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来源: 智识漂流 北京 网易 | 转自 新世纪
竹脚手架成本比钢架贵三倍,为什么还能在香港大行其道?因为从竹材供应、资质审核到工人培训,全是这个圈子自己人说了算。
前文回顾:
宏福苑的烟散了,44条人命没了。
香港大埔宏福苑一场五级大火,烧了15个小时。废墟上的白烟还没散尽,遇难者家属在临时安置点抹着眼泪。至本文截稿时,44人死亡,45人受伤,279人一度失联。遇难者中,有37岁的消防员,也有行动不便的长者。
香港保安局局长邓炳强说了两个”不寻常”:外墙物料燃烧速度远超合规标准;未受火势波及的大厦电梯间,也发现了高度易燃的发泡胶板。
警方以涉嫌误杀罪拘捕了”宏业建设”两名董事和一名工程顾问。误杀罪若成立,最高可判终身监禁。香港消防处和警方专案组正在彻查工程招标、材料采购全链条。
这不是意外,这是一场人祸。
1
44条人命的代价,撕开了两个最肮脏的真相:行业协会把持的“传统”生意经,和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甩锅学”。
先说协会的“恶臭”,他们是在用祖宗规矩,绑死了活人手脚。
香港棚业商会这样的行业协会,成了旧工艺的”守护神”。他们强调传统工艺的价值,却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它于1941年成立,号称“维护行业标准”,但干的全是垄断的买卖。
竹脚手架成本比钢架贵三倍,为什么还能在香港大行其道?因为从竹材供应、资质审核到工人培训,全是这个圈子自己人说了算。
他们嘴上喊着“保护非遗”“传承工艺”,实际是怕动了奶酪。有工程师曾提议用阻燃布替代传统棚网,直接被行业“老行尊”骂作“破坏祖宗规矩”。2024年宏福苑居民投诉棚网不阻燃,商会回应轻飘飘:“符合行业惯例”。
什么是行业惯例?就是竹架扎得密不透风,再裹上易燃的尼龙网和发泡胶,把一整栋楼包成火药桶。这场大火将整个行业把“人命”当“行规”抵押品的吃相,算是暴露得淋漓尽致。
香港很多建筑条例、行业规范,还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行业惯性太大,改不动。
监管也掉链子。
居民投诉工人在竹棚抽烟,劳工处回复:“现行条例未涵盖棚网防火标准”。屋宇署10月新规禁止发泡胶包窗,但宏福苑的工程照样过关。等到火烧起来,各部门突然开始“高度重视”“联合调查”。
规定是规定,执行是执行。
监管的套路永远是三步走:事前“条例空白”,事中“尊重程序”,事后“严肃追责”。
官僚系统和行业协会捆得太紧。一动旧标准,就触动一堆人的饭碗。改革的声音喊了十几年,但既得利益者用”拖字诀”,拖到悲剧发生。
香港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标准被利益捆住了手脚。全港2.7万栋30年以上旧楼,仅20%完成消防升级。为什么改不动?因为维修基金拨给谁、用什么材料,全是行业协会和开发商在饭桌上谈好的生意。监管部門坐在办公室里,等着盖章收报告。
当行业协会用“传统”绑架安全,监管用“程序”推卸责任,城市的安全防线就成了纸糊的城墙。这是能力问题,也是良心问题。
2
高楼老化、基础设施陈旧,是纽约、伦敦这些国际大都市共同的难题。
2017年,伦敦格兰菲尔塔火灾,79人死亡。大火因冰箱故障引起,但外墙包覆的易燃板材让火势迅速蔓延。事后英国政府被骂惨了,承诺斥资10亿英镑为所有高风险楼宇更换外墙板材。但直到今天,还有不少楼没改完。改革推进慢,因为涉及巨额资金、业主协调和法律纠纷。
纽约更直接。1970年代就立法要求老旧高楼安装自动喷淋系统和消防警报系统。不装?重罚,甚至禁止出租。纽约消防局每年对高层住宅进行强制检查,不合格就勒令整改。
但在香港,改革总卡在“行业协商”环节。
香港的问题不是没标准,是标准落不了地。宏福苑的维修工程本来包括消防设施升级,但消防水缸闸阀渗漏、喉管锈蚀,问题记录在案,却迟迟没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伦敦格兰菲尔塔火灾后,英国启动了建筑安全法,要求高层建筑申报外墙材料,并成立新的监管机构。虽然改革缓慢,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纽约靠的是强制+重罚。法律明确,执行坚决,业主不敢糊弄。
香港需要的是刮骨疗毒。刑事追责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打破行业垄断,修订过时的建筑条例,让监管硬起来。
老旧楼宇的维修不能等。宏福苑4643名居民中,36.6%是65岁以上老人。这次很多遇难者是行动不便的长者,躲洗手间里被浓烟窒息。
安全不能总用生命来换。
夜幕降临,大埔区的临时安置点里,志愿者还在发放毛毯和食物。但我们更关心的是:下次要烧死多少人,才会真的改变?”
几十甚至上百条人命,是代价,也是耳光。但这一巴掌,到底能不能打醒装睡的人?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