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三界 2025-11-20
罗点点(1951年~2025年11月18日),大名罗峪平,生于北京,祖籍四川,罗瑞卿大将之女。1969年到陕北农村插队落户,后就读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在总参管理局卫生处门诊部工作,转业后曾在投资管理公司和媒体公司工作。著有《红色家族档案》《我的死亡谁做主》等专著。
点点滴滴
(外一篇)
作者:胡舒立
清晨醒来,看手机,工作群里说,罗点点去世了。我心里一惊。稿件安排了,但很久都觉得这噩耗在心中是挥之不去的,很沉。
前几天和友人聚餐,我还想到了点点。不知近来怎么样了,绝没有想到她会这么早走,她才74岁。
罗点点很有名,罗瑞卿大将之女,具有叛逆精神的作家,交游甚广,名气不小。不过,我认识她是很晚近的事,在十年前。我为视频节目“舒立时间”(后更名“财新时间”)做采访,与她和陈小鲁谈“缓和医疗在中国”,几个小时下来,就成了可以深谈的朋友。有几次在友人聚会中再见面,越过桌子寥寥几句,便就意会了。
先是我邀点点为财新写文章,请她接受记者采访。因为她倾心建立的“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推动缓和医疗,力图阐释一种新的“生死观”,我觉得很有意义,也需要更多介绍阐释。她也几次邀我,去参加她组织的活动,或是去她家新年扒,我恰都不在国内,没有去成,微信却一直紧密联系着。
大约2017年秋天,我听说点点得了肺癌,很觉震动。以我当时的认知,这是绝症,而且生存期非常短。她手术后,在次年5月,朋友约了吃饭,客人中有她。我激动地早早去了,见了点点便紧紧拥抱。她则镇定,健康如常。我们聊到很晚,谈天说地,很欢乐。事后才听朋友转述,说“舒立用枯瘦的小手紧紧抱着我,觉得我……”,她高大而我瘦小,那感受由她很幽默地说出来,我便也笑了,觉得她真是恢复了,而且这病是可以战胜的。
此后,我们的联系很多,一般是她推荐一些医疗养老的社会话题,我们讨论,或是组织采访。再就是她的协会的活动,有声有色,邀我们参加。就财新报道的交流也不少。
2020年新冠袭来,每个人生活在封闭的空间,线上的话则更多了。那年8月,她发我一微信,说:“舒立好。今年我满七十岁,辞去协会一切职务。惟独还手痒想闲时写点小闲文谈谈生死。”
当然好。从此,她每周二一文,成了财新专稿作家。此后与她的日常联系,就交给了编辑张帆。
不过,我有了困难还是找她。一段时间出现偏头疼,朋友说点点认识神经内科医生,可以先线上问问。点点毕竟第二军医大毕业,虽早已离开本行但多少懂一点医道。她爽快地拉了群,我几分钟便得到“心理治疗”。
去年1月,点点的妈妈郝治平去世,我把财新的讣闻发给点点,约她有空写些什么。至去年11月财新15周年音乐会,我约她参加,顺致问候,她回复:
“舒立好。欣闻财新十五周年华诞,喜不自胜。
但音乐会允我告假。出回门于我是件太大事。”
她还说,“我还行,不需担心。祝你好噢。”——这是点点一如既往的敏感,她知道我挂心又不便直说。我则实实接住了这个“还好”,觉得她一切如常了。这两年文章变少了,联系稀疏了,也没有察觉出异常。
不想,她就这样去了!让人悲痛怀念不已。
点点留下了著述。我以前翻过几次,去年又买了她的《红色家族档案》来细读,颇受启发。她的中晚年主要致力于“生前预嘱推广”,留下了《我的死亡谁做主》。读此书,再重读财新署名作者罗点点的系列文章,最感触是她多次说到“有尊严地死”。
这一回,让自己死得有尊严,一定是点点的选择了。点点安息。
原载财新网
外一篇
我们的点点
作者:刘 靖
2025年11月18日,罗点点骤然离世。
我们正走在人生的下坡路,走着走着,亲人们朋友们就走丢了。众里寻他千百度,千呼万唤不出来。
当我们回望点点“半生风雨半生安”的时候,过滤掉的是霜华和流年,留下的是伤感与怀念,是对归来的绝代风华的珍惜。“我有一瓢饮,足以慰风尘”。
我在以色列,小沁跟我说这个选择与尊严网站,让我进去写文章。我一下就觉得这个题目特别好,就是那种心有灵犀的那种感觉。我从来没想到过这个题目,选择与尊严来面对死亡,面对人生的最后结局。所以我特接受小沁和点点他们这个理念,好像是让生命有了抓手。
2006年9月的一天,我从以色列回国休假,小沁拉我参加了“选择与尊严”网站的聚会。


点点问我:以色列人见面是怎样的礼节?
我说,他们贴脸。
她说,好,我们以后见面就贴脸。
开会和聚会,我早早到场,好像有意避免贴脸的意思。终于有一次,我比她晚到,看见她忙忙碌碌与人们各种的打招呼、握手,我“黄花鱼,溜边儿”,刚走过她,她喊住我,一把将我抱住。好吧,我顺势贴了她的右脸颊,然后小声说,还有这边,去贴她左脸。
点点高兴得笑出了声,我们终于有了“贴面礼”,时尚大方的点点!
大约在2007年,央视的崔永元和王雪纯请点点做一期“实话实说”(?)节目,题目就是围绕着“选择与尊严”。有尊严地离世在当时,是爆了冷门。网站聚会时谈到去央视,点点直接说“刘靖跟我去”。我这“黄花鱼”心态,不喜欢在公共场所抛头露面,可是也挡不住点点的斩钉截铁。没商量,承蒙抬爱吧。
那天去了央视录节目的嘉宾还有神外专家凌锋和一个律师。还好,节目做的还算成功,电视台转播了。之后,杨澜、吴小莉等著名主播轮番上阵,请点点参加访谈,一时,点点风光无两。对“生前预嘱”“尊严死”“缓和治疗”话题,成了高关注度的热议。
我与点点接触不多,时间不长,但是她留给我的是欢颜,是勃勃朝气,是布置我们工作末了说的“点点磕头如捣蒜”。
她性急起来,一副秉烛待旦的样子,我们需厉兵秣马蓄势待发。与有个性的人交往,好过“温吞水”,我是这么想。
别说,我可看见过点点光火。一次我们聚会,点点让大家汇报各自任务完成情况,轮到画界“无冕之王”老X了,老X说还没弄完。点点暴风雨般的发火了,嫌老X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举座皆惊。我偷偷观察老X,她镇静自若地听着,不解释、不反驳,一脸自信和从容。
等点点“发作”完了,我们适时转移话题,“化干戈为玉帛”。
这时老X开腔了,不疾不徐轻声慢语,她说她小时一到寒暑假,就把作业扔在一旁,痛快淋漓地玩,直到快开学了,才赶紧做作业,既复习了上学期的功课,也能及时交上作业。“这不是离期限还差两天吗?”老X智慧、无懈可击的辩白,让点点“雨过天晴”。大概为自己的无妄之责,点点大笑,笑出了眼泪,我们也欣慰地笑了。
点点热情洋溢,隔三差五请我们“选择与尊严”网站的朋友们吃饭,直到我们都不好意思了,提出AA制。她广纳良友、结交善缘,我在“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大聚会里,看到过王朔、苏小明、洪晃等人,我想点点的意思是,借由各路豪杰,把我们的理念推广开去,使之凝聚共识,深入人心。
提起生命末期的预备,我们想到的是点点。她逐光而行,是鲜活、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的,她的灵魂可以说是活色生香。点点是我们“选择与尊严”网站的,是“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
2006年我休假结束回到以色列,我带了填写“生前预嘱”的调查问卷。我请使馆的工作人员,新华社、国际台的外派记者填写。陈小鲁夫妇和他们的嫂嫂旅游住在我们代表处,陈小鲁好说话,我请他填表,他说点点请他做网站领导,点点把工作做到境外了。
我们很多中国人对“死”讳莫如深,遑论“尊严死”,提到“死”还要驱邪似的“呸呸呸”连吐三口,谈死色变,殊不知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啊。“选择与尊严”网站,除了我,都是饱学之士,也就是都在“同温层”。
点点为我们解释“向死而生”, “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讲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治愈,经常帮助,总是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代入她的激情,让我长了知识并增加了情绪价值。这不是宿命对人生终点的惶惑仍义无反顾地奔赴,而是活出生命的高度和厚度,是“面对死亡,对如何活的终极回应。”点点和我们希望每个来过人世间的人,满心热爱与光亮。
马修·理查德说:“生命是一场意外之旅。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一场医疗意外带走了点点,留下了人们的震惊和骇然。生命脆弱而偶然,波诡云谲。我们都有可能随时跌倒不起,跌倒在事故中,跌倒在医治里,甚至跌倒在一次心不在焉的吞咽。
点点是个周到人,她妈妈、姐姐、哥哥去世,我发微信哀悼,她都回复我“收到,谢谢!”我们不见面,见字如晤。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写一段文字送送点点,不想悲悲切切,因为她是逐光而行的乐天派,她大概不愿意看着她的亲朋好友哭哭啼啼,她大概会赞许我用微笑与她挥别。让我送她一程,伴以优美的乐曲,用芬芳的鲜花和笑颜,希望她在天堂依然欢愉、生动。
点点你可知道:“生前预嘱推广”工作后继有人,在生命末期,更多的人放弃创伤抢救,选择尊严死。你未竟的事业,已经化羽成仙!你来过,留下的是爱、是美、是光、是热…
在我通往天堂的大门口,那里站着我们的点点,向我伸开了双臂……
2025年11月20日
胡舒立,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94年获得斯坦福大学新闻学院奈特奖学金,攻读发展经济学。曾任《工人日报》国际部副主任、《中华工商时报》海外部主任、《财经》杂志主编、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及教授等。
刘靖 ,曾用名刘五一,1969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调入燃化部石油公司工作,曾在中国社科出版社和外贸进出口等公司部门供职,其间在以色列工作生活多年,退休后定居北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