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会公报(摄影:林宜莹) |
台北国际论坛关注宗教自由与国家安全
(台北讯—2025年10月19日)在极权主义持续扩张、全球局势动荡不安的当下,宗教群体在推动社会正义与国家韧性中扮演关键角色。由全球参与研究所(IGE)、对华援助协会(ChinaAid)及台湾基督长老教会(PCT)共同主办的国际研讨会“信仰群体在国家安全与韧性中的角色”,于10月16日至17日在台北举行。此次论坛广邀立陶宛、乌克兰、新加坡、美国、台湾等地学者、政府官员与信仰领袖,共同探讨在危机中,信仰群体如何挺身而出,成为捍卫自由、抗拒极权的重要力量。
会议由IGE资深副总裁 James Chen、PCT总会教社干事黄哲彦牧师,以及对华援助协会创办人兼主席傅希秋博士致词揭幕。
立陶宛经验:信仰支撑国族独立 乌克兰与叙利亚:乱世中的信仰韧性
立陶宛特命全权大使大使 Gintė Damušis 在会中分享,立陶宛在苏联时代的信仰迫害历史中,天主教群体凭借坚定的信仰和地下出版、秘密聚会等方式对抗KGB的镇压,最终成为推动立陶宛独立运动的建国精神根基。这样的历史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信仰仍能启发民族觉醒、推动自由。
前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USCIRF)主席马恩扎(Nadine Maenza)指出,即便如叙利亚东北地区曾经在ISIS统治下的废墟中,当地人民依靠信仰与社区自主精神重建秩序,展现出极高的社区韧性。
乌克兰天主教明爱会的 Hanna Homeniuk 则反思,宗教团体在乌俄战区中若过度专业化其社福工作,容易遗忘其事工原初的福音使命。她提醒与会者:“我们不是NGO,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传福音、服事人心。”
新加坡:透过宗教对话预防极端主义
新加坡地缘战略顾问 Shashi Jayakumar 分享,该国如何透过多族群间的信仰领袖对话,以及政府与教育、社区协作,预防青年因网路激进化而走向极端主义。他强调:“新加坡无论何种族,唯有认同自己是新加坡国民,才能避免因不同种族宗教分歧造成的冲突。”
聚焦中国与台海:信仰自由面对极权压迫
在探讨中国局势时,傅希秋分享目前中国基督教会遭中共政权迫害的现状。
针对台海情势,前国防部长蔡明宪表示,台湾作为第一岛链的核心,需要与民主盟友如日、韩、美、澳、菲律宾、印尼等国强化合作,共同构筑对抗威权的安全屏障。
PCT 总会教社委员刘怡君则指出,在自然灾害如花莲堰塞湖溢流事件后,宗教团体发挥即时社区重建的功能。显示信仰在灾后韧性中的不可替代性。
此次会议亦有多位关注国际宗教自由议题的重要人物与会,包括前美国宗教自由大使 Rashad Hussain、美国犹太委员会亚太研究所主任 Shira Loewenberg、对华援助协会全球事务主任张安安(Anita Chang)及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主席 Vicky Hartzler等。
在极权势力压迫信仰、军事扩张威胁和平的当代,与会者一致认为,信仰团体不仅是人道救援的行动者,更是自由社会的守门人。他们不应只是提供援助者,更是发出道德警钟、维护人权与真理的见证人。
对华援助协会再次呼吁国际社会正视中国信仰自由的恶化情况,并与台湾等民主国家携手,促进全球信仰群体间的连结与声援。
对华援助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