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耀南 Newtalk 新闻2025-11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针对「台湾有事」的相关言论,引发中国政府激烈反应,多个政府部门也先后发表批评或应对措施,中日两国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在不断升温。 图:翻摄自高市早苗的X
2025年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众议院备询时,首次明确表态:若中国以军舰封锁台海并伴随武力行动,可能构成《安全保障法制》下的「存亡危机事态」。她表示,「具体判断将视当时情势而定,但若出现武力攻击,构成的可能性极高。」11月10日,她于国会再度重申这是政府既定立场,仅承认「具体举例值得反省」。
《共同社》与《朝日新闻》皆指出,这番言论意在为自卫队未来的区域安全角色预做铺陈。而北京的反应毫不迟疑:外交部召见日本使节,发布赴日旅游与留学风险警示,并暗示将启动经济报复。
更具象征性的,11月16日,中国海警船驶入钓鱼岛(尖阁诸岛)海域,宣称进行「权益执法巡航」,在日本实际管辖区域直接展示中方存在。
这组对日动作,不论政策密度、动员速度或语言强度,都已超越常规外交摩擦,呈现高度制度化、程式化的民族主义动员。而关键问题是:这真是主权本能反应?还是用来转移国内焦虑的政治戏法?北京此举一石二鸟不仅对日本民意发动认知攻势,也借民族主义把内部矛盾重新包装。
从外交反制到舆论动员:民族主义的标准剧本
中国利用民族主义作为政治杠杆已非首次。在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争议中,中国各地爆发反日示威。街头焚毁日系车、砸毁日企、抵制日货与旅游团取消的场景,情绪一度失控。
而2025年的版本更为冷静却更算计。这不再是群众自发的情感,而是政权主导的协同动员:外交召见、海警巡航、航班退票、留学警示,再由《环球时报》、央视、《学习强国》接力铺陈叙事。
短短数日内,官方就完成「日本挑衅 → 中国反制 → 全民支持」的情绪链。民族主义在此不再是群众心声,而是一套可反覆使用的政治技术。
民族主义:北京治理焦虑的止痛剂
若仅从外交层面理解这场对日强硬,很容易忽略其背后更深层的政治逻辑——那就是中国难以掩盖的内部压力。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25年第三季数据,城市青年失业率高达18.4%(优化后);房地产投资年减11.2%;地方预算赤字全面攀升;出口连三季下滑,外资加速撤离。
《IMF亚洲区域展望》指出,中国同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与「治理信任危机」。而习近平体制下的政策高度集中,让错误难以调整,矛盾只能堆叠。
在这个背景下,反日民族主义成为一种最方便、最低成本的情绪止痛剂:
制造外部危机 → 触发民族愤怒 → 模糊经济焦点 → 巩固政权正当性。
与其修补真正的结构性问题,不如发动一场外交对抗来转移注意力。
低成本、高报酬:民族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这次对日反制采用的是「准制裁+舆论动员+行政限制」的三重组合拳:军事面:仅以海警船施压,维持「灰区」紧张,而非军事升级;经济面:未正式制裁,但对旅游、留学、文化交流全面降温;舆论面:官媒与社交平台高度同步,塑造「中国不再容忍」的强硬姿态。
此举在国内能提升「捍卫主权」的象征效果,在国际则保留「可控升级」的回旋空间。
国际关系学者 T.V. Paul 曾指出,中国在面对区域摩擦时,擅长使用非军事手段进行「低强度危机管理」,如外交动员、经济杠杆与有限冲突威胁。而 Alastair Johnston 亦指出,中国经常透过民族主义与话语控制来操控外交政策议题与内部动员。此次对日行动,正体现出这种「经济民族主义+话语策略+地缘压力」的混合模式。
民族主义的双刃剑:最终会反咬操控者
问题在于:民族主义不是安全的武器。它能被点燃,却不一定能被熄灭。
2012年的反日抗议最终演变为暴力骚乱,中国政府不得不出动武警镇压「过度爱国者」。中共高层对此深感不安,认为民族激情若不受控,可能反噬政权本身。
如今民族主义的动员更为集中、更为造作,对其风险更应警惕。社会压力越大,群众对政府的期待越高;若政府任何让步,都可能被解读为「软弱」,反遭情绪倒逼。
政治心理学早有警告:「民族主义是一条火龙——你若不能持续喂养,它终将反咬你。」
舆论场的驯化:从公共讨论到情绪制造
2025年的中国舆论环境,已从「言论场域」变成「情绪工厂」:
1. 官媒定调:央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统一叙事;
2. 演算法放大:微博、抖音、小红书推送强化敌我框架;
3. 群体复诵:小粉红形成封闭回音室,情绪相互强化。
中国已形成国家主导的「心理操控架构」,透过舆情工程操纵民族情绪。但当社会长期在敌意与激情中运转,理性将被侵蚀,公共讨论被削弱,政策制定也可能被「虚构的民意」绑架。
结语:民族主义掩盖不了国家的不安
反日民族主义,早已不是历史创伤的延伸,而是北京治理逻辑中的标准工具。它的本质不是自信,而是不安;不是战略,而是治术的短视;不是力量,而是焦虑的伪装。
当一个政权需要靠制造敌意来维系稳定,真正的危机不在钓鱼岛,也不在台海,而在北京自身。
民族主义固然能被动员,但绝非无限资源。当它成为治理的替代品,最终将反噬操弄它的人。输的从来不是日本,而是中国自身的未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 和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