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

www.creaders.net | 2025-09-21   看中国 |转自 万维读者网

 

墙内外的社交媒体近期因大陆艺人于朦胧离奇“坠楼”惨死而引爆,由刚开始的冲上热搜到彻底噤声,激发成一场民众对公权力、资本黑箱以及信息封锁的激烈质疑。这起事件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娱乐圈八卦,成为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网络生态、公民意识与数字抗争策略的标志性样本。从整齐划一的评论区队形,到与审查系统斗智斗勇的“游击战”,无数网民正用键盘和鼠标,执着地叩问一个简单而又沉重的问题:于朦胧到底在哪里?他遭遇了什么?

从爆料到呼吁“立案调查”:为于朦胧发声,就是为我们自己发声!

事件的引爆点始于社交媒体上关于于朦胧离奇坠楼的突发事件。然而,与以往明星辟谣后便迅速平息的风波不同,这次的传言非但没有被官方或其团队的沉默所稀释,反而在缺乏权威信息的真空中,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很快,“于朦胧坠楼惨案”这一骇人的标签开始在各大平台流传。

直到9月20日,“今日澳洲APP”等媒体观察到的,在抖音等短影音平台的评论区,出现了惊人的一幕:大量粉丝和网民涌入,他们不再是无序的猜测或谩骂,而是以近乎“复制贴上”的形式,整齐划一地刷着同一句话:“相信法律相信国家,立案专案调查”。这句口号的选择极具策略性,它并非直接对抗,而是将皮球踢给了官方,以一种“拥护法治”的姿态,要求国家机器介入,行使其应有的调查权力。

Ende Chen在社交媒体X发图文:为于朦胧发声,就是为我们自己发声!

在此呼吁全球海外华人,一起为于朦胧发声。

要求中共公开透明调查于朦胧坠楼真相,停止掩盖、操控舆论。

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独裁体制下的司法黑幕与人权迫害。

从娱乐圈悲剧到中共“权贵”浮现

随着事件的发酵,网络上的讨论迅速超越了对于朦胧个人安危的担忧,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敏感神经。一位名为“Enigma”的网友在9月18日的帖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于朦胧事件不是娱乐圈桥段八卦,它是没背景没靠山的底层善良孩子,被权贵玩弄致死的恶性社会事件。”这段话迅速获得了上万的点赞和广泛传播,因为它成功地为这场迷雾重重的事件提供了一个极具解释力的叙事框架——一个善良但无权无势的个体,在面对一手遮天的“权贵”时,所遭遇的不公与戕害。

“权贵”一词,在当下的中国舆论场中,是一个充满了愤怒与无力感的符号,它指向那些拥有巨大财富和权力,却能游离于法律与道德约束之外的特权阶层。将于朦胧的遭遇与“权贵”联系起来,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同理心与义愤。许多网民认为,如果仅仅是意外或个人原因,官方和相关方没有理由进行如此严密的信息封锁。恰恰是这种反常的沉默和压制,让“被权贵所害”的说法显得越发可信。正如该网友所言,尽管团队曾有过模糊的辟谣,但“他的死绝对蹊跷”,这句话道出了无数人心中的疑虑。

与此同时,另一种绝望但坚决的情绪也在蔓延。网友“livs”在9月15日的帖子中感叹,国内的热点事件总会随着时间被淡忘,让人心寒。为此,她提出了一个在近年来类似公共事件中反复出现的策略:“我觉得需要有人写一个文案英语,at全部美方大佬/外方,让他们多事的去question”。这种诉诸“境外势力”的呼吁,看似荒诞,实则反映了部分网民在国内申诉无门后的极度无奈。他们深知,只有当事件上升到国际舆论层面,才有可能对国内的相关方形成足够的压力,迫使他们做出回应。这是一种“曲线救国”式的数字抗争,其背后是对内部纠错机制深深的不信任。

于朦胧

墙内外的社交媒体近期因大陆艺人于朦胧离奇“坠楼”惨死而引爆,由刚开始的冲上热搜到彻底噤声,激发成一场民众对公权力、资本黑箱以及信息封锁的激烈质疑。(图片来源:微博)

“官方敢撒谎 我们敢揭露”

墙外推特记录道,微博上有大批讨论于朦胧失踪的帖子被封号或删除。更为甚者,连于朦胧本人的微博帐号(@麒麟的小胖梓)也被禁言,理由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出现“系统自动重置,提示头像内容违反平台规则”的离奇情况。网友评论道,事件已发展到“言论自由成了彻底的摆设”的地步,令人“细思极恐”。

这种高压的管控手段,不仅未能平息事态,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越是引发公众对其真实性的确信和更广泛的关注。

在被删帖子的评论区,网民的反应极具代表性:“越是这样我越相信国家级传闻”、“越删越真”!

“为什么?而且现在评论区禁止出现他的名字,你打了他的名字评论自己都看不见,但别人能看见”。这种来自第一线的体验,让审查的存在变得具体而可感。当一个人的名字都成为了无法发出的违禁词,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暗示着其背后有着不允许被触碰的禁区。这种做法非但没能“辟谣”,反而让“阴谋论”拥有了最坚实的“证据”。

对于粉丝而言,这种全面的信息封锁更是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背叛感。网友“离开@kimipuppyo”在长文中写道:“于朦胧不得善终不得见天日,怪不得他的什么消息都不知道,看下面的评论,触目惊心…工作室真的毁了他,把爱他的人赶走了,现在的后援会大粉没有一个是真的为他好的。”这段话不仅表达了对偶像遭遇的悲痛,也揭示了其职业生涯中可能存在的长期问题,如与经纪公司的矛盾、资源的打压等,为他如今的“悲剧”结局铺垫了更为复杂的背景。当粉丝们发现自己连为偶像发声的权利都被剥夺时,那种被背叛和被抛弃的感觉,转化成了更为坚决的追问动力。

数字时代的“人民战争”

面对在抖音等主流平台搜索“于朦胧”几乎只剩下无关报道的困境,网民们发起了多线作战:

  1. 寻找替代渠道与关键词: 他们放弃了直接的广场式讨论,转而在不同的领域评论区,使用不同的关键词和暗语,进行“去中心化”的传播,如使用缩写、谐音、甚至表情符号来指代事件。
  2. 打破信息壁垒与国际呼吁: 他们有意识地将信息从一个平台搬运到另一个平台,从一个圈层扩散到另一个圈层,试图打破算法和审查制造的信息茧房。这场抗争不仅限于境内,海外华人也积极响应,如网友Ende Chen(@chuxukuaile666)在9月20日发帖呼吁全球海外华人为于朦胧发声,强调“为于朦胧发声,就是为我们自己发声!”,并要求中央公开透明调查,制止掩盖和操控,同时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独裁体制与人权迫害。
  3. 诉诸官方合法渠道: 这是此次抗争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环。大量网民涌向了中国政府网的“国务院‘人民群众留言板’”以及人民网的“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他们不再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宣泄情绪,而是利用官方开设的、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建言献策渠道,直接向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发出诉求。截图中展示的留言内容,措辞严谨,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充满了对法治的诉求和对政府履行职责的期盼。
  4. 线下实体抗议的出现: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网民Chunyuan Huang(@XIAOMIN198423)在9月20日发布消息称,当天在香港杜梨街(Doulili Street)甚至出现了为于朦胧事件搭建帐篷的实体抗议。现场抗议者举着“为于朦胧发声,向中共问责!”以及“自由属于人民,不属于红色权贵!”的横幅。这不仅将事件的性质从娱乐圈悲剧,直接提升到对中共政权和红色权贵的公开质疑,更将网络上的不满转化为线下的行动,发出了“一个流量明星都能被这样,更何况一个普通人。今天不发声下一个于朦胧就是你我。独裁的本质就是让权力为所欲为。”的严厉警告。

截至目前,关于于朦胧的真相依旧被浓雾笼罩。官方的沉默如铁,而民间的追问声浪却一波高过一波。这起事件已经不再仅仅关乎一个艺人的生死,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的多重矛盾。因为当一个人的名字需要用如此大的代价去提及和寻找时,被追问的,早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命运。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