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六七史 民国百年
袁世凯发迹,得益于清末庆亲王奕劻的“老庆记公司”甚多。袁知恩图报,不断将大把银子塞给奕劻。1912年3月12日,溥仪逊位,奕劻吓得跑到天津暂避。1913年,奕劻放不下北京老庆王府,返回北京居住。袁世凯闻讯,即派专人向自己旧日的老板表示慰问,并询问其所需。奕劻说:“门前道路不平难行”。第二天,庆王府所在的北京定阜街即开始施工,不久便铺上沥青,整修一新。
◎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给自己定的工资是年薪36万元。当时的美国总统年薪为7.5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成银元是15万元多,不到老袁年薪的一半。除年薪外,袁世凯还“依法”领取公费48万元,交际费36万元。全部工资加起来,一年即到账120万元。
1914年,国史馆编修宋育仁上书请求还政于清室,他的老师王闿运也列名表示支持,引起舆论不满。11月23日,有心复辟的袁世凯下令严禁紊乱国体邪说,要求查办宋育仁。有关部门的具体处理意见是:“议论荒谬,精神瞀乱,应遣回籍,发交地方官察看”。老袁大笔一挥,把最后一句改为:“劝回原籍休养”。这样宋育仁不仅没事,还光荣退休回家。袁世凯并赠送程仪3000块大洋。7天后,宋育仁坐着大马车,被簇拥着离京南下。到达汉口时,老袁的干儿子、湖北督军段芝贵专门派人用四抬大轿接送。
袁世凯急于称帝,1915年9月筹安会刚成立,袁便授意政事堂秘密成立了跨部门机构-大典筹备处,内务总长朱启钤兼任处长。筹备处第一项大工程便是整修故宫三大殿,作为袁登基场所。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故宫三大殿的整修仍然按期完成。老袁的洪宪朝以红色为象征,故宫三大殿屋顶的琉璃瓦便全部换成红色,太和殿改名承运殿,殿内的8根圆柱全漆成红色。中和殿改名为建极殿,保和殿改名为体元殿。面对肥缺,当时的北洋核心人物纷纷插手,借机大捞一把。整修工程实花100多万元,报销的数字却是270万元。
民国初年财政极度紧张,但袁世凯在称帝花钱上依然十分任性,不计成本。皇帝御座扶背一律雕龙,价值40万元;定做2件龙袍,花费60余万元。这两件龙袍全用金丝织成,上面缀满了宝珠。制造皇冠2顶,价值10万元;皇帝玉玺1枚,用上好的白玉雕制,价值12万元;皇帝金印5枚,价值60万元,就连袁世凯登基穿的两双鞋子,上面都缀满了珍珠,价值2万元,袜子每双40元。此外,其他的便服、便鞋、便靴等御用品费用达200多万元。御用鸾仪借自清皇室,修理加添置,又花去数万元。
“洪宪帝制“费用浩繁,仅筹安会费即高达二三百万元,且全无明账,所费详情,谁也说不清楚。除筹安会费、用品费外,还有办公费、袁家祠堂坟墓修缮费、典礼费、收买报馆费、收买名士文章费、“民意代表”恩给金、报酬支出等等,名目繁多。整个“洪宪帝制”筹备花费,仅有账可查的即超过3000万元。
1916年6月,袁世凯在愤恚中死去,继任总统黎元洪决定以在职国家元首的规格,为袁治丧。北洋政府除了拨款50万元用于丧葬费用外,还通令文武机关下半旗、停止宴乐27天,民间娱乐也停7天;文武官员和驻京部队一律佩戴黑纱;设立“恭办丧礼处”,以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齐三人承办大典丧礼,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总负责。由于袁世凯的葬礼过于奢华,导致入不敷出,政府所拨专款扣去葬礼费用后,无法支付建造墓地的工程款。为此,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8人又联名发起公启,请求社会各界解囊相助,总算又凑到25万元,才最终办完了袁世凯的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