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诚 2025年10月02日 来源:上报
晶片是台湾的资产和筹码,不是西瓜可以切一半,也不是桃子你吃一口、我吃一口。 (美联社)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的在接受《News Nation》专访时,提出台湾一般简称的「台美晶面五五分」的观点,引起各界热议。
卢特尼克说法的两个重点
1,台湾目前掌握全球95%的晶片产能,美国只有2%。这些生产基地位于距离中国仅80英里的岛屿上,距离美国9000英里,地缘风险极高。由于北京已毫不隐讳表态要夺取台湾,在此情势下,美国不可能再将核心产业完全押注在海外供应链。所以他说:「我们保护你们,但如果要我们继续保护,你们就得帮助我们达成合理的自给自足」。卢特尼克认为,如果美国能掌握晶片一半的产能,就能在危机中具备更多行动能力,不必仰赖空运或海运晶片。
2,Lutnick对于台湾所主张的「矽盾论」提出质疑。他反问,如果95%的晶片集中在台湾,美国在台海危机时如何即时取得晶片协助防卫?他认为,台湾应该接受五五分的建议,因为「台湾必须理解美方将台湾安全与产业布局紧密连结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台湾必须体认地缘经济的变化,美台产业政策应该配合双方国家安全的需求。
晶片不是西瓜,而是战略物资
对于Lutnick的说法,我个人未必赞同,但是个人的看法应该服务于对国家正确战略发展的思考和规划。
晶片是台湾的资产和筹码,不是西瓜可以切一半,也不是桃子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就算台积电全部送给美国,美国也未必能接手生产和营运,因为美国人并𣎴是台湾人。美国若知道台湾晶片的重要性,就应该更保护台湾,而不是以一句「让美国再次伟大」或「产业回流」,就想把台湾的晶片拿走。一块晶片是「全球分工的智慧结晶」,不是单一国家可以完成。 「五五分」的说法,证明Lutnick 对晶片很外行,只是在附合川普的政策;而川普的产业政策,我称之为「吸尘器主义」,如果把所有产业吸回美国,美国不是伟大,而是肥胖。
对于Lutnick的建议,台湾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不接受」的理由是产能外移很困难,台湾势必割让一部分最重要的「护国资源」,台湾的民意也未必能接受。但如果接受,我是说「如果接受」,台湾就必须准备有史以来最艰难、最复杂的谈判。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提出台湾一般简称「台美晶面五五分」的观点,引起各界热议。 (资料照片/美联社)
「五五分」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1,「台积电」很难变成「美积电」,这是不同企业所具备的「本地因素」与「文化脉络」的差异问题。产业的成功不只是取决于资本与技术,还有企业文化。台湾工程师有很高的「企业忠诚」,美国工程师则是「契约精神」;台积电的员工可以接受长时间加班或订单赶工的要求,美国员工下班就bye bye。
2,超微(AMD)执行长苏姿丰最近在矽谷一次餐会中表示,制造业回归美国固然很好,但需要很长的时间、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美国幅员辽阔,各州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很难形成「聚落效应」(cluster effect),尤其晶片的后段制程很难在美国完成。台积电首席科学家、史丹佛大学电机系教授黄汉森也指出:一个「聚落效应」,也就是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建立,往往要经历30年才能逐步实现。
Lutnick的说法是一种「测试讯号」,也是一种「谈判施压」。但是因为美国准备将「五五分」列入台美贸易谈判的议题之一,所以台湾方面必须「谨慎面对」。这一方面反映美国的对台战略「将要」发生结构性调整,台湾方面也面临「必要」的战略转型。
我分别从「战略转型」、「产业政治」、「美中博弈」三个角度来分析:
一,台湾的战略转型:构建「台美战略共同体」
1,川普的国际战略思想是一种「去道德的实力主义」,既不讲「软实力」,也排斥「不诚实的同盟关系」。未来,台湾以民主伙伴、价值同盟来「黏合」美台关系的作法已经失效。另一方面,台湾对川普的战略转变,反应相当迟钝;我所接触的政府高层告诉我:只要「熬」到川普下台,情况就会好转。但是,如果用「熬」的,情况不会好转。
举例来说,日前政府支持一个20万人参与的「彩虹大游行」,这摆明了和「川普价值观」对着干。美国当前是右翼保守主义当道,台湾却大搞「LOBTQ」左翼觉醒运动,试问台湾拿什么去和川普价值同盟?
再举例来说,川普在联大的演讲中已经明白指出:绿色能源是个大骗局,但台湾还在「非核家园」,这岂不是与川普逆向而行。所谓「非核家园」就是「非电家园」,在缺电或供电不稳的情况下,别说五五分,可能连台积电都待不住。
2,我提出一个原创概念:「台美战略共同体」,也就是从「战略依赖论」转向「战略合作论」,这可能已经是台湾战略转型「不得不」的选择。美国其实也是试图引导台湾走向这种战略转型,Lutnick的说法,就是一种「引言」(introduction)和「探路」(pathfinding),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也是为了印太利益和建立「全球非红供应链」的安全性。
3,台湾以晶片军售美国
冷战时期,台湾在「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框架下的「扈从主义战略」,以及后冷战时期「台湾关系法」之下的「被动防卫主义」,都已经过时。未来,台美关系不能再局限于「单向的美台军售关系」,而是整合性的「台美战略安全合作共同体」。要知道,晶片就是武器,因为没有晶片就不能打仗,所以未来不仅是美国军售台湾,更是台湾「以晶片军售美国」;台湾要帮助美国能打仗、打胜仗;因为在「共同体」概念下,帮助美国就是帮助台湾。
台湾掌握95%的晶片供应,美国自主生率只有2%,这是一种「战略供应链」极度失衡的状态。美国如果缺乏稳定自足的晶片供应,没有晶片怎么保护台湾?所以台湾应该思考的是:把晶片当作「传家之宝」,肥水不落外人田?还是应该与美国共组「晶片联合产业链」?
4,「台美战略共同体」的必要性在于,美国也会设想,如果民进党在2028年失去政权,蓝白联合执政,台湾如果被蓝白「卖掉」,包括台积电被中共吃掉,那美国就是死路一条!但是,美国绝不会跟台湾一起陪葬!台湾如果落入中共之手,成为中共对付美国「全副武装」的基地,到时候美国就不是「保台湾」,而是「打台湾」!
二,战略性产业的地缘经济因素
大家都说台积电是「护国神山」,神在哪里?怎么护国?
有些人或有些媒体认为,美国要晶片五五分,那美军也要一半进驻台湾,F-35战机也要一半进驻台湾,或者先与台湾建交再说,这是一种「晶片民粹主义」,这等于是说:川普要和台湾进行「战略合作」,台湾反而以「商业交易」来回敬。这种论调,也就是疑美论、疑川论加上「晶片民粹主义」之后形成的「疑神疑鬼论」,叫做「台湾本土主义幼稚病」。只是借新闻耸动来创造流量,不是理性的救国之道!
不是把台积电放在新竹,足不出户、不动如山,就叫做「护国神山」!当今世界重要的私人企业,已经无法「在商言商」,无可避免受到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的影响,「辉达」H20晶片行销大陆受阻,就是一个案例。晶片,既是台积电的产品,更是台湾的战略资源。不高兴的时候可以拿来进行外交制裁(如最近禁止晶片出口南非),高兴的时候可以进行合作。换言之,全球布局、分散风险,对美台双方都一体适用。
「台积电」很难变成「美积电」,这是不同企业所具备的「本地因素」与「文化脉络」差异问题。 (陈恺巨摄)
三,美中战略博弈进入终极阶段
美中的战略竞争,已经进入「终极一战」的临界点。
1,软遏制vs冷和平
在我看来,当前美国对中共采取的是「软遏制」(soft deterrence),不是示弱或妥协,而是「争取备战时间」,把落后的军备(包括产能与技术水平)尽快赶上来。中共则采取「冷和平」(cold peace),假装和美国合作,其实也是在「争取备战时间」,换言之,美中都在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之窗」。为何美中都在「相互冷却」?因为双方都在提防或应对一场随时爆发的世纪大战。
2,美国的「补网政策」:国防危机感
当前,美国正在进行「全球国防漏洞」的修补,叫作「补网策略」。例如,美国把「太空军司令部」迁至阿拉巴马州,就近贴近墨西哥湾,就是为了防卫美国的「南方漏洞」。这项迁移,足以让美国本土获得导弹攻击预警时间达30分钟。这是因为中共极力寻找美国的国防破口,至今已经具备在南太平洋或南极向美国发射弹道导弹的能力。换言之,美台之间若无法建立安全的晶片供应链,那么台湾也将是美国的「印太漏洞」之一。 Lutnick的五五分说法,正是美国积极填补「印太漏洞」的预警讯号。
以最近一个例子来说,根据「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Mitchell Institute) 2025 年 9 月发布的一篇报告《赢得下一场战争》,美国空军(USAF)正处于历史上「规模最小、机龄最老、战备最差」的危机期。报告指出,美国空军在能力、容量与战备上的全面滑坡,已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生存性威胁。
这份报告警告,数十年的预算削减、错误的「剥离再投资」以及长期高强度作战任务,已严重侵蚀美国空军的根基。若不立即采取果断行动,美国在下一场大国冲突中将面临失败的「真实风险」。与此同时,报告指出,中共空军(PLAAF)在多项指标上已经或即将超越美国空军。这份报告,让美国产生严重的「国防危机感」。
3,中共已发出「战争讯号」
从九三阅兵到香山论坛,中共已经提出「挫败美国武力干涉」的说法,特别是喊出「武力收复台湾」的恫吓。在此情况下,美国无法接受因为晶片供应不足而输掉台海战争。依据程晓农博士的新书《解构中美冷战》所述,中共正在推动「南进战略」,仿效当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南进政策」。如果对照日军当年的占岛路线和今日中共的南进部署,两者几乎一模一样。
「澳洲广播公司」(ABC)依据美国军事情报机密报告显示,中国正在迅速扩建其商用渡轮船队,以建构对台湾发动入侵的能力。 「澳洲广播公司」指出,中国计划在2026年底前建造超过70艘大型渡轮作为攻台准备。依据卫星情报显示,中国今年稍早在沿海地区测试新型登陆驳船,并在军演中部署两栖部队。这些驳船的船首配备特别长的登陆桥,船尾则设有装载坡道,可与滚装渡轮(Ro-Ro Ferry)无缝对接,形成连续登陆的作业链。换言之,这是中共以「偷鸡摸狗」的非典型战术,向台湾发出战争讯号的又一次铁证。
台湾的战略选择
在以上各种情况之下,台湾应该思考用什么新的战略框架和美国合作?
1,在川普「去道德的实力主义」原则之下,美国无条件义务保护台湾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价值同盟之外,美台之间安全合作与利益交换,是否已经势在必行?
2,帮助美国实现晶片自主供应链,台湾也用「晶片军售美国」,是否正是「台美双赢」的策略?
3,在考虑到台积电「投资支出」可承受的范围内,将20%─40%的晶片产能转到美国生产,「护国神山」是否因此就「倒塌」?还是台湾半导体产业采取「盟友布局、分散风险」的策略,才是最佳选择?
4,在台美关系面临历史性转型的阶段,台湾政府、学界、产业界,应该严肃面对这一问题,绝不是「熬」到川普下台就没事!
※作者为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中国问题与国际战略学家,《宋國誠觀點》(YT頻道)主持人;《宋國誠觀點》(Blog)版主;最近著作《失速中国》(2024, 今周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