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举行九三阅兵,数名台湾艺人转发央视直播阅兵、预告贴文,引发正反两面的争论。图/镜周刊、翻摄微博

洪浦钊/东海大学中国大陆暨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执行长   镜报 20250909  | 转自 新世纪

近年来,每逢中国重大节庆或政治场合,总会看到台湾艺人一致行动,在微博转发央视或人民日报的贴文:国庆高喊「祖国生日快乐」、阅兵则说「致敬英雄,珍爱和平」,或是演唱会上脱口而出「我们中国人」。这些讯息看似祝贺或口号,却往往在台湾社会引爆正反两面激辩,成为新的文化战场。

艺人表态是明着来的统战操作

北京刻意选在国庆、阅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等纪念日节点,要求台湾艺人集体表态,营造一种「全民同庆、两岸同心」的氛围。这是明着来,有计画的统战操作。

艺人成为中国统战首选的原因

首先,传播能见度高。艺人社群粉丝动辄数十万到百万,影响力远胜政治人物。当台湾艺人发一则「我爱你祖国」,传播速度快过任何中国官媒新闻稿,还会引来台湾媒体争相传播。

其次,跨世代渗透力强。艺人影响的不只是年轻粉丝,也包括家庭与国际观众,他们的话语比政治人物更容易进入日常生活。这是「文化统战」的特质:把高度政治讯息包装在娱乐外衣里,无声无息地进入你我大脑。

第三,商业依赖度高。对许多台湾艺人而言,中国市场的广大机会和可能的高额收入,让他们宁愿选择市场而牺牲尊严。然而,他们没有政党保护、没有制度防卫,一旦不表态,可能就失去各种商演机会,成为最容易被施压的族群。

最后,还有一层更精巧的设计:艺文包装与弱势叙事。当艺人高喊「祖国万岁」,其实是在替中国的政治语言背书;一旦台湾社会批评他们,中国又能反过来说「你们在打压艺文自由」。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甚至高举「统一」海报,宣称台湾艺人的表态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还反控台湾社会是在「绿色恐怖」,让艺人不敢说出「心里话」。艺人既是统战工具,更是威权遮羞布。

引爆台湾内部的分裂与不信任

这是一套标准的统战剧本:先施压,再包装成自愿,最后转嫁责任。艺人表态于是被描绘成「爱国宣言」,台湾政府和社会的批评则被塑造成「压迫艺文」。

对中国而言,这些能被宣传成「台湾同胞心向祖国」,强化民族主义情绪。无论艺人是真心还是被迫,画面和语言都会被截取、重制、再传播,成为统战资产。

对台湾而言,效果则更具破坏性。每一次表态事件,总会引发正反两派交锋,网路上充斥「舔共」与「可怜」的对立论述。中国的目的正是如此:透过艺人这个引信,引爆台湾内部的分裂与不信任。

利用民主反民主让政府两难

台湾政府经常陷入两难。文化部、陆委会可以三申五令,重申「不能贬低中华民国、不能唱和武力威胁」是基本底线,但这些规范无法消除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也无法阻止中国策动的「集体表态秀」。

归根究柢,台湾艺人只是棋子。他们不是在自由选择,而是在结构性压迫下被迫配合。批评他们有其道理,但更应该理解这是一个整体性的政治操作,而非单纯的个人问题。中国巧妙操作之处在于:平时利用艺人传播「爱祖国」的口号,淡化政治含量;一旦引发争议,则让艺人披上「艺文弱势」的外衣,反控台湾社会「打压艺文」。这就是「利用民主反民主」的典型战术。

少一点内耗 多一份韧性

中国操作艺人的本质,就是把民主社会的言论自由转化为分化台湾的武器。表面上是艺人个人选择,实际上却是统战工程的一部分;中国深知这些表态不会让台湾更接近中国,他只想让台湾社会更撕裂。面对这种操作,台湾政府的反制始终两难:太硬,容易被扣上「打压艺文」的帽子;太软,又可能纵容渗透。这已不是单一部会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必须跨部会协调、制定长期策略、强化社会对话,必要时展现硬的态度与执法,这才是对民主最好的防卫。

唯有看清这一点,台湾社会才能少一点内耗,多一份抵抗外部渗透的韧性。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