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
CrazyArticle Matters 20251004  | 转自 新世纪

 
2020年7月30日,李登辉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病逝,享年98岁。有人称他是”民主先生”,认为他是台湾民主化的奠基人;也有人骂他是”台独教父”,是两岸关系恶化的始作俑者。无论赞誉还是批评,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李登辉的一生几乎与战后台湾的政治转型重叠。他上承蒋介石、蒋经国的威权体制,下启台湾的民主改革。他的选择,塑造了今天的台湾。

2020年7月30日,李登辉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享年98岁。

在台湾,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上承蒋介石、蒋经国的威权体制,下启台湾的民主改革。他任内完成了国会改选、临时条款废除、总统直选,台湾也因此走上了”民主台湾”的轨迹。

在大陆,他的标签则完全不同:人们更习惯称他为”台独教父”,尤其是1999年提出”两国论”,让两岸关系急转直下。

无论赞誉还是批评,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李登辉是台湾现代史绕不开的名字。他的一生,几乎与战后台湾的政治转型重叠。

那么,他究竟做了什么?我试着从几个阶段来回顾:

李登辉接手前的台湾

要理解李登辉,就必须先看他上台前的台湾是什么样子。

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靠着金门古宁头战役的胜利和美国的介入,才没有被解放军攻下。从那之后,台湾就一直处在”随时可能遭到登陆”的紧张氛围之中。蒋介石建立了铁桶般的体制: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长期不改选的国会、全面的戒严和言论控制。

经济上,台湾很快走上另一条路。50年代土地改革,让农民”耕者有其田”,也让地主把钱转投工业。到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被称作”亚洲四小龙”。然而经济现代化,并没有立刻带来政治自由。

外交上,台湾越来越孤立。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中华民国的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1979年中美建交,台湾与美国断交,虽然《台湾关系法》提供了安全承诺,但”失去正统”的挫败感深深压在台湾上空。

到了80年代末,社会要求解除戒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经国看清了潮流,1987年宣布解严、解除党禁报禁。台湾社会开始出现公开的反对力量,民进党由此成立。可以说,李登辉登场的舞台,已经布置好了。

从蒋介石到蒋经国,再到李登辉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来台,蒋介石把台湾当成”反攻大陆”的前哨。金门古宁头战役挡住了解放军,台湾才没有被攻下。为了维持这种”随时要打仗”的氛围,蒋介石政权长期实施戒严,《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让总统拥有超越宪法的权力,国会几十年不改选。社会气氛是紧绷而压抑的:言论受限,党外运动一旦出现就会遭镇压,政治案件层出不穷。对大多数台湾人来说,政治几乎是不能触碰的禁区。

1975年蒋介石去世,蒋经国继任。此时台湾经济已进入腾飞期:土地改革的红利释放,工业化加速,出口导向让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越来越多,本省人的政治诉求也在累积。蒋经国并非不懂,他开始有限度地”松绑”:推动干部本土化,提拔像李登辉这样的本省籍技术官僚;同时逐步放宽对社会的控制。到80年代中期,台湾的社会氛围已与三十年前大不相同,虽然戒严还在,但铁板已经出现裂缝。

李登辉的崛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1923年他出生在淡水,少年时受的是完整的日本教育,日语比中文还顺畅。战后,他在台大农学院任教,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还曾在世界银行和粮农组织工作。原本是典型的学者型人才,却因60年代台湾推动农业现代化,被延揽进入农复会,再升任台北市副市长。1978年,蒋经国破格任命他为台北市长,两年后又升任台湾省主席——这是岛内最高的地方职务,相当于半只脚踏入权力核心。

在蒋经国眼里,李登辉的价值不在于政绩惊人,而在于他”安稳”:既有专业背景,又是本省人,可以安抚被长期排挤的本地社会,同时不会威胁外省派元老的权威。1984年,蒋经国更是直接提名他为副总统,这在当时震动党内:一个本省籍的技术官僚,居然能坐上副总统的位置?但这正是蒋的战略布局。

1987年,蒋经国顺应潮流,宣布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许多后来影响台湾局势的力量,如民进党,都是在那一刻获得合法身份的。可以说,蒋经国看到了大势:经济结构和社会诉求,已经让”威权体制”难以为继。解严,是他生命最后阶段作出的重大选择。

然而,解严只是开了门。蒋经国很快病逝,根本没有时间去处理后续的配套问题。政治制度依然是旧的:临时条款没废,万年国会还在,直选更无从谈起。台湾社会进入了”半开放”的状态,风险极高。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于1988年依宪顺位继任总统,但局面极为不稳。党内外省派元老们对他充满戒心,觉得他不过是个”过渡人选”,根本撑不起大局。当时国民党高层形成一个以李焕、郝柏村、俞国华、连战等人为核心的势力,被媒体戏称为”十三太保”。这些人背后有军方、情治系统和党务机器的支持,试图把李登辉架空,甚至有人打算另立”代理人”来把总统大位实质掌控在外省派手里。

李登辉起初几乎是四面楚歌。但他展现了超出外界想象的政治手腕。他先从人事入手,逐步调整高层职位,把元老们的地盘一点点拆掉;同时拉拢地方势力和本省籍干部,壮大自己的根基。到1990年国民党十三全会时,他完成了关键的党内改组,把人马安插到党务核心位置。自此,他不再是”临时看管大位”的过渡总统,而是真正坐稳了权力。

第一任总统时期:改革起步

1987年的解严,像是打开了一道阀门,台湾社会压抑多年的声音一下子涌了出来:党外杂志遍地开花,反对党公开成立,学生、劳工、农民都开始组织示威游行。解严之后的台湾,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种力量同时冲撞旧体制。

这种氛围在1990年春天爆发成一场大规模学生运动——野百合学运。3月16日,几千名大学生聚集在中正纪念堂广场(后来称”自由广场”),他们席地而坐,手举象征纯洁与理想的野百合花,要求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解散”万年国会”、召开国是会议。所谓”万年国会”,是1947年在大陆选出的国民大会代表和立法委员,因为国府迁台后长期不改选,许多人任职超过40年,甚至有人去世后由遗孀继任,成了民主政治的笑话。

学生的诉求直接戳穿了国民党威权体制的荒谬。对李登辉来说,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如果强硬镇压,他也许能暂时稳住政权,但很可能陷入和党外运动的长期对抗,甚至失去民心;如果妥协,则意味着要得罪党内保守派,撕开制度大动手术。

李登辉选择了后者。他在学运爆发的第六天,公开接见学生代表,并承诺会推动改革。这一举动让学运和平落幕,没有出现流血冲突,成为台湾政治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让李登辉赢得社会声望,也使他在外界眼中,真正从一个”被动继任者”变成了”掌舵人”。

承诺必须兑现。1991年,台湾正式废除了延续四十多年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这部法律曾是蒋介石、蒋经国维持”长期战备”的法律武器,赋予总统超越宪法的权力,台湾因此被锁死在”战争动员”状态。废除它,意味着台湾终于告别”非常时期”,走向正常的宪政秩序。

紧接着在1992年,台湾举行了立法院全面改选。”万年国会”从此走入历史,几十年来从未真正面对民意的立法机构第一次被选票取代。这个过程相当于把国民党体制的”老骨架”彻底拆掉,让台湾的民主制度有了真正的运行空间。

这一连串改革,奠定了李登辉在台湾现代史上的地位。如果说蒋经国的功劳是”解严”,打开了门,那么李登辉做的就是把门彻底推开,把旧墙一块块拆掉。他不仅延续了蒋经国的方向,而且真正完成了制度转型的关键环节。

当然,这些改革也让他在党内更加孤立。许多国民党元老觉得他是在”掏空老国民党”,逐渐把党带往不可预知的方向。但对台湾社会来说,李登辉已经和”民主化”紧密捆绑在一起。在这一任期,他从一个”临时总统”真正变成了”民主先生”。

1996年:第一次总统直选

1996年,是台湾历史上的大关口。这一年,台湾人第一次能用选票,亲手选出自己的总统。对于经历过长期威权统治的社会来说,这不仅是一场选举,更像是一种”成年礼”。

选举过程本身就充满戏剧性。国民党提名了现任总统李登辉,民进党则派出彭明敏,另有新党和无党籍候选人参选。多方角逐下,台湾社会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多元竞争。但这场选举并不仅仅是岛内的民主实验,而是被两岸关系推上了国际舞台。

1995年,李登辉赴美康奈尔大学发表演讲,强调”台湾经验”,引起北京强烈不满。大陆视之为”台独信号”,随即在1995年底到1996年初,对台湾周边进行大规模导弹试射和实弹演习,企图用武力威吓台湾选民。台海一度山雨欲来,民众心中也弥漫着紧张气氛。

然而,效果却和预期完全相反。解放军的导弹没有吓倒台湾人,反而激起了”票投李登辉”的团结心理。那一刻,很多台湾人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必须靠自己守护手中的选票。更重要的是,美国直接派出两个航母战斗群驶入台湾附近海域,对大陆形成震慑。台海危机在紧张之余,也让台湾民众看到,美国在关键时刻会出手,这种安全感在政治心理上极其重要。

最终,李登辉高票当选,成为台湾第一位民选总统。他在胜选演说中强调:”今天,台湾人民用选票告诉世界,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这句话,既是对岛内的宣告,也是对大陆的回应。

1996年的选举意义,不仅仅在于一张张选票,更在于整个社会心态的转变。几十年来,台湾人第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最高领导人不再是”指定”,而是”选出”;未来的权力更替,不必靠政变或接班人,而是靠公民投票。这在华人世界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对于李登辉个人而言,1996年选举让他彻底摆脱了”继任者”的影子。他不再只是蒋经国扶上来的接班人,而是拥有民意授权的领导人。从此,他的执政风格更加自信,甚至带有一点强硬。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是”民主化的完成者”,而要成为”台湾主体性的代言人”。这也为他第二任期的”去中国化”以及”两国论”埋下了伏笔。

第二任期:争议与两国论

如果说第一任期的李登辉,是”改革者””民主化推手”,那么1996年高票连任之后,他已经不满足于做”制度的守护人”。有了民意授权,他开始塑造属于自己的政治遗产:强调台湾的主体性,推动去中国化,乃至在两岸关系上抛出震撼弹。

最著名的就是1999年提出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即后来常被称为的”两国论”。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公开表示,两岸关系不是”国共内战的延续”,而是”国家对国家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句话在岛内引发极大震动,支持者认为这是顺应现实:毕竟自1949年以来,两岸早已各自发展为不同的政治体制;反对者则批评他是在挑衅大陆,甚至为台海埋下更大的危机。北京方面则愤怒回应,指控他是”台独教父”,中断两岸对话,并加紧对台军事部署。

在岛内,李登辉也没有闲着。他推动教育和文化的本土化改革,强化台湾主体意识:课本改写,不再以”中国史”为主干,而是强调”台湾史”;官方用语逐渐减少”中华民国”的存在感,而更多出现”台湾”的字眼。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是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我们是台湾人”,而不只是”我们是中国人”。这种认同的转换,成为他最深远的政治遗产之一。

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也在恶化。李登辉为了掌握权力,不断提拔本省籍干部,边缘化外省派元老,引发党内分裂。部分不满他的元老与年轻人组成”新党”,公开和他唱反调。虽然他在党内斗争中一度占上风,但国民党的团结早已被他亲手拆散。也因此,2000年大选时,国民党分裂成李登辉支持的连战、宋楚瑜的亲民党两股力量,最后让民进党的陈水扁渔翁得利。

第二任期的李登辉,是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推动台湾完成民主转型,强化了台湾社会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他的两国论让两岸关系陷入长期紧绷,他在党内的斗争手段也让国民党元气大伤。支持者称他是”台湾民主之父”,反对者骂他是”国民党的掘墓人”。

回头看,他在第二任期做的事情,几乎决定了此后20年的台湾政治走向:岛内政治认同往”台湾化”倾斜;两岸关系因”两国论”再难回到”一中各表”的轨道;国民党从此失去执政的垄断地位。

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

2000年的总统大选,是台湾政治史上的关键时刻。候选人有三组:国民党的连战、民进党的陈水扁,以及脱党参选的宋楚瑜。三强鼎立的格局,最后竟然让陈水扁以不到40%的得票率当选。这意味着国民党丧失了自1949年迁台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权。

这场大选的背景,是国民党内部的撕裂。宋楚瑜原本是省长,民望极高,按许多分析,他如果代表国民党参选,几乎稳胜。但由于与党内元老不合,宋被拒之门外,愤而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结果,宋和连战瓜分了大多数”泛蓝选民”的票源,反而让陈水扁得以渔翁得利。表面上,这是一次选举格局的偶然;但深层次看,这是李登辉执政后遗症的集中爆发。

李登辉在国民党内部扶植本省籍干部、边缘化外省派元老的路线,早就让党内矛盾激化。宋楚瑜的出走,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敏感的是,坊间普遍流传李登辉暗中对连战”放冷风”,甚至有人指控他默许宋楚瑜分裂国民党,以便让陈水扁上台。理由也不难理解:李登辉早已不满足于国民党传统的”中国党”定位,而希望推动台湾本土化。在这个意义上,民进党的胜利与他的政治理念并不矛盾。

无论传言真假,结果就是国民党失去了政权。党内一片哗然,许多人认为这是李登辉”自毁长城”。事后,李登辉被迫辞去国民党主席,最终彻底脱离国民党。对蓝营支持者来说,他成了”国民党的掘墓人”;但对许多台湾社会大众而言,他是那个让台湾第一次完成政党轮替的人。

这是台湾政治史上的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政党轮替,史称”宁静革命”。

这场”宁静革命”的意义,不只是政权更替,而是一种制度信心的建立。对台湾人来说,这是第一次切身体会到:换党执政不会天下大乱,不会外敌入侵,也不会经济崩盘。民主不再是纸上的承诺,而是现实的经验。从那一刻起,台湾社会真正相信了选票的力量。

对李登辉而言,2000年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节点。他是奠定台湾民主制度的推手,却也是亲手把国民党送下台的人。他让台湾成为民主的典范,却让自己在昔日的政党里遗臭万年。

卸任后的李登辉:从总统到”导师”

2000年政党轮替之后,李登辉卸任总统,但他的人生并没有就此退场。相反,他在政坛之外的存在感,依然如影随形,甚至更具争议。

首先是和国民党的彻底决裂。2000年失去政权后,党内普遍指责李登辉是”罪魁祸首”,有人称他是”国民党的掘墓人”。同年7月,他被迫辞去党主席职务,之后索性与国民党一刀两断。2001年,他公开支持由亲信组建的”台湾团结联盟”(台联党),成为民进党在国会的盟友。自此,李登辉与国民党阵营的关系彻底翻脸,也奠定了他”台独教父”的形象。

卸任后,李登辉不再受宪政角色的束缚,讲话愈发直白。他提出过”两国论”,主张台湾与中国大陆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他也不断强调台湾应走出中国的阴影,建立自我认同。这些话语,在岛内引发热烈支持,但在北京却被视为赤裸裸的挑衅。大陆媒体几乎一致给他扣上”台独教父”的帽子,把他当作”祸根”。

与此同时,李登辉也积极培养新一代政治人才。2001年,他成立”李登辉学校”,希望通过讲座、课程来灌输”台湾主体性”的思想。许多后来在台湾政坛崭露头角的政治人物,都曾受过这所”学校”的影响。他从幕后,继续以”导师”的姿态塑造台湾政治。

在国际舞台上,他也毫不避讳地发声。2001年,他访问日本,强调自己”作为台湾人”的身份;2010年,他再次赴日,获得日本舆论的高度关注。他和日本的渊源既有个人背景(日本教育成长),也有战略考量:在中美夹缝中,他认为日本是台湾的重要伙伴。这种亲日立场,在岛内也曾引发争议,但他本人毫不掩饰。

晚年的李登辉,身体逐渐衰弱,却依然坚持对时局发表评论。无论是对两岸关系的悲观看法,还是对台湾内部政治的批评,他从不缺席。他甚至公开批评后来的国民党领导人”不争气”,认为他们把台湾带回到”旧的中国认同”,背离了他所推动的本土化。

2020年7月30日,李登辉在台北荣总去世,享年98岁。消息传出后,台湾社会普遍用”民主先生”来纪念他;而大陆媒体依然称他为”台独教父”。他的一生,几乎就是台湾政治矛盾与认同转型的缩影:有人视他为民主奠基人,有人视他为叛徒。

或许可以这样总结:李登辉并非一个”完美”的政治人物,他在权术上的精算和党内斗争中的冷酷,常为人诟病;但正是他,让台湾从一个威权体制真正走向了民主化的道路。他的卸任与身后评价,注定将长期撕裂。但在台湾历史的年表上,他已经是无法绕过的名字。


台独的来龙去脉

严格来说,台湾独立的声音并非李登辉任内才冒出来。早在1945年台湾光复之际,就有部分本省知识分子提出过”台湾共和国”的设想。1949年国府迁台后,虽然官方口径是”反攻大陆”,但在社会底层,其实始终存在一种”我们是不是该走自己的路”的隐秘声音。只是,在蒋介石与蒋经国长期的威权体制下,这些声音都被严厉压制。几十年的戒严体制,不仅使”台独”成为禁忌,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冠上”叛乱罪”处理。

国际环境也为”台独”提供了土壤。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 1514号决议——《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明确殖民地人民有权自决和独立,推动了大规模的去殖民化浪潮。理论上,台湾作为日本的前殖民地,本来也可能被纳入这种潮流。但现实是,战后台湾已经由”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并在联合国拥有合法席位,因此并未被列入”非自治领土”名单。换句话说,台湾并没有像非洲或亚洲其他殖民地那样,被国际社会认可为”等待独立”的对象。

真正让”台独”逐渐成为显性政治议题的,是1971年联合国第 2758号决议,中华民国被逐出联合国,席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随后的断交潮,使台湾陷入前所未有的国际孤立。正是在这种孤立感中,岛内”我们是谁”的问题被推上台面,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认同差异被放大,主张台湾主体性的力量开始凝聚。

从更深的角度说,”台独”并不是台湾社会凭空长出来的,而是国际局势和中共政策共同催生的产物。毛泽东在1970年代推动中美建交,周恩来与邓小平在国际上力推”一中原则”,逼迫各国在北京和台北之间二选一。这种持续的外交打压,反而在岛内制造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北京当局的步步紧逼,就不会有后来大规模的”台独运动”。

李登辉正是顺应这种大势的人。他并非凭空发明了台独,而是顺水推舟,把原本潜伏的社会思潮政治化、制度化。他提出”两国论”,实际上只是把现实说穿:自1949年以来,两岸就是两个分治的政治实体。也正因如此,他在大陆媒体的叙事中被钉上”台独教父”的标签。但从历史逻辑来看,他不过是那个把潜在矛盾揭开、并赋予政治形式的人。

如何评价李登辉的一生

李登辉的一生,绕不开两个关键词:民主化与台湾认

在台湾,他是威权体制的终结者,是推动直选和政党轮替的人。蒋经国打开了门,他把门真正推开,把制度的框架搭了起来。没有李登辉,台湾的民主化可能会走得更慢,也可能更混乱。就这一点,他确实称得上”民主先生”。

但另一方面,他也在不断强调台湾主体性,提出”两国论”,推动本土化,最终让自己成为大陆舆论里的”台独教父”。他与国民党的决裂,使得蓝营始终对他怀有复杂甚至愤怒的情绪。有人说他是国民党的掘墓人,也有人说,他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站出来、公开承认两岸现实差距的政治人物。

所以,李登辉的评价注定是分裂的:在北京,他是”祸根”;在台北,他是”奠基人”。但无论你爱他还是恨他,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他改变了台湾的政治轨迹。

他不是神,也不是恶魔。他是一个在冷战余波、两岸角力与台湾社会转型中,被历史推上台的政治人物。他的选择,塑造了今天的台湾。

附:

 

台灣民主化之路 李登輝(中文字幕) | 台視新聞 TTV NEWS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