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 2025-11-25| 转自 新世纪
继审讯照片上星期首度曝光后,一段长达6小时、被列为「国家机密」的六四军事法庭录影,近日再次揭开北京最敏感的政治禁区。画面显示,六四事件前夕拒绝率兵入城执行戒严的第38集团军军长徐勤先,得悉中央军委下令出动大量武器、坦克和装甲车进京后,当场表明「有不同意见」,最终拒绝执行调兵令。这段罕见录影,不仅揭示解放军六四事件的行动细节,也全面呈现徐勤先当年的道德抵抗与良知抉择。
六四事件见证者与研究者吴仁华昨(25日)在社交平台公开的片段,片头蓝底白字显示:「开庭审判徐勤先案件 1990年3月17日」,地点是解放军北京军区军事法院。
审讯在肃穆的气氛中开始,合议庭由1名审判长、3名公诉人、两名审判员组成,徐勤先则有两名辩护人。徐勤先被押至被告席就座,态度不卑不亢,审判长则在开庭时宣布,由于徐勤先违抗戒严命令案件涉及「国家机密」,故进行不公开审理。
起诉书由公诉人宣读,指1989年5月18日,时任北京军区政委刘振华在会议上,向徐勤先传达中央军委要求38军入京执行戒严任务的命令时,徐勤先当场拒绝,违抗军委戒严命令,干扰戒严部署,助长动乱势力,增加部队进城困难,并损害军队声誉,造成严重政治后果,而徐勤先身为集团军军长,在党和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临阵抗命,严重危害党和国家的利益,性质恶劣,后果严重。
|军委下达坦克进京戒严令
录影片段同时披露徐勤先个人陈述。徐勤先表示在那场关键会议上,军区政治委员刘振华、副司令员李某、参谋长周某等人,向他传达中央军委决定,调动38集团军1.5万人、200至300辆装甲车,还有轻重机枪、高射击枪、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在内的大量武器,于5月20日进入北京多个军委总部大院及指定地点,执行戒严任务。
徐勤先供称,他首先就「其他武器」范围、装甲车数量等细节反覆追问,又翻查编制表,发现光靠坦克数量也难以达到命令要求,于是就在会上说:「这个事情我有不同意见」,又指「这是个群众性的政治事件,应当用政治办法来解决」,如果要动用武力,卫戍部队,公安武警也就足够,如果非要用野战军,将野战军调到北京近郊也可保持威慑,「好人坏人混在一起,军队老百姓混在一起,怎么执行?打谁?」
|「这样一个大事,应当慎重研究解决」
当审判长追问有否建议由国家机关而非党发布命令时,他否认曾讲「以党的名义发布不合适」,但承认自己主张「这么大的事情,应该慎重研究」,建议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讨论处理方案,甚至提到军队已「纳入国家体制」,全国人大常委会亦可参与讨论,并把这形容为「科学民主决策」。
审判长随即以「解放军是党绝对领导」反驳,指徐勤先建议让国务院、人大常委会共同讨论,已经是在质疑并变更中央军委已下达的命令,构成对党中央权威的挑战,指他把党的领导置于次要位置,违反宪法和军队制度。
|审判长重复追问关键一句
最具象征意义的片段,出现在法庭多次重复的逼问之中。审判长逐条对照起诉书措辞,逼他回答有否说过「这样的行动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一件事短时间看不清楚,但历史可以证明,执行这样的任务可能立功,也可能成为历史罪人」。徐勤先承认,「这个思想有」,但已记不起是在何时何地说出口。
在长达数十分钟的攻防下,合议庭最终将问题逼向核心:徐勤先究竟是「思想有分歧」还是「拒不执行命令」。徐勤先一度以「作为部队,要坚决执行;作为个人,我不大想参加」作为区分,却在审判长连番追问「你是集团军军长,不参加意味什么」下,被迫承认「意味着就是我个人不执行命令的问题」,并在记录中被概括为「思想严重不通,不执行命令」。
翻查资料,1989年4月前中共总书记胡耀邦逝世,北京举行大规模悼念活动,其后演变成大规模示威,要求中共推行政治改革。
到了5月16至18日,北京有逾百万人涌上街头,包括学生、工人、青年与长者,要求中共与学生公开对话。 5月18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结束访华,但国际焦点被天安门学生运动完全取代。同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王丹、吾尔开希等学生代表。学生原盼争取对话,却在针锋相对的气氛下不欢而散,广场情势随之急转直下。此时距北京宣布戒严仅余48小时,亦是六四事件爆发前倒数第1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