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玟颖 2025年10月14日来源:上报
在中国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后,美国国总统川普放话要从11月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还说北京变得非常「敌对」,但中国控美方在9月底扩大对中国企业的出口管制,才迫使中方反制。分析指出,川普台面上释出有意缓和的讯号安抚市场,私下却继续对北京施压。中国商务部14日表示,美国不能一边想谈,一边又祭出新措施要胁。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导,中国9日宣布自12月起实施扩及全球的新一波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凡产品中含超过0.1%中国稀土成分,或生产过程使用中国稀土技术者,出口前都必须向中国商务部申请许可,并禁止出口任何可用于军事装备的材料或零组件。此举引发美国总统川普10日宣布11月1日起对中国输美货物加征100%关税。川普当时对此表示非常惊讶(real surprise),称中国正「变得非常敌对(hostile)」,透过对电子产品、电脑晶片、雷射、喷射引擎及其他技术所需金属于磁铁的出口管制「挟持」(captive)了全世界。然而,中方表示,是华府先扩大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才逼中国进一步收紧对稀土的管制。
这一连串举动使两大经济体的贸易关系再度紧绷,可能让先前历经数月的贸易谈判进展功亏一篑,川普也曾暗示可能会取消原订月底在南韩的亚洲经合会的川习会。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报导,川普其实在威胁11月1日要加征中国商品100%关税后,近几天又与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等高官讨论,如何向全世界传达一个讯息,也就是美国希望和中国缓和贸易紧张局势,以安抚市场。紧接着,贝森特10月13日接受福斯新闻(Fox News)专访时称,他预期这场会晤如期登场。
中国商务部14日解释,中国在祭出新一波稀土出口管制前,就已经透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通报美方了。反观美国在西班牙美中贸易会谈后就祭出一连串对中限制措施。商务部强调,「美国不能一边要谈,一边威胁恐吓出台新的限制措施。」
中国学者批:美国先咬中国还装无辜
中国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表示,中美贸易关系在今夏一度趋缓,尤其在9月14日的西班牙美中贸易谈判和9月19日川习通话之后,改善贸易谈判氛围。然而,在这通电话仅过10天,美方就大幅扩增出口限制,从原本仅制裁黑名单上的外国企业,延伸到这些企业持股逾50%的子公司也被纳入同样管制之中,使中国境内受限企业数量从约3000家暴增到数千家。
对北京来说,多名中国专家分析指出,若非川普政府在9月底把大量中国企业纳入出口管制名单,这一轮的冲突升温本不会发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者金灿荣11日在社群媒体微博发文表示,「美国先咬了中国一口,现在却装作无辜,甚至还想扮演受害者。」不仅如此,美国与中国之所以会从14日起互相向对彼此征收船只港口费,也是美国先在10日宣布要展开此举措。
美国专家:北京回应合乎逻辑且对等
事实上,这种看似好转后又恶化的情况并非第一次发生。美中5月12日在日内瓦进行贸易谈判,双方同意大幅削减高额关税,川普却随即抛出一连串震撼弹,禁止全球企业使用中国科技巨头华为的人工智慧(AI)晶片、对中国祭出新的晶片设计软体出口管制,并威胁要撤销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签证。这些举动使双方谈判中断了数周,直到后来再度展开磋商,才勉强挽回这场脆弱的贸易休战。
美国顾问公司欧布莱特石桥集团(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中国与科技问题崔欧洛(Paul Triolo)表示,北京此次收紧稀土出口的措施是对川普行动「合乎逻辑」(logical)且「同等」(proportional)的回应,而非为了在即将举行的谈判中谋取新的筹码。
美财长称川普愿谈也准备反制
专家指出,美国当初是如何限制晶片、晶片制造设备出口到中国,甚至连在第三国用美国技术制造的产品也被纳入管制范围,而北京现在只是依样画葫芦还给美国。不过,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批评美国滥用出口管制,但中国本周的举动显示,自己也愿意采取类似手段。
复旦大学的吴心伯表示,从川普第一任期到第二任期对中国施压的各种关税与制裁,北京都已经一一记下,「现在是算帐的时候了。」他强调,川习会是否会如期登场,端看美方摆出何种姿态,「现在该由美国拿出实际行动来改善双边关系,而不是让中国为了见面而牺牲自身利益或忍受美方压力。」
华尔街引述消息报导,在川普发出100%关税威胁后,贝森特与中方官员的最新接触中,他明确传达川普愿意展开缓和性( de-escalatory )对话,但若中国不让步,美方也不排除采取反制措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