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月十日,这真是悲伤的一天
美国知名保守派青年领袖、”美国转折点”组织的联合创始人、两个孩子的父亲、31岁的查理·柯克,中午在出席位于犹他州奥勒姆的犹他谷大学的一场活动时,遭到枪击。消息传来,X平台上铺天盖地的刺杀近镜头:枪声响起,查理的脑袋猛地向后仰下去,暗红的鲜血如同高压水龙头般从左侧脖子里喷涌而出,当下直觉告诉我:完了,子弹精准射中查理的颈动脉,一枪毙命,查理的身体随即瘫软下去,没了生气,就如同1963年肯尼迪的达拉斯暗杀现场,子弹掀翻天灵盖,脑浆迸出,鲜血四溅,一模一样的惨状!
查理·柯克的这场活动,本是他计划为期一年的”美国回归之旅”的第一站。这是一次全国校园之旅,旨在让学生掌握反击学术界左翼灌输的工具,并重新获得言论自由的权利。” 随着查理被当场暗杀,一场全美青年学生反洗脑的巡回之旅,戛然而止。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两年前曾经参加过的一场查理·柯克的live free (生而自由)的校园演讲活动。
那是2023年十月初,查理·柯克领导的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在硅谷当地的大学圣荷西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举办一场校园演讲。 就在家门口,就在美国自由派最嚣张的加州,散播保守派理念,这是来敲山门,打擂台吗? 这个热闹我一定要去凑凑。
果然,当天的圣荷西州立大学如临大敌,乌央乌央的警察和乌央乌央的抗议学生把整个活动中心挤得水泄不通,和我一样来凑热闹的听众排着长队,且行且忐忑,生怕人群中冷不丁飞来烂番茄臭鸡蛋,给你点儿color to see see。
在震耳欲聋的高音喇叭抗议声中,查理登场了,他人长得很一般,算不上帅气,但是高大硬朗,笑容可掬,自带一种从容不迫的强大气场。 他的开场白简短有力,没一句废话,很快就进入问答辩论阶段,这是我最喜欢的”prove me wrong”的环节,学生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挨个拿起麦克风,依次挑战查理。当天的辩论大多围绕着性别认同等问题,这是当年最热门的话题。
我发现查理雄辩滔滔,百战不殆的武功秘籍就是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What is a woman? (何为女人?)” 大学生们无论用什么天马行空无厘头的问题去挑战查理,他都能围绕着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对话。学生说”人的性别认同是跟着心走,心理认同决定性别认同,生理构造只是一个医学概念”。 查理说上帝造人有着无容置疑的差别,就是一男一女两种性别,心理认同无法改变生理构造,这是事实。 心理问题属于精神问题,性别多样是个伪命题,概念的扭曲并不能医治心理的疾病。这话我爱听,男人割掉小鸡鸡,并不能立马就去生孩子,女人割掉乳房,吞多少荷尔蒙小药丸,也没法甩开膀子,上石油钻井台上轮大锤,这就是简单常理。 当然你可以说凡事都有特例个案,但是把特例个案当作真理,强迫普罗大众接受,就是典型的愚弄百姓。
当晚的演讲和辩论,精彩纷呈,查理思维敏捷,逻辑严谨,态度诚恳,令人印象深刻。最让人欣赏的是他年纪轻轻,在信仰上却有着深刻的思考,美国是基督教立国,in GOD we trust 印在每一张绿钞票上。 查理特别擅长用深入浅出的大白话解释美国宪法中的基督教理念,这才是身为美国人应该有的常识。他言语犀利,直言不讳,在2023年铺天盖地的政治正确的氛围里,如同一道麻辣烫,惊得众人个个竖起耳朵,细细地听,慢慢地琢磨,对于满脑子被左派自由主义洗脑的大学生来说如荒漠清泉,一缕清风。
短短两年后,九月十日,查理·柯克,就这么光天化日之下,被当街暗杀了。 他做错了什么? 无非是坐在大学校园,和持不同意见者,彼此尊重地对话辩论,无非是告诉大学生,脑子是个好东西,逻辑是个好东西,书本上的东西可学可用,但更重要的是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是正确的寻经问道的方法,这是什么不可活的罪状吗? 暗杀他的人,是辩不过,就来一个肉体消灭,让他彻底闭嘴吗?这种仇恨与邪恶,这种图穷见匕,丧心病狂,只会让更多持守传统基督信仰,秉持保守理念的人更加坚定,更加警觉。
查理是个平常人,既无官衔又无权势,他更像是一个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布道者。 他的理想生活,就是:结婚,成家,买房子,养小孩,让小孩子每天骑着小自行车出去玩,直到夕阳西下,在安全的社区长大,杜绝犯罪,尤其不能让穆斯林清真寺的号角每天五次强制去祷告。 对的,美国人有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基督教的文明,就体现在这种生活方式上,不容侵略,不容摧毁!
两年前,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下不断炒作性别认同问题,各种稀奇古怪的pronouns 满天飞的时候,查理紧咬住问题的本质”What is a woman?” 正本清源。 两年后,在我们痛失这样一位优秀青年,特别是以这种惨烈方式,做信仰上的殉道,每一个自称美国人的人,大概也要问一个终极问题:“What is America?(何为美国?)”
查理·柯克,短短三十一年,生如夏花,短暂而璀璨,他像流星划破天际,又如惊雷振聋发聩,唤醒人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