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稀土仿佛是中国独有的”神秘资源”。
但事实上,稀土在全球地壳中的分布极为广泛——几乎所有大陆国家都有,只是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不去挖。
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有没有”,而是”敢不敢”。
一、稀土,并不稀有
所谓”稀土”,其实是一组元素的统称,共17种。
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低:
钕、铈、镧的丰度都高于铜、铅这些常见金属。
全球储量大致是这样的:
- 中国:约36%;
- 越南、巴西、俄罗斯:合计约35%;
- 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约20%。
换句话说,中国不是唯一有稀土的国家,而是唯一愿意承担后果的国家。
开采阶段:谁在乎土地,谁在乎产量
| 项目 | 中国模式 | 西方模式 |
|---|---|---|
| 矿区选址 | 多集中在南方稀土带(江西赣南、广东、广西),采用”离子吸附型稀土”露天开采,靠酸液浸出。 | 美国、澳大利亚主要是”硬岩矿”,如Mountain Pass、Mt Weld,需爆破+物理分选,成本高数倍。 |
| 环保考量 | 早期几乎无环保限制,”酸洗山”普遍存在,地表酸化、重金属渗透严重。 | 严格的环境许可制度,需提交完整的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周期长、难通过。 |
| 成本结果 | 低成本、高污染。2000年代中国稀土出口价一度低至国际同行的30%。 | 高成本、慢启动。许多矿山开采出来的矿石最终不得不送去中国分离。 |
核心差异:
中国在早期”以资源换产业”,环保被有意放宽;
二、真正的壁垒,不在地下,而在地上
稀土难就难在”提炼”和”分离”。
原矿只是混合物,要经过几十道化学反应,才能得到纯净的稀土氧化物。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酸液——硫酸、盐酸、氨水——还会产生含钍、铀的放射性废渣。
在西方国家,这些都属于高危废物,必须经过多级中和、封存或焚烧处理。
分离提炼阶段:化学战与废酸洪流
| 项目 | 中国 | 西方 |
|---|---|---|
| 技术路径 | 以”溶剂萃取法”为主,需要反复酸洗、萃取、沉淀、焙烧等几十道化学步骤。 | 也用萃取法,但采用更严格的循环利用、废液回收系统,效率低但污染小。 |
| 用药规模 | 每吨稀土氧化物大约需要 8–10 吨酸性溶液(盐酸、硫酸、氨水)。 | 西方要求闭路循环、尾液零排放,单吨稀土成本可达中国的3–5倍。 |
| 副产物处理 | 废液常在矿区简单中和后排放,部分渗入地下水。近年开始集中回收,但遗留污染巨大。 | 废液需经多级中和与重金属分离,残渣需封存或焚烧,费用极高。 |
结果:
中国的稀土分离厂往往坐落在偏远山区,几乎没有环保成本压力;
西方在制度上”以环境换选票”,导致无法竞争。每生产一吨稀土,可能要付出上百万元的环保成本和十几年的审批周期。
因此,美国的Mountain Pass矿早在90年代就因泄漏问题被迫关闭,直到2020年才艰难复产。
而中国的思路完全不同。
三、中国的逻辑:先污染,后掌控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将稀土定为战略资源。
当时的思路很简单:
以环境换市场,以污染换产业。
废料与放射性管理:谁承担了代价
| 项目 | 中国 | 西方 |
|---|---|---|
| 主要废物 | 含钍、铀的放射性残渣 + 酸性废水 + 重金属泥。 | 同样类型,但被列为”放射性危险废物”,需特殊封存。 |
| 处理方式 | 早期直接堆放(赣南、包头尾矿库是典型),部分渗漏进河道。 | 必须通过专门核废料封存机构处理,成本极高。 |
| 监管执行 | 地方政府与企业”共生”,监管宽松,直到近年才开始清理旧矿区。 | 环保署(EPA)与核管会(NRC)严格监管,违规成本巨大。 |
现实结果:
中国的稀土带不少地方已形成”永久生态区废弃地”,国土承受了这部分污染成本,换来了完整产业链和市场占有率。
西方在政治上无法承担类似污染后果。
赣南、广东、广西一带的山头被酸洗,土壤酸化、河流发黑、植被死亡。
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矿区,成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孵化器。
靠着这套”粗暴但高效”的模式,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整个闭环:
从开采、分离、冶炼,到磁材、电机、风电、军工导引系统——
一条完整的工业生态被搭了起来。
结果是:
当西方国家忙着关矿、审查、环保时,
中国早已成为全球90%以上稀土供应链的核心。
四、西方的困局:他们不是不想挖,而是挖不起
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国家,近几年都在尝试重启稀土项目。
澳大利亚Lynas扩产,美国MP Materials复工,欧盟也在谈”绿色稀土联盟”。
但问题依旧没变:
- 他们能挖矿,却没法便宜地炼;
- 他们能采样,却要送到中国分离;
- 他们能立项目,却被环保许可拖到失去商业价值。
原因很简单——他们无法在政治上说服选民去接受污染。
没有哪个西方政府,敢公开宣布:”为了军工与新能源,我们要牺牲几条河流。”
所以他们选择了”干净的道德”,但失去了”脏的产业”。
五、稀土的护城河,不是资源,而是忍耐
中国的稀土优势,本质不是地质垄断,而是社会结构与政策逻辑的差异。
- 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 可以用几十年的环境代价换来产业闭环;
- 可以让国家承担企业不愿承担的污染成本。
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护城河:
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你干了;
别人担不起的代价,你先垫了。
于是,当别人还在开听证会时,你已经垄断全球供应链。
六、当巴基斯坦开始给美国挖稀土
最近,美国与巴基斯坦签下5亿美元的矿产协议,计划通过新建港口出口稀土精矿。
这意味着,美国正在”外包污染”——
让第三国承担环境代价,自己买成品矿。
但这条路走得极慢。
因为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几十年持续在污染中筑产业、在废渣里炼技术。
稀土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文明的悖论:
越是干净的制度,越难得到肮脏的力量。
七、结语
稀土不是中国的礼物,而是中国的牺牲。
全世界都有稀土,但只有中国选择了那条最艰难的路——
让山被酸洗、河被污染、空气被腐蚀,换来一个国家的产业独立。
这不是值得炫耀的故事,却是最真实的现实。
当别的国家用”环保”定义道德时,中国用”牺牲”定义生存。
真正的稀土,不在矿里,而在中国人的韧性里。
—— 关注汤姆仲,看懂资本世界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