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脸书 | 转自 新世纪
回想起中学时代《苹果日报》、《壹周刊》刚进入台湾的年代,对《苹果日报》的印象就等于对黎智英的印象,还有听说他是游泳横渡到香港的传闻,后续因政治社会运动而增的片段认知,并未洗去这段影响。
不过,当我读完这本《黎智英传》后,对上述多年留下的印象有所转变,也对他做为经济与政治自由的信奉者、爱港者以及爱国的中国人这方面,有着更多的认识。
最一开始的介绍,就推翻了他泳渡香港的传闻。事实上他是透过澳门偷渡进入香港的。当他留在中国看到共产党的阶级压迫、政治运动的暴虐与失败,以及在广九铁路工作时,与外在世界所接触到的传闻(特别是他品尝到的巧克力),让他坚信非离开中国,到外面那个文明世界不可。也因此,他才离开了家乡。
不过,本书主轴正如书名是「黎智英是中国的troublemaker」这件事,较为集中在政治行为和政治思考上,并辅以他如何成为一代商业大亨的发迹过程、宗教信仰与婚姻等人生大事。因此,对于香港、政治、商业、报业等有兴趣的朋友,绝对适合一读。
黎智英到了香港与发迹的故事,自然是努力与幸运的故事。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言「幸运是靠努力赚来的」,他自认有幸运的成分,但没有努力,他得不到现在的成就,这点我认同也获益良多。而这他也真的十分努力,工作、观察、阅读、学习、模仿与改良、交际、投资甚至欺骗等等,他一点机会都不放过,并且热衷于此,逐步扩大他的事业,而他的佐丹奴经营模式,书中指出甚至影响到了Uniqlo创办人柳井正,不过他自己错过了投资Uniqlo的机会。
不过成功生意人往往会忽略自身所处历史环境的优势,正如许多美国发迹大亨及其吹捧者们会略过此点,而夸夸其谈该人的天才与努力一样,黎智英也没有特别提及冷战下,香港夹缝于中美之间的结构性优势,反而更认为自身的努力、运气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自由经济方式更优越。
他也热爱阅读,特别热爱阅读自由经济学家海耶克等人的作品,强化了他发迹起家下的信念:「政府越不管越好,经济自由就能带来更多改变」,并终生坚定反对社会福利计画,而他对政府治理的认识,也终步于此,并不断简化为「经济自由化、政府不干预、不要社会福利就能一切变好」。
不过,本书并未指出黎氏对于历史书籍有所阅读,这或许使他对历史脉络如何影响复杂环境这点,以及相信经济自由与科技普及能够使中国开放这些事情,有着过度简化的倾向和盲目的乐观。
而当邓小平改革开放和天安门事件后,也让他的爱国情操不断萌发。一方面他虽然反共,但是乐见中国走入自由经济,并深信经济自由将会带来政治自由民主化,因此他积极参与投资并协助中国经济发展的赚钱列车上。
另一方面,他的理想与生意也在天安门事件后惨遭重挫。他积极投入支持民运,但大屠杀之后,他明白中国自由民主可能还要很久,必须继续努力。他也因为支持民运而被迫放弃佐丹奴事业。
但也因为民运抗争,他认为自己找到了认同的根源。他深爱香港,也相信中国自由民主对香港的益处,也相信中港命运一体,因此中国民主自由化必然能保障香港利益,这也符合其法治、自由、民主三位一体能保障香港繁荣,进而最终促进中国强大并遏制独裁者出现的思想。
《壹周刊》和《苹果日报》正是这样的产物,而黎智英贴近读者人性需求的报导(从严肃议题到腥膻色)、创新的销售方式、广邀不同立场者担任记者、给予记者与编辑完全自由、给予高薪、投入前所未见的资源、高品质的印刷与图片等等,结合了当时时代所能前进的最大技术资源,以及他敢于践踏灰色地带与人性所创造出来的模式,使他在不仅在香港压过当时最大的对手《东方日报》,日后也在台湾压过由国民党透过党国一体,一手扶持的媒体生态,正如媒体人邱近思在他的回忆录《我与李怡》中提及的一幕,黎智英说过他来,一定会击败台湾报业,所言不虚。这两份报刊杂志,成为广受中港台人们热爱的媒体。
相较于1997年回归时有所不安的香港,在2000年走向民主、政党轮替的台湾,令他兴奋不已,相信这是真正的民主,因此携家带眷迁居台湾。本书令我感到,黎智英当时认为,中国通往现代化民主社会的最快路径,正是从香港经由台北到北京,而台湾需要更多的经济自由化(大概包含和中国经济的接轨)。 《苹果日报》和《壹周刊》台湾版经营也大幅成长,也成为他试图影响台湾政治议程的先锋。
到2008年陈水扁身陷贪污风暴,以及民进党执政下,台湾经济未能达到黎智英梦想中跟香港一样的全面自由,深信台湾(和中国)要跟香港一样,才会更好更自由民主的黎智英虽然失望,但仍认为台湾民主的巩固,陈水扁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他全力支持两岸经贸自由化的马英九,相信两岸经贸自由化能解决他眼中台湾经济不够开放的问题。然而,他做出矛盾的行为:一方面他抗拒中国提供的商业利益,明白只要跟中国绑上商业利益,必然面临统战和压迫,但是他却又鼓励两岸经贸结合,或许他的中国认同影响了这个判断。同样地,商业一路上多数成功、深信投入更多钱就能克服一切的黎智英,在获取电视频道这条路上,也因为忽略具体环境的复杂度,受到来自旺旺集团(中国支持)和本地媒体圈的排挤与竞争下,惨遭重挫。
面对商场重挫、中国自由民主化政治可能性破灭的黎智英陷入颓丧,想藉由旅游、品尝美食来解忧,然而最终解决他的烦忧者,却是2014年的占中雨伞运动。 《苹果日报》和黎智英接下来为香港政治运动所投入的努力使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也让黎智英看到了香港接下来的可能性。
而在鱼蛋革命期间,尽管黎智英和《苹果日报》曾跟港府异口同声批评香港本土派为「暴徒」,仿佛老前辈教训晚辈一样,导致短暂的分歧,但在2019年反送中抗争时,他也承认自己过去认知与方式的错误,认同了其他人的抗争方式,并与跟许许多多香港人一样赌上为香港抗争,并运用他在国际、商界的影响力,去向世界请求协助,利用传媒的力量支持香港人最后的奋力一搏。最后,他也与许多未离开的人一样,陷入囹圄。
黎智英曾说,香港给了他一切,许多人与他一同奋斗,他不能自己离开这里。令我想起我的香港朋友跟我说,当时香港人有三种选择:留下(被迫)配合、离开或殉道,而他看来,许多留下的本土派和黎智英等人基本上就是选择为了香港的自由民主殉道,我十分认同。而他在环境艰困恶劣的监狱中,所展现出的乐观与拼搏精神,而不对中国、港府的蛮横、粗暴与压迫屈服,也令人敬佩。
而黎智英也以行动证明,他对香港自由民主的付出与努力,值得人们的敬重,也让他在《苹果日报》的员工们愿意追随他,为香港奋战到最后一刻。本书透过描绘他的一生,描绘出他为何会如此,以及他所做出的努力,令人衷心盼望,他和香港人们对香港恢复自由、走向民主的梦想能够实现。
不过,作为台湾人,也在本书看到中国爱国者黎智英粗暴对台湾的一面,他无视台湾本地的历史脉络,把台湾看成中国民主化的踏板,同时做出自我矛盾的行为,认为台湾应该要结合中国经济,自己却认为跟中国做商业挂勾会被中共抓住把柄等等而予以拒绝,这不啻是希望台湾被中国所吞没。对于怀抱中国认同、却说站在同一阵营的人马,或许台湾人应该保持谨慎以对的心态,并非迅速引以为友。
而这本书中描绘中国和港府的恶行,也成为台湾人政治上应引以为戒的教训,而商业和家族八卦的层面,也相信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一代商业大亨崛起的好奇心和八卦心。对我来说,则满足了理解影响台湾媒体业相当大的一位商业巨子,以及同样都是「黎胖」称呼的人。这本内容丰满的传记,推荐给对香港、台湾、中国、商业、政治、八卦乃至黎智英个人等方方面面有兴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