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 | 转自 万维读者网
1955年,新中国原有的6个大军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军区,除了华北军区改为北京军区之外,其余5个大军区都进行了拆分或改隶。
后来形成了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内蒙古、新疆、西藏、成都、昆明、武汉、广州等12个军区。
1956年又根据东南方向作战任务需要,南京军区管辖范围过大,增设福州军区。
此时全国共有13个一级军区。
一、军区司令员的规律
各军区司令员分别是:
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之前历任东野7纵司令员、四野15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副总长。
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之前历任晋察冀3纵司令员、华北20兵团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等。
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之前历任一野4军军长、西北公安部队司令员等。
内蒙古军区司令员乌兰夫,之前历任内蒙古工委书记。
新疆军区司令员王恩茂,之前历任一野2军政委、南疆军区政委等。
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之前历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二野18军军长等。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之前历任华北1纵司令员、19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等。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之前历任华野山东兵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等。
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之前历任华野1纵司令员、10兵团司令员等。
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之前历任一野1军军长、四川省军区司令员等。
昆明军区司令员谢部长,之前历任中野4纵政委、陈谢兵团政委等。
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之前历任中野2纵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司令员等。
广州军区司令员小黄,之前历任东野8纵、6纵司令员、四野13兵团司令员等。
任用这13位将军当军区司令员,那是非常有讲究的。
首先看几位中将。
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新疆军区司令员王恩茂、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这三位后来都授中将。当时这三位将军首先率军到达并解放该地域的,比较熟悉情况。尤其是张国华中将率18军上雪域高原,初次爬上这么高的海拔,很多将士都不适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包括张国华中将本人58岁便积劳成疾去世,张中将3岁的女儿在向西藏进发的途中不幸夭折。
张国华、张达志、王恩茂在各大野战军中都不属于名位特别靠前的,只是占了一个天时地利而主军于一方。
乌兰夫上将情况大致一样,除了他没有比他更适合在内蒙当党政军一把手。也是因为他的独特身份,虽然在军界并不是特别出名的战将,但55年大授衔也荣授上将。
还有一位比较特殊的是谢部长。陈赓4兵团是解放西南诸省的主力,谢是4兵团的老领导,故虽已调任3兵团政委,仍出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以坐镇地方(接替上调西南局工作的宋任穷)。陈赓、韦国清等人1950年下半年入越担任顾问,陈锡联上调中央担任炮兵司令员,杨勇到军事学院学习,苏振华坐镇贵州,所以谢部长是比较合适的、有一定资历、且与军区部队比较适配的人选。
二、野战纵队司令面面观
除了上述5人,另外8个大军区司令员,都是野战纵队司令出身。
观察这几位司令的各种情况,有些情况挺有意思。
受任为大军区司令员,无疑是极大的肯定。这几位都是各大野战军比较优秀的。
一野贺炳炎诸战奋勇向前,是彭总手下极其能战的主力,我军建制序列的第一军,而且是贺老总红二方面军极有代表意性的猛将。
二野陈再道,要说勇猛、优秀,那自然也没得说。但在二野诸将中似乎并不是特别靠前,只是因陈赓、陈锡联、杨勇都别有重用或是不在位或是形势已不合适,杨勇等老二野将领已远离中原数年根本不熟悉情况,王近山等人资历又和他差一些,所以从河南军区到武汉军区,这个过程比较自然。人之一生,有些成就的达成,有时确实要靠天时地利人和、靠同行衬托,命里有时终须有,不用怎么费劲就能得到。相比其他野战军纵队司令们竞争的眼珠子通红各自不顺气,二野诸将尤其是陈再道的运气好极了。
三野猛将如云,却只有叶飞、许世友两位出任大军区司令员。叶、许二位论能力,在华野十几位纵队司令中确属一流,没话说。安排的也恰到好处,叶飞祖籍在闽,革命生涯也起步闽省,主政主军于闽极佳,人情地理历史渊源非常熟悉。许司令出身大别山,大别山地方离皖都也不远,像金寨、六安这些地方,到皖都南京也就半日车程,极好。许司令后来选择终老于宁,大概就是在那里过得舒服了。
然而,为啥只有叶许呢?与这二位并驾齐驱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去哪了?为啥没有用起来?下文我们展开说一说。
四野邓华、小黄也是两位。论猛将的质量与数量,四野比三野更强。为何只派出来两位呢?从全国全军大局看,四野系统其实不吃亏,两个大军种司令都是四野的,而且两个军种机关都是以四野两个兵团部为主组建起来的,空军领导机关四野干部占比尤其多,毕竟东北航校组建的早,人才多出自那里。海军方面虽然华东海军占了个源头,但很微妙的是,张爱萍白忙活一场,并没有到海军领导机关,宁可选旱鸭子王宏坤来,也不叫爱萍上将,个中玄机尤多。
海军方面虽然华东海军占了个源头,但很微妙的是,张爱萍白忙活一场,并没有到海军领导机关当副司令员,宁可选旱鸭子王宏坤来,也不叫爱萍上将,个中玄机尤多。
华北二杨,老杨哥没得说,坐镇济南充当全军的总预备队,一直保持的比较稳,连风波都很少出,这一点上将常青树许世友、韩先楚都比不过老杨哥,太稳了。
人生在世,君子于役,有些愣头青是二驱,遇到点泥坑就陷住了或是翻车。高明一些的像四驱,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老杨哥是履带式重卡,12级狂风吹不翻、一丈的泥坑也陷不住。老杨哥真是一本大书,怎么读都读不尽,值得后生们好好学习。
白袍小将出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多年在晋察冀树大根深,中央又有聂总为奥援。想当年鬼子华北驻屯军那么大优势,聂总的晋察冀司令部就在易县待着,八年都没逮住,白袍的防守能力得到充分的证明。让这样一位资深智将主持京畿防务,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最合适不过,也都放心。
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各大野战军都有一些遗珠于野、略显遗憾的将领。
一野相对来说遗憾的少。王胡子、许光达都去独当一面了,王胡子的事情杂,做的事情属于只能做不能说的,大家心里都有数。1954年调到中央当副总长和铁道兵司令员,是不是有一点刻意避一下影响的考虑呢?这都不好说。他从战将调到铁道建设领域不算是轻用,55年议定军衔时一度是大将之选。
二野三个兵团司令都有非常好的去处。其余诸位,王近山、秦基伟、王秉璋、张才千资历略浅一些,没当上首任大军区司令不算什么。王新亭代理过一段时间济南军区司令员,不算亏。大别山二王兄弟属于暗亏,大王当了八大总部之一的部长,业务领域属于偏门,不久又被总参接管,军衔极高而事权较低,比小字辈的许光达亏多了。
小王到海军当副职,业务不熟人情不熟,刷不出存在感甚是焦虑。上面有萧司令镇着,有委屈也说不出什么。古语谓两难之势为骑虎,此势约为骑骆驼,设计的就是让你好好躺平,地位挺高的,知足吧。你偏要学人家策马奔驰,出事了只能说缺乏自知之明。
二野还有一位军事能力相当强悍的将领,李达。李上将一直当参谋长,没有直接指挥过具体的战役,能力被刘伯承元帅的光环盖住了,论实力绝不在二陈之下。大概是长期当参谋长,众口塑佛,虽也好看得紧,但无奈塑成了阿傩伽叶的形象,难成居中而坐的佛爷,可惜了。
三野可说的人比较多。叶飞、许世友之外,能力与资历都属一流的是陈士榘,既能当野战军参谋长,也能外出指挥一个兵团独立作战。对比同为参谋长的刘亚楼,两人功力相若,论理最后待遇也该差不多。陈士榘国初从兵团司令员位置上突然转任华东军政大学校长,这个弯拐得就有些急。之后调去担任工程兵司令员,业务领域更加冷门靠后,和程子华的人生轨迹有些像。对比刘亚楼在空军的光鲜,榘参座冷板凳坐得相当尴尬。榘参座后半生变得比较沉默低调,不像解放战争中谁都不服谁都敢怼,少出门少说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手里无权,自然而然躲过了很多风波,享受一下红粉人生,亦人生之乐事也。
王建安从朝鲜战场回来之后,历任沈阳、济南和福建三个军区副司令员,手下人都看不过去,说老首长以你的资历不能总当配角。王建安唯苦笑而已。个中原因众说纷纭,有的人危言耸听,说王建安在阿姚一事中拒不批评。若真有此事,那别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了,能不能继续留在军队中都是个问题。后来韩先楚出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时,向伟人求情把老战友王建安调去福州担任副司令,老人家抬抬手就算过去了,可见并没有发生多么大不了的问题。顶多是性格原因,傲气多了一些不讨人喜欢,加之军中大佬无人给他撑场子,就落了个多年副职的命。
宋时轮上将资历与陈、叶、许、王相若,若是一直在东南前线而未去朝鲜,南京军区或福建军区司令,他都是有力竞争者。只是长津湖一战失利影响太大,军事上未免让人不敢放心。回国后投身军事科学院,给的待遇还算不错,不能奢求更多了。
晚年的宋上将,脸部轮廓变得柔和,已无当年的桀骜之气了。
张爱萍上将论能力论格局论境界,都是三野上将群体中比较出类拔萃者,还是共和国海军的创始人之一。然而解放战中缺席太多,赶上了末尾,战功方面欠缺了。他也凑不起强有力的班子,不能和萧司令的兵团部相比。去苏联访问学习海军建设,和刘亚楼都满怀着建立新中国新军种的美好愿望,谁料回国为他人作嫁衣裳,爱萍上将心里难免有些郁结。
他性格里本就有些耿直,后来到总参四面开怼,连罗、杨这种军种司令的面子都不给,公开放话八大总部太多太啰嗦,就该撤并成总参总政总后三大部。这股怒火连彭总都有点招架不住,说这个部不能裁、那个部得给叶总面子云云。从来都是别人劝彭总别发火,也就爱萍上将有这能力,让怼人大帝来劝自己。人吃五谷杂粮,皆有七情六欲,说到底,这股子怒火和回国后的失落有无关系呢?
九天应元东风佑圣真君。笔者非常喜欢张老这张照片,虎老雄心在。且这一版军装也比较好看,放上来膜拜一下。
四野诸将走到前台的分别是萧劲光、参谋长刘亚楼、老3纵司令员韩先楚、老8纵司令员小黄、老7纵司令员邓华,以及洪学智。吕正操虽然地位级别高,不过限于出身问题,早早地就转到铁道系统工作,而且还是副职。
李天佑没有竞争过小黄,在军事学院学习后到广州担任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有什么特别直接的原因吗?恐怕也未见得有。在猛将如云的四野系统,李天佑虽也能打,不过并没有特别亮眼的地方,总不能因为救过101一命就保送到大军区司令位置上。到总参后分管队列,而不是作战口,能力特点可见一斑。
刘震上将同样如此,带出一个很能打的39军,又担任过军区空军司令员,最后安排到空军系统,跟着刘亚楼干,也不算亏。103去世后,刘震感觉自己能行了,跟吴大胖子怄气,没怄过,可能政治能力上不是特别全面,影响了整体境界。
华北系统军事口的上将不算多,二杨都走到很高的位置。其余陈正湘、郑维山、曾思玉、文年生等人资历相对浅一些,无法和上将层面的人物相提并论,属于陶勇、王必成、梁兴初、秦基伟这个水平线的。等到一线上将逐渐转岗后,中将一辈的才慢慢走上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