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 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助理教授、台湾自由选举观察协会荣誉理事长   镜报 2025-11-05  | 转自新世纪


中国电影《澎湖海战》于10月25日释出预告片,剧情是1683年清将施琅率福建水师攻下澎湖迫降明郑政权,并以「统一台湾,势不可挡」作为宣传主轴。图/网路电影宣传海报

 

从「历史统战」走向「叙事战争」

2025年10月底,中共官媒密集释出署名「钟台文」的系列长文,其中至少包括《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性质》(刊于新华社与人民日报客户端)。多家港澳与台湾媒体报导指出,北京在同一时段以「钟台文」名义连续发表三篇评论,分别为《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性质》、《两岸关系发展与统一利好》与《祖国必然统一势不可挡》。

熟悉两岸政治语境者早已知道,「钟台文」并非个人,而是中共对台宣传系统的笔名化身——象征中央统战口径的最新定锚。这些文章共同构成一条看似简洁、实则政治算计精密的叙事链:历史决定法理,法理构成现实,统一成为命运必然。
在这套叙事中,历史不再是理解过去的途径,而被有目的地裁剪、包装、贩售为政治商品。台湾议题被简化为「民族复兴未完成的拼图」,而中共则以「历史正义」的话术,为其统一论述注入神圣性。

这并非单纯的宣传文案,而是一场结构严密的「记忆治理」工程。中共试图透过垄断历史语言,取代民主讨论与制度对话,把历史变成统战工具,并将集体记忆收编为「官方唯一版本」。历史,不再属于学术与人民,而成为国家叙事的战场。
《澎湖海战》:帝王史观的影像翻版

几乎在钟台文长文发布的同一时间,中国电影《澎湖海战》于10月25日——中共设定的「台湾光复节」——正式释出预告片。影片描写1683年清将施琅率福建水师攻下澎湖、迫降明郑政权的过程,并以「统一台湾,势不可挡」作为宣传主轴。
这样的口号几乎无需解码。它将十七世纪满清对前朝势力的征伐,直接嵌入二十一世纪的政治宣传中。历史被重新武装为现代政治的工具,而电影成了影像战线上的武器。

《澎湖海战》并非中立的历史片,而是一部披着历史外衣的文化战争作品。然而,它的历史基础本身就存在混乱与误读。 1683年的施琅之战,确实以清军胜利、郑克塽降清作结;但这场战争的本质,是满清为消灭前朝政权、巩固帝国统治而发动的军事行动,其性质与今日所谓「民族统一」概念并不相同。

史料显示,清廷早期对台态度犹疑,甚至有官员主张「弃台」;同时,施琅也曾建议清廷「可考虑将台湾归还荷兰以换取和平」,惟此提议最终并未被采纳。

当年的「统一」,实际上是皇权秩序的扩张,而非「祖国认同」的完成。若将此事件包装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便属历史语意的错置与政治移植。

这种历史叙事的拼贴,实际上是一场历史降维打击:将殖民、原住民、迁徙社会的多重层次抹平,浓缩为一场帝王视角的荣耀叙事。历史被重新剪辑成权力的史诗,而人民的苦难则从画面中被删除。

「帝王粉」的幻觉与人民史观的失声

正如刘远举在〈评价《澎湖海战》,关键在于人民史观〉一文中所指出,如今中国网路充斥着「帝王粉」文化:一种对秦皇汉武、康熙雍正的崇拜与对强人统治的迷恋。他们歌颂铁血手腕、开疆拓土,却对历史背后的屠戮与民怨视而不见。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辫子——身体已现代化,思想仍封建化。

《澎湖海战》正是这样的「帝王叙事」的视觉延伸。它将政治操作转化为历史怀旧,让观众在视觉奇观中产生「祖国伟大」的幻觉,忽略真实历史的多义与暴力。这不仅是历史的娱乐化,更是政治情感的植入工程。

与此相对,「人民史观」提醒我们:历史的主角从来不是帝王,而是那些被征服、被流放、被遗忘的普通人。 1683年的澎湖战役,对清廷是政治棋局,对沿海渔民、移民与原住民族而言,却是战火、饥荒与离散的开始。若历史只能讲胜利者的故事,人民便只能永远当背景。

历史错乱的统战逻辑

钟台文的笔杆与《澎湖海战》的摄影机,共同构筑了一种双轨式历史统战:一方面塑造文字上的历史正当性,另一方面制造影像中的情感共鸣。这样的策略,其实是一种叙事上的分进合击——文字建构「历史必然」,影像形塑「情感认同」。
这样的叙事不谈民主、不提民意、不面对制度矛盾,而是诉诸「民族宿命」与「历史命定」。凡与之不符者,便被贴上「历史虚无主义」的标签,以正义之名压制异见、掩盖多元。

中国网路上亦曾出现讽刺声浪:有豆瓣网友留言「既然拍施琅征台,那也可以拍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当作民族英雄啊!」、「这片不是历史再现,而是历史再贩。」知乎上更有评论说:「这片建议一边看一边骂。」但这些批评多已遭删除或降权,留下的仅是单一的「统一正能量」。

在这里,历史不是记忆,而是话术;不是反省,而是工具。当历史被垄断与扭曲,它不再解释过去,而是操控现在、规训未来。

结语:历史不是统一的理由,而是多样性的证明

台湾今日所面对的,不只是军事威慑与经济压力,更是历史叙事的战场。这场战争没有硝烟,却渗入教育、影视、节庆与课纲,无声无息地重塑人们对自身历史的想像与认同。

破解这场「叙事攻势」的关键,不在于反驳特定影片或笔名,而在于重建属于人民的历史记忆。唯有承认多元、面对复杂、包容矛盾的历史观,才能拒绝帝王叙事的霸权幻觉,也拒绝被单一论述绑架我们的未来。

历史从来不该是统一的理由,而是多样性的证明;唯有能说出自己故事的人民,才能真正保卫自己的命运。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