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耀南   镜报 2025-11-27 |

洪耀南專欄:中國外交的制度化邏輯 最終制約習近平自己

中国将「一个中国原则」与「不得外部干预台海」视为核心政治红线,内建于舆论回应体系之中,图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图/翻摄中国央视新闻、脸书

当我们还在用「玻璃心」来形容中国的对外抗议,中国其实早已部署好一套预设剧本。在台海议题上,它从来不是即兴反应,而是机制驱动的「制度化逻辑」正悄然上演。

当一国把自身政策底线建构为一整套回应机制——而非一时情绪爆发——它的外交行为便进入一种准自动化状态。中国面对台湾议题的强烈反应,正是这样的例证。

「制度化逻辑」是什么?从情绪反应到机构性预设

「制度化逻辑」意指国家面对特定类型挑战时,所展现出具预测性、重复性、跨部门、具示范效应的反应机制。在中国的对台政策中,这种逻辑反映为:

行为具有高度可预测性;

涉及多部门协同(外交、经济、军事、文化)国家安全委员会;

回应模式可复制、可升级;

同时发挥对外威慑与对内宣示双重功能。

当「红线」被认定为遭触及,这一连串反应便会机械式启动。这不是政策灵活调整,而是一套政治制度下的「外交演算法」。

制度化逻辑的五大核心结构

1. 红线内嵌于制度框架

中国将「一个中国原则」与「不得外部干预台海」视为核心政治红线,并内建于其外交、军事与舆论回应体系之中。这些红线不仅是原则,也是行动触发器。

2. 避免先例扩散的战略焦虑

中方高度警觉「示范效应」:他国若因无后果而仿效先例,将对中国的战略主导权构成结构性侵蚀。因而反应不只是「回应」,而是「阻断」。

3. 对内政治动员与合法性维稳

每次涉台红线反应,也服务于中国国内政治目标:强化「不退让、敢斗争」的领导形象,统合党内与民间认知。

4. 多工具、多部门联动的常规操作

外交召见、进出口管制、军事演习、舆论批判、观光客文化活动暂停等手段早已程式化。这些回应方式非即兴而为,而是累积制度记忆的结果。

5. 可预测的「如果–那么」反应格式

中方政策的稳定模式为:「如果」他国领导人访台/发表涉台言论,「那么」中方即启动一系列具体反制。这种规律本身即具威慑功能。

 

高市早苗圖片翻攝X_2025-11-25.jpg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的发言触及中国红线,引发对外系统的制度化反应。图/翻摄高市早苗X

高市早苗发言——最新制度化演练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于国会直言:「若中国对台动武,日本将视为存亡危机并可采取军事行动」。这段发言明确触及中方对外「不得干预台海」与对内「台湾属于中国」的双重红线。

中方反应迅速且结构化:

外交部召见日本驻华大使;

向联合国递交正式声明文件;

商务部宣布暂停部分日本水产品进口;

文旅部发出赴日旅游警示;

媒体系统同步批判,操作民族情绪。

这不只是外交事件,而是完整制度操作机制的一次演练与示范。

不是偶然,是策略叠代

中国的制度化外交逻辑,并非始于2025年,而是由多起事件积累与演化而来。以下三个具代表性的案例展现了这一套回应模式的逐步定型:

1. 2025年高市早苗发言,明确主张若台海爆发战事,日本可能出兵,直接挑战中方制度红线。中方反应呈现出高度整合的「跨部门、多工具回应流程」。

2. 2022年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访台,中方不只口头谴责,更首度进行大规模围台军演、外交抗议并限制进出口贸易,标志「演习→威慑→制裁」反应链初步成形。

3. 2021至2023年间,日本防卫白皮书持续涉台,即使未有单一高调事件,中方也透过外交声明、军事活动与历史叙事不断施压,反映即使是「政策倾向」也将触发制度反应。

这三起事件勾勒出中国针对「涉台挑战」所形成的制度回应结构图——不论挑战来自个别政要、政策文件还是实际行动,只要被界定为红线之内,回应便「自动生成」。

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取自臉書_2025-11-25.jpg

中国的对外反应是一种制度化的反应逻辑,图为中国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图/翻摄中国国台办脸书

为何这样的反应逻辑比「情绪外交」更具风险?

中国制度化反应逻辑的可预测性与一致性,固然展现其决策系统效率,但也可能造成以下三种风险:

1. 反应过度与误判累积:过度机械化将使得每个涉台言行都遭放大处理,可能将技术性议题变为政治对撞场。

2. 外交弹性流失:制度僵化意味着缺乏「阶段调节」能力,削弱中方于国际舞台上的沟通与妥协空间。

3. 自身锁入回路:制度化过程使中国政府自身亦难以脱离所设的反应模板,日后即便希望降温,也恐被内部政治制约。

台湾与国际的对应策略:跳脱制度化框架

1. 避免进入预设剧本:台湾与盟友需理解中方红线逻辑,避免在外交设计上不自觉配合其制度化节奏。

2. 建立叙事主导力:透过国际连结与议题设计,转化中方「制度反应」的被动性,使其反而曝露其政策僵化与不合时宜。

3. 强化战略韧性:建立可承受外交压力的制度机制与社会心理预备,避免每一次中国反应都成为内部政治震荡。

结语:当外交变成制度剧场,谁才是观众、谁是演员?

中国外交的制度化逻辑,短期内或许能展现「不容挑战」的强势姿态,却也将自身框入高度一致的演出结构中。每一次的红线反应,不再是因应,而是演出;不再是政治选择,而是制度要求。

问题是:当演出不能停止、红线无限扩张,真正受限的,不只是挑战者,而是那个坐在舞台中央的主角本身习近平,最后只能透过川习通话来降温。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