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生猪价格暴跌,每斤跌破成本线,许多养猪户连饲料钱都赚不回来,大量中小养殖户破产。那些在政府补贴、贷款支持、政策扶持下快速扩张的“养猪巨头”,如今反而是亏损最惨、负债最多的群体。
这场猪价暴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政府补贴型产业”的深层病根。
一、补贴制造的“虚假繁荣”
政府扶持产业的逻辑往往是“拉动经济”“保障供应”“促进就业”。但补贴从来不是市场需求的反映,而是行政意志的投射。
养猪业就是典型例子。每当猪肉价格上涨,政府就大举发放低息贷款、补贴建场、贴息扩产;但当市场恢复、产能过剩时,价格暴跌,养殖巨头纷纷爆仓。
这种由补贴推动的扩张,本质上不是经济增长,而是资源错配。它制造了虚假的繁荣,掩盖了市场真实的供需信号。一旦补贴退潮,企业的造血功能暴露出严重缺陷——没有补贴就无法生存。
二、“政策喂养”导致的效率坍塌
补贴型产业的第二个致命问题是效率下降。
当利润来自政策而不是市场时,企业的努力方向就会从“生产更好产品”转为“迎合政府文件”。
于是,各种“政策报告”“申报材料”“达标评估”成了企业的核心业务。
养猪企业不是研究怎么提升繁殖效率,而是研究如何拿到更多“规模化养殖补助”;新能源企业不是研究电池寿命,而是研究如何获得“碳积分”;芯片企业不是攻克技术,而是攻克审批流程。
这种“政策导向的效率”会让整个行业陷入一种诡异状态:
钱越来越多,产能越来越大,但产品越来越烂、亏损越来越重。
三、市场被摧毁,竞争力被消解
补贴型产业还有一个常见后果:挤死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小企业无法获得政策贷款,没有资格申报补助,最终被迫退出;
而大企业依靠政府信用可以轻松融资、疯狂扩张,反而形成垄断。
一旦形成垄断,这些企业不再追求效率,只追求关系。
产业链上下游被裹挟,市场价格被扭曲,竞争机制被摧毁。
等补贴撤走,整个行业就像失去支撑的巨兽,轰然倒塌。
这就是为什么,从光伏到风电,从芯片到养猪,几乎每一个被“重点扶持”的产业,最后都走向了同一个结局:价格暴跌、企业爆雷、产能过剩、资金蒸发。
四、补贴不是市场,政策不是产业
政府补贴能救一时,却救不了永远。
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必须来自技术、效率和创新,而不是文件、补贴和关系。
补贴在短期内或许能“启动”一个行业,但如果政策持续干预市场信号,就会让整个体系失去自我调节能力。
当补贴退出时,市场突然发现:企业不会独立生存;行业没有健康竞争;消费者不再买单。于是,所有看似繁荣的补贴产业,最终都变成了财政的黑洞。
五、真正的产业应由市场决定生死
经济的生命力在于竞争,竞争的核心在于自由。
凡是由政府补贴起来的产业,最终都会沦为“泡沫”。因为它们的根不是扎在市场的土壤里,而是插在财政的输血管上。
从养猪业到新能源,从造芯片到造车,中国经济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补贴,而是尊重市场、自由竞争。
作者:吴洪森
写于2025年10月26日上海莘庄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转自新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