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晓   云上迦南 2025-11-06

 

长期以来,稀土被视为中国的”地缘政治核武”——一种足以让西方屈服的战略资源。尤其在北京推出出口管制之后,”稀土威胁论”更是甚嚣尘上。

然而,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近日发表的评论却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稀土威胁,被严重夸大。

一、”假巨人”的神话

文章以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笔下的角色”图尔图尔先生”为喻——一个远看高大威猛、近看却渺小无力的”假巨人”。作者指出,中国的稀土地位正如这位”虚幻的巨人”:看似统治世界,实则依赖重重。

根据贸易数据,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原料总额仅约750万美元,在欧盟贸易总量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关键的是,在稀土合金这一高附加值领域,欧盟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也就是说,真正拥有利润与技术优势的,其实是欧洲,而非中国。

二、美国更不惧”中国稀土”

在美国,政治口号与经济现实之间的落差更为明显。

的确,美国约九成稀土原料来自中国,但总值不过区区2500万美元;反观美国出口到中国的稀土合金,却高达1.9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反而远超过美国对中国。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每年需要进口约14亿美元的稀土合金,却仅能出口4亿美元。这种”进口大于出口”的结构,揭示了中国制造业在高端稀土材料上的结构性短板。

三、历史经验:武器化失败的前车之鉴

十五年前,中国曾试图通过出口配额制度”武器化”稀土,结果如何?

短期内价格暴涨十倍,但欧美迅速转向替代材料与循环利用。两年后,稀土价格回落到原点,中国不得不解除管制。此举不仅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还让全球技术创新者得以摆脱依赖。

如今情况更加复杂:中国在稀土初级加工阶段仍具优势,但在稀土合金、磁体与高端零部件领域早已落后。在这一”价值链错位”的格局下,稀土已难再成为有效的地缘政治武器。

四、文明竞赛:从资源到制度的转型

《法兰克福汇报》的结论耐人寻味:

“稀土无法成为中国有效的政治武器,因为一旦限制出口,受打击最严重的将是中国自身。”

这句话道出了当下中美欧博弈的文明底层逻辑——现代竞争早已不在于资源,而在于制度与创新。

资源可以枯竭,制度却能生出新资源;矿藏有限,思想却能开采无限的”文明稀土”。

五、赵晓评论

当年石油是武器,如今创新才是力量;当年靠垄断资源,如今靠文明开放生态。

稀土之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掌握多少原料,而在于能否孕育出不断创新、相互信任的包括知识、观念、制度在内的文明环境。

所以,与其说”稀土威胁被夸大”,不如说——文明的重心,正在从矿井转向思想。

“真正的’稀土’,不是埋在地底的矿石,而是埋在人心的信任、制度与创造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