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 / 流亡海外中国民运人士、〈对话中国〉智库所长  镜报 2025-11-21 | 转自 新世纪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后,外界普遍预期中日关系会紧张,但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冲突来得这么快。其实高市早苗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只不过是对于安倍政策的重申而已,并不是什么新的刺激性言论,然而,中方反应相当强烈,有点恼羞成怒的感觉。大概是因为前不久习近平还和高市早苗握手对话,自以为多少稳住了对方,没有想到高市早苗转头就发表挺台言论,对习近平来说,这有点丢面子。了解共产党的人都知道, 该党最怕自己的党魁丢面子。

但是中共如果针对的是高市早苗这位强硬派首相的话,恐怕就误判形势了。事实上,日本社会对中国的整体观感已经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向,高市早苗的当选, 以及其82%的惊人的高支持度,与高市早苗本人的个人魅力和政策执行力关系不大, 它应当被看作是日本民意转向的直接结果。过去十年,中国在香港,新疆,南海,台海的一系列强硬动作,让日本社会逐渐形成共识:中国已经成为日本国家爱安全的最大威胁。

与此同时,岁月正在逐渐淘汰早在毛泽东,周恩来时代中国培养出来的一批日本亲华政客,使得日本政坛中对中友好的声音正在逐渐降低,随着年轻世代的崛起, 主持台湾,主张正视中国威胁的路线正在成为主流,「安全焦虑」和「价值认知」取代了历史情结,正在塑造日本的对华决策圈。这种变化是结构性的,不是中方施压能够解决的。看不到这点,就是中方最大的误判。

另一个误判就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那个经济增长抢进,财力雄厚,产业链在手的国家了,它的经济下滑, 自身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的经济手段早已失去昔日的威胁力。而北京似乎仍旧困在「东升西降」,「大国崛起」的自我陶醉中,不愿承认自身实力的下降,仍然坚持高姿态施压。这种行为看上去强大,其实不过是自我麻醉而已。

举例而言,现在中国还在使用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的老一套制裁手法。殊不知,日本水产业主要依赖国内消费,出口中国的比例很低。以扇贝加工业为例,日本早已经将出口市场转向美国,东南亚和欧洲。几年前中国全面禁止福岛水产品的时候,日本渔业都没有出现中方期待中的崩溃,更不用说现在。至于说限制中国游客访日,就更是笑话。日本是一个旅游大国,全世界的人都来日本玩,少了一些中国游客,对日本经济来说根本就是不痛不痒。这类做法若被看作是「强有力反击」, 只能说明中国对现实的认知已经严重扭曲。

这正是今天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它仍用着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思维方式,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基础已经发生变化。当自身实力下降,却仍坚持高姿态施压时,不仅不能改变日本安全战略的方向,相反,每一次强硬都只能让日本民意更加凝聚在强硬路线上。 最终,这种施压将会让日本更佳坚定地站在美国和西方一边,形成新的战略对抗联盟。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在恶化之前几乎不可能改善。高市和习近平都代表强硬民族主义,两国国内政治都促使他们不可能向对方示弱;中国因自身经济下滑而急需外部冲突来巩固内部叙事,日本则因安全威胁上升而不得不强硬回应。但中国越想表现出它能「压住日本」,就越显得不自知,也越让外界看出它真正的困境。日本早已不是过去那个会被中国吓到的日本,而中国也不再拥有过去那个能让别人害怕它的实力。中国若继续沉迷于虚张声势的外交行为,只会让东亚局势更加紧绷,也让自己在国际舞台上陷入更深的孤立。而中国曾经引以为傲的经济影响力,正随着自身实力的下降而快速失效,这才是这场冲突背后最深层、也是中国最不愿承认的现实。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