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 2025年11月24日来源:上报
美国总统川普抛出结束俄乌战争的「28点和平方案」后,全球政治立刻出现奇异错位:俄罗斯马上表态可以接受、乌克兰陷入战略两难、欧洲完全被排除在外,而美国则向世界展示自己是「能结束战争的力量」。同时,台湾社会也立即出现「疑美、疑川」的舆论涟漪。然而,最陷入复杂焦虑的却是北京。
这份「28点」并非中立调停,而是一份结果上最有利于俄罗斯的和平草案。根据 Axios、AP、Reuters 等媒体揭露,草案主张包括:
要求乌克兰承认俄方控制克里米亚与顿巴斯部分地区;
以现有战线为基础冻结前线;
乌克兰宪法永久写入「不加入北约」;
限制乌军兵力与武器;
使乌克兰走向某种中立国地位。
普丁第一时间表示「可作为和平基础」。泽伦斯基则警告:此方案迫使乌克兰在「尊严」与「美国支持」之间做出残酷抉择,多项条款已「跨过乌克兰红线」。但真正最陷入尴尬、甚至进退失据的,是北京。
内容对俄罗斯有利——但北京不能公开鼓掌
北京与莫斯科虽高喊「上不封顶的战略协作」,却从未承认俄罗斯的占领行为。原因非常清楚:
一旦承认以武力改变边界,台海议题就不再能被包装成「中国内政」,反而会被国际直接视为「另一个乌克兰」。
因此,北京陷入两难:
若公开支持「28点」,就等于承认「武力夺地」可以合法化。这会立即使美、日介入台海更名正言顺,完全违反北京的叙事需求。
若反对「28点」,又等于打脸莫斯科,破坏中俄战略绑定。
最终,北京选择最模糊也最安全的外交语法:「中方支持一切有助和平的努力。」看似中立,实则是:既想让俄罗斯得利,又不敢承认俄罗斯的手段;既想反美,又不能反对美国端出的成果。
第一层尴尬,就此形成。
这是美国主导的和平叙事——北京想反美,却无法反对结果
川普以现任总统之姿提出「28 点」,背后象征十分明确:美国重新夺回欧洲安全与全球和平叙事的主导权。
过去三年,北京重金经营自身形象——打造「和平倡议者」、「全球南方领导者」与「新国际秩序推动者」。
然而,这份美国方案残酷揭露:
和平不是中国提出的;
谈判不是中国主持的;
结果不是中国能左右的;
中国《立场文件》沦为政治边角料。
更讽刺的是:美国提出的和平方案,竟然最有利俄罗斯——这正踩中北京最难处理的界线:反美与挺俄之间的矛盾。
第二层尴尬成立。
方案若成功——中国将沦为战后秩序的旁观者
这份方案一旦成功,未来叙事将可能变成:
美国是「结束战争的大国」;
俄罗斯脱困并固化既得领土;
欧洲重新依赖美国安全;
而中国完全不在谈判桌上,也不被需要。
北京面临三项重大战略损失:
和平叙事被美国夺走,中国方案沦为装饰品;
俄罗斯得利但不须中国,中俄杠杆削弱;
全球南方将重新判断:真正主宰战与和的是华盛顿,而非北京。
然而,北京心底最深的恐惧还不只如此。
北京最担心的:
一旦乌俄战争结束,美国就会腾出手来全面对付中国,这是在中国外交与军事圈都心知肚明的底层焦虑。
因为:
乌俄战争暂时消耗大量美国的军事与外交能量;
北京因此在印太享有短暂的战略缓冲期;
美国盟友因分心而无法形成最紧密的反中阵线;
俄罗斯遭制裁后对中国依赖更深,中国因此在全球南方获得额外影响力。
但如果美国突然让战争落幕?美国会立刻把战略重心从欧洲抽回印太——而「首要对象」毫无意外就是中国。
这比失去叙事权更具威胁:
美国将重新聚焦台海;
美、日、澳的印太链将更紧密;
中美竞争主战场将完全回到亚洲;
中国失去的不是话语,是时间。
第三层尴尬,才是真正的恐惧。
北京的策略:不反、不挺、暗拖、抢叙事
基于上述,北京极可能采取:
不公开反对——维持中俄关系;
不公开支持——避免川普成为和平缔造者;
暗中拖延——削弱方案正当性;
抢回叙事——批评美国「强迫和平」,推销「中国方案」。
一句话总结:不让俄罗斯输,不让美国赢,更不让美国腾出手来对付中国。
结论:北京最痛的不是「28 点」,而是——战后世界可能再度由美国塑造
北京真正失去的不是外交主导权,而是:
战后秩序的叙事权;
俄罗斯的依赖;
全球南方的信任;
多年「和平倡议」工程的正当性;
以及最关键的——美国在欧洲解套后,将以更完整的力量压回印太、压回中国身上。
因此,北京的困境是:这是一份不能支持、不能反对,也不能太快成功的和平方案;更是一场中国无法掌控、却必须吞下的战略与叙事双重败局。
在俄乌战争的现实与语言之间,北京失去的不是座位,而是:世界重心重新转向中国的那一刻。
※作者为淡江大学外交系中国大陆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台湾自由选举观察协会荣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