在叙事里竟「被」成了局外人。
三十年的转折:挑战已全然不同
三十年前,新闻人对抗的是「国家机器」与「财团老板」。今天,媒体环境早已不同。
平台宰制:Facebook、YouTube、Google垄断广告市场,传统媒体营运模式被彻底颠覆。
自由与信任的反差:台湾在《无国界记者组织》(RSF)的新闻自由指数中高居亚洲前段,但根据《路透新闻研究所数位新闻报告》(2024),台湾新闻信任度仅约28%,长期在全球排名后段。
劳动困境与世代断层: 依记协《2023–2024 台湾新闻自由年报》之劳动问卷,呈现出记者对薪资满意度低,工作负荷、压力高。
生成式AI冲击:ChatGPT、Sora 等生成工具已能快速生产内容。新闻专业不再是「写字」本身,而是「验证、解码、诠释」的能力。
这些挑战比当年的街头对抗更隐形、更结构性。
记者的转型:从「看门狗」到「解码者」
未来记者的专业核心,必须建立在新闻专业无法被机器取代的价值,试举数端:
1、强化调查与验证:面对假讯息泛滥,速度不是核心,可信度才是关键。
2、公共服务导向:新闻应回答的是「社会需要知道什么」,而不是「演算法想推给谁」。
3、跨域合作:与数据科学家、法律学者、气候专家合作,才能处理复杂议题。
4、新闻专业,将不再只是「监督政府」,更要「帮助公民解码世界」。
学者的转型:从「旁观评论」到「行动研究」
传播学者也不能再只是批判者或历史书写者,而要进入公共讨论与媒体现场,强化:
1、公共参与:不仅限于学术期刊,还要在社会议题上积极发声,例如平台治理、假讯息防治、AI监管。
2、建立桥梁:参考哈佛 Nieman Lab、LSE JournalismAI 的模式,台湾学界也可设立「媒体创新沙盒」。
3、培育下一代:让学生走进新闻室,把课堂与现场连结,缩短「知识」与「实践」的鸿沟。
再相遇的契机:合作的新可能
如果记者与学者再次携手,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合作的领域包括:
1、假讯息研究:学者做数据分析,记者将其转译为可读报导。
2、AI新闻工具:学界开发,业界实测,形成良性循环。
3、公共政策监督:例如《新闻媒体与数位平台议价法》,双方可联合监督、提出修正建议。
这种跨域合作,正是重建新闻信任与公共价值的关键。
新的记者节想像
三十年前,关键字是「新闻自主」。
三十年后,新的关键字应该是「新闻信任」与「跨域合作」。
如果记者节只是新闻工作者单纯的自我庆祝,它将逐渐失去社会共鸣;但如果它能成为「记者、学者与公民」共同思考资讯生态的日子,那么,它就不只是记者的节日,而是整个民主社会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