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睎干十三维度 脸书
李家超早前发表的「施政报告」,宣布将「全面梳理及修缮保护各区的中共抗战遗址,并融入体验路线和教育活动」,让港人更深入地认识中共的抗日事迹。据港府「80avictory」网站,这类「抗日遗址」原来有 42 处,包括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老实说,我也认为大众须好好学习「中共抗日」历史,而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威水史,更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
1937年8月,陕北红军被国民政府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翌年初,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皇后大道中18号(现为20-20B号太平行)成立,由廖承志坐镇当主任,对外以卖茶叶的「粤华公司」作掩护。为什么在香港搞办事处呢?官方理由当然冠冕堂皇,说要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积极向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宣传抗战,并为中共争取国际支持。
实际上一个字讲完:钱。
根据中共官方资料,包括港府那个宣传中共「抗日」贡献的「80avictory」网站,这个办事处的工作主要是以下三件事:宣传、统战和收捐款。不得不承认,中共搞宣传是非常专业的,在人民水深火热之际,仍有本事不停印书「打国际线」,包括在香港印刷发行《新华日报社论集》和《群众》周刊、翻译毛泽东著作成英文,并创办中英文《华侨通讯》,在香港、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发行,宣扬「中共领导」的抗日事迹。海外华侨看了,纷纷慷慨解囊,办事处自然财源滚滚。
问题来了:没有宣传就没有捐款,但宣传需要钱,没有钱又如何宣传?官方资料决不会告诉你,这类打着旗帜「抗日」、实际是壮大中共财力的宣传,其金主原来还包括日本政府。没可能吧?当时日本正在侵华,怎么会反过来资助「抗日」宣传?当中的关键人物,就是那位躲在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幕后的情报头子潘汉年。
在官方历史中,这驻港办事处好像只由廖承志创建。其实潘汉年也是奠基者,只是考虑到他的工作,实在很难「说好中共故事」,便往往把他轻轻带过。潘汉年原为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他被派往香港,与廖承志筹建八路军香港办事处,着手布置一个错综复杂的情报网络。 1938年9月,潘汉年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 1939年4月以治疗眼疾为名,再次赴港,实际上是执行毛泽东的密令,继续做情报工作。同年秋,中共中央社会部任命潘汉年领导成立华南情报局。
在「五面间谍」袁殊的穿针引线下,潘汉年跟日本驻沪领事馆的情报官岩井英一搭上了线。据尹骐《潘汉年的情报生涯》(人民出版社,1996年初版)记载,会见岩井后很快就返回香港的潘汉年,决定利用岩井这重关系「把香港的情报摊子再扩大一些」。具体操作是什么呢?岩井派袁殊到香港,要求潘汉年提供国军、香港的情报。潘汉年于是跟廖承志、张唯一(当时也在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做情报工作)商议,众人都同意悄悄为日军服务。
潘汉年透过袁殊向岩井英一开出条件:他答应每半个月向岩井提供一次情报,报酬是每月2000元港币;为了方便联络一批人,搜集香港和内地的情报,他要办一份刊物作掩护,要求岩井先付一笔钱作开办费。袁殊通过日本驻香港领事馆,将潘汉年这个计划向岩井汇报。岩井很快批准了,指示日本驻港领事馆的小泉清一和袁殊一起跟潘汉年见面,同时给他们10000元港币作刊物开办费。
当年的2000港元是什么概念?日本学者远藤誉在《毛泽东勾结日军的真相》(明镜出版,2016)也谈到潘汉年这个故事,经研究后,指出当时香港一名华人警官年薪还不到400元,也就是说,中共一个月从日本赚得的情报费,等于警官的5年薪酬,一年下来,就是警官60年的薪水!再加上「开办刊物」的那一大笔钱,潘汉年简直把日本人当成了提款机。
当然日本仔也非吃素,他们付了钱,你能不乖乖提供情报吗? 《潘汉年的情报生涯》记载,那每半月交一次给小泉清一的情报,在潘汉年的指导下,由张唯一和另一位在军统做内线的「同志」负责编写,内容以大后方情况为主,包括国共合作情况、美英苏在香港和重庆的活动情况等等。作者不忘强调,「这类情况的编写必须仔细斟酌。不能太有价值,也不能没有价值。」
《潘汉年的情报生涯》一书毕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中国需通过审查,不可能把事实讲得太白,只能遮遮掩掩地说,潘汉年等人这样做,不过为了渗透日本的情报机关。你信不信?当年那些情报到底有没有价值,相信今天已无从稽考。唯一可肯定的是,潘汉年、廖承志的确以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作为间谍基地,为日本人提供各方情报,借此换取巨额报酬。这些靠卖国赚来的钱,之后都成了中共的宣传费,用来壮大共党的声威。现在你应该更加明白,毛泽东为什么三番四次感谢日本侵华吧?
饮水思源,请记住:没有日本仔,就没有新中国。下次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打卡,千万不要忘记日本人的「建国」贡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