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 /流亡海外中国民运人士、〈对话中国〉智库所长  镜报 2025-10-14| 转自 新世纪

 

中国政府近日宣布实施史上最严格的稀土出口管制,要求凡是外国企业使用中国稀土材料超过产品价值0.1%,就必须获得官方许可。这项新规几乎等于对美国高科技产业开启一场「经济核战」,被多家媒体形容为北京对川普政府最新科技封锁的正面反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就在几周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还在联合国大会上以「夫妻关系」比喻中美关系,意在表明中美虽有矛盾,仍应共处,这在外交语言中属于极少见的温和姿态。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方向美方释出善意,试图让两国关系降温,为经济发展争取喘息空间。但稀土管制的突然推出,立即推翻了这一柔软姿态。这样的转变极为突然, 而且发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是相当罕见的。 「事出反常必有妖」, 显然, 有一些事情再发生, 从而打乱了原来的节奏。是什么事情呢?

我们要注意到: 这样的转变恰好发生在四中全会召开前夕,时机耐人寻味。四中全会是中共每个任期中最具制度意义的会议之一,往往被用来巩固权威、调整人事与重塑路线。对习近平而言,这次会议不只是政策讨论,更是一次「权力测试」。近年中国内外局势多重不稳, 习近平若要维持「核心」地位,就必须在政治上展现控制力。稀土管制因此成为一种权力展示——既向外界宣示「中国仍握有产业链的命脉」,又向党内暗示「中央仍由我主导」。

同时也要看到: 这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习近平一贯的政治节奏。过去几个月,他反覆强调「斗争精神」、重提「国家安全」与「科技自主」,同时展开多项反腐与整肃行动。这些动作不仅针对贪腐,更在于清理潜在异议与巩固军权。如今在四中全会召开前,推出一项牵动全球供应链的强硬政策,目的明显:要以「对外强硬」来换取「内部服从」。这是一场政治动员,而非单纯的经济报复。

然而,强硬的姿态越明显,反而越暴露习近平内心的不安。若其权力稳固,若党内一致支持,他无须冒如此高的经济风险去挑战美国。这场「反制」行动,实际上是政治焦虑的外化。中国经济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困境, 经济问题已威胁到政权的合法性。习近平过去依赖的「经济成就正当性」正在瓦解,他必须寻找新的政治支撑点。民族主义与反美情绪因此被重新启动,成为他维系统治的替代能源。此外,党内的不稳也在持续发酵。秦刚与李尚福的接连去职、军委内部的整肃,以及外交系统的动荡,都揭示出体制内的不信任与潜在对立。这些事件削弱了「核心」的权威,使习近平不得不借外部危机重新凝聚人心。对美强硬、强调斗争,是他维系权力结构的心理防线。一旦全党被导向「外部威胁」的叙事,内部的分歧就会被暂时掩盖。

但与毛、邓不同的是,习近平的强硬缺乏实质底气。中国经济已高度依赖全球市场与科技合作,稀土虽是战略资源,却难以成为真正的「武器」。美国与盟友早已着手寻找替代供应链,一旦北京长期施压,反而会加速自身边缘化。更何况, 从长远来说, 中国与美国在贸易问题上形成僵局, 影响的是对华投资的信心, 对中共的经济前景来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稀土管制更像是一场政治宣传战,而非持久战。它的主要受众不是美国,而是中共内部与中国舆论场。

当一个领导人必须不断透过对外挑衅来维系内部稳定,这本身就说明了体制的脆弱。习近平的稀土政策或许能暂时激起民族情绪,但无法扭转经济颓势,也无法重建信任。对外的「硬」掩不住对内的「虚」,对美的强势掩不住权力的不稳。最终,这场以「经济核战」为名的行动,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习近平政权深层的焦虑与不安。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