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晓   云上迦南 2025-11-09

 

釜山会晤的画面,似乎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微妙变化。中美关系再度出现”缓和”的信号:美国展现出更加自信的稳态,而中国亦释放出相对柔和的姿态。

这是外交风格的转变,还是大战略的再平衡?我已从美方自信增长的因素作过分析,现再从”中方因素”作些分析。

一、从”高压应对”到”结构性缓冲”

经历了贸易摩擦、科技限制与供应链重组之后,中方各阶层对中美实力对比的认知已经更为冷静。

经济与产业数据表明,中美差距并未缩小,反而出现再度拉开的趋势。中国要挑战美国有难度,更不要说取其领导权而代之,为世界指明道路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对美策略开始从”高压应对”转向”结构性缓冲”——既不冒进,也不退缩,而是在有限空间内争取战略时间与政策窗口。这种转变不应视为外表与姿态的退让,而是心态与节奏的调整。

我赞赏理性的进步。在全球格局动荡中,稳态本身就是力量的一种体现。

二、从”意识冲突”到”利益考量”

如果说前些年的对外政策带有更多政治性与象征性,那么2024年以来的外交取向则明显更加务实。

第一,地区角色更趋柔性。

在泰柬边境冲突问题上,中方选择了”调而不主”,主动为多方斡旋留出空间,并对美方促成停火的努力表示肯定。这是一种”以稳为主”、不争强好胜的区域姿态。

第二,外交礼仪更趋灵活。

釜山会晤选在美方基地举行,中方没有斤斤计较,表面看似低调,实则体现务实:重沟通而轻形式,重结果而轻排场。

第三,对周边关系更重管控。

无论是对日韩互动还是区域安全议题,中方的主基调现在都是”保持沟通、避免误判”。

这些迹象共同说明:对于中美关系,中方外交主旋律正在从立场对抗转向利益管理。

三、从”立场外交”到”节奏外交”

新一轮的对美政策呈现出”节奏外交”的特征:

不争口号高低,而求过程稳定;

不讲姿态强硬,而重实际算计;

不陷入零和思维,而追求动态平衡。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降低外部风险、稳住发展底盘。

面对复杂环境,主动调整节奏,既是理性的选择,也是成熟大国的表现。

四、从”冷战缓和”到”合作管控”

历史上,苏美在七十年代的”缓和期”是通过军备控制换取喘息空间。如今的中美缓和,更像是一种”竞争下的合作管理”。

双方都明白,结构性矛盾短期难解,但失控对双方都不利。这种”管控型缓和”,不是回到蜜月,而是在竞争中维持秩序。双方的目标不是改变对方,更非消灭对方,而是防止误判与冲突升级。

五、理性缓和:外柔与内稳

可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中美关系将呈现出这样的格局:

竞争常态化、冲突可控化、合作阶段化。

美国的”信心回归”带来节奏放缓,中国的”现实判断”促成姿态转柔。

这并非和解,而是一种新的平衡:

外柔,是姿态;内稳,才是目的。在文明竞争的长跑中,真正的强者,永远不是看谁喊得更响,而是谁能在风暴中稳住节奏、守住方向。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