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对话中国【智库分析】 20250715 | 转自 新世纪

最近中国一连串的新闻,让我们再次看到一个熟悉的图景:文艺界又一次被动员起来为政治站台。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则几乎在同一时间释放出来的新闻:其一,是田华、王心刚、潘虹、陈道明等八位「资深电影艺术家」联名给习近平写信,表达「对文艺使命的坚定信仰」,习近平也在7月11日亲自回信,鼓励他们继续「崇德尚艺」,创作「讴歌时代、抒发人民心声」的作品。其二,是92岁的著名演员游本昌——也就是当年以《济公》一角红遍全国的那位老先生——在6月30日正式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还特意在去年提交了一份21页的手写入党申请书,习近平随后也在媒体上公开对他表达了赞赏。

这两条消息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大官媒上,新华社、央视、人民网、光明日报几乎是同步推送,地方文联、影协组织也迅速响应,组织学习「习近平给老艺术家的回信精神」,学习「游本昌不忘初心、矢志入党」的精神榜样。这像不像某些历史瞬间的重演?没错,我们已经很久没看到如此「整齐划一」的政治宣传了。

这会是偶然吗?当然不是。

第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文艺界不是可以自由呼吸的角落。在毛泽东时代,文艺是「政治的工具」,要为阶级斗争、为政治斗争服务。改革开放后虽然一度有所松动,但进入习近平时代后,这种「文艺归队」的趋势重新加强。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例子:比如,范冰冰被查税,赵薇作品下架,李云迪因私生活被处理——这些都是「树典型、立规矩」的信号。但这一次不一样。这不是处理「出格」的文艺人士,而是调动「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来做「政治示范」。田华是谁?她是《白毛女》里的喜儿,是「红色文艺」的代表人物。游本昌是谁?是几代人记忆中的「活济公」,最近又因出演王家卫的《繁花》中的「爷叔」一角重新走红。在党的眼里,他们的公众形象,是「可信」「可敬」「没有争议」的。用这样的人来「写信」「入党」,再让习近平「亲自回信」「亲切关怀」,接着让官媒推波助澜,最后全党学习,这一整套流程几乎就是教科书式的政治造势。

问题是:为什么现在要做这些事? 我认为,答案很可能不在文艺界,而在中共党内。

过去几个月,关于习近平地位不稳的传闻一直在坊间流传,有人说他被「集体领导架空」,有人说李强可能接班,有人放风「路线调整」。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从北京的政治逻辑来看,这些传言本身就足以让领导核心感到压力。而「造势」就是最典型的应对方式。

回顾历史,每逢中共领导核心感受到权力震荡或外部质疑时,都会通过一轮轮的宣传造势来「稳定军心」。现在,在经济低迷、外交受挫、党内不稳的多重压力下,习近平的团队选择再度借力文艺界,用情感牌、怀旧牌、信仰牌来重塑威望。别忘了,这种宣传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它是对党内的「忠诚动员」,是一次系统的「信仰归队」工程。比起用文件号召,找田华、游本昌这些老面孔「带头」,效果更为深远。他们的行动本身,就成为一种表态信号,谁不跟进,谁就可能显得「不忠诚」。

再看宣传语言的选择,几乎没有强调「作品质量」或「艺术创新」,而是反覆提「崇德尚艺」、「扎根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主旋律」。这说明核心任务根本不是艺术,而是政治。也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把这些新闻看作「文艺界的感人故事」,而应理解为一次政治动作。它的目标,不只是让文艺工作者更听话,更是为了在党内维稳,制造出「全社会都拥护习近平」的氛围,给那些可能质疑当前路线或想推动变局的人泼一盆冷水。

文艺界再次成为政治的风向标,反映的不仅是中共政治的回归原教旨主义,更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共党内的蠢蠢欲动,以及习近平对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威的不自信。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