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常识和传统价值观是让文明世界免于坠入深渊的唯一路径。
2001年9月11日,纽约曼哈顿上空腾起滚滚的浓烟。曾经作为纽约地标,和自由女神像并称为美国精神象征的世贸中心双子座大厦,在火光中轰然坍塌。那一日,美国人第一次感受到恐怖主义对本土的直接冲击。至今,被称为“归零地”的双子座遗址仍是世界的记忆锚点之一。911恐怖袭击被视为对美国的挑衅,催生了后来的反恐战争、国安法案和漫长的中东军事行动。24年后的今天,在美国社会911纪念日的烛光之下,又爆发了另一场影响力堪比911的袭击事件。随着一声沉闷而致命的枪响,当地时间9月10日,保守派青年领袖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犹他谷大学的演讲现场遭枪击身亡。这一次没有满载燃油的飞机,也没有恐怖的宗教口号;一枚小小的子弹在夺走Charlie生命的同时,也击碎了白左精英和全球主义者多年以来精心编织的“宏大叙事”。查理·柯克的死撕下了“包容、多元、自由”的遮羞布,暴露出美国日益严重的政治暴力与社会撕裂。这一刻,全美为之震动。美国总统川普称“这是美国的至暗时刻”!
当政治开始走向极端,平和的辩论和演讲被暴力终止,党派的利益凌驾于法律和道义之上,一场比911更猛烈,灾难性后果更严重的恐怖袭击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发生。而另一场影响美国的“反恐战争”也已经打响。
查理·柯克是美国青年保守主义的影响力人物。他18岁时创办的“转折点”组织。该组织面向年轻人和学生宣传有关“财政责任、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原则”。作为年轻一代中的对川普总统MAGA理念的重要支持者,他是持枪权和保守价值观的倡导者和LGBDQ直言不讳的批评者。导致这起政治暴力事件的导火索之一就是发生在北卡的一起惨剧。一名23岁乌克兰女孩伊琳娜·扎鲁茨卡在乘坐轻轨时,被一名有14次犯罪记录的黑人惯犯当众刺杀。这名女孩逃离了家乡的战火,却倒在美国的土地上。与女孩的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弥漫在车厢里的冷漠,和主流媒体再一次选择性失明。然而想当年,一名叫弗洛依德的惯犯、瘾君子因持枪抢劫孕妇,在被警察逮捕中突发疾病死后。白左政治精英集体为他下跪;他罪恶的躯体被装进黄金装饰的棺材;主流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把一个恶棍描述成圣人;有人为他塑铜像,有人把他绘制在城市壁画中。查理·柯克对此一针见血的指出,这就是白左的虚伪!而他也因此成为了政治暴力的攻击对象。
如果我们把查理·柯克遭枪击案与乌克兰难民女孩Iryna Zarutska 被刺杀案放在一起剖析,能揭示出美国社会深层的病灶。Iryna之死代表着美国政府对街头犯罪控制的失败,这是制度对普通人的失职!公民在让渡部分权力、缴纳天文数字的税款后却换取不到公权力的保护。而查理·柯克之死则代表着政治的极化濒于失控:和平的对话氛围被打破,异见者被视作必须消灭的敌人,暴力成为意识形态的延伸。两起事件殊途同归,揭示出美国社会正在同时遭遇的日常暴力+政治暴力的“双重恐怖”。一个象征普通人安全感的坍塌,一个象征民主辩论空间的凋零。前者侵蚀生活安全感,后者撕裂民主制度。导致美国社会不可避免的面对一场因价值观撕裂和党派对立导致的“低烈度内战”。
911之后美国人曾说:“我们失去了大楼,但不会失去自由和团结。”而今天的美国,却面临更致命的威胁:高楼依旧矗立,自由与团结面临最大的挑战。校园、集会、教堂,公共空间被笼罩在暴力带来的恐惧中;邻里、族群、党派关系被意识形态切割为“敌我”;社会共识遭遇解构,社会信任面临危机。如果说恐怖主义的目标是制造恐惧与分裂,如今美国的白左已经先于国际恐怖分子达了这一目标。
查理·柯克之死敲响了黑暗中的警钟。今天的美国各州纷纷为他举行祈祷与默哀活动。成千上万人在社交媒体上点燃烛光,呼喊“拒绝政治暴力”。川普总统宣布全国降半旗以表悼念。此举也是在象征性地宣告:美国将对内生的政治暴力与极端主义开战!我想说的是,文明的崩塌,从不是一夜间的轰然倒下,而是一次次退让与纵容。人心的腐朽和堕落也不会一蹴而就,而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要赢得这场新的“反恐战争”,回归常识和传统价值观是让文明世界免于坠入深渊的唯一路径。暴力不能解决分歧,仇恨不会带来正义,法律必须高于党派,“包容、多元、自由”不能再成为政治利用的工具!如果查理·柯克鲜血能唤醒更多年轻人。这一代美国年轻人将有望成为千禧年后“伟大的一代”!
文章就写到这里。今天是911恐怖袭击24周年纪念日。对911事件的态度也是区分善与恶,和一个人认知高低的分界线。而煽动仇恨鼓吹战争本质上就是一种泛恐怖主义思潮。最后,愿逝者安息,愿活着的人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