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遭制裁 習近平確定要自行發展半導體
這幾年,川普的抗中路線,也加速中國國產晶片的進程。美國在2018年要求加拿大逮捕孟晚舟後,又積極說服盟友5G建設拒用華為;2019年將華為及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企與華為交易;2020年5月、8月2度緊縮對華為禁令,只要研發、生產使用到美國技術,都必須申請才可供貨華為,幾乎斷了華為的生路。
此舉讓中共開始正視晶片過度依賴外國的事實,2020年9月習近平在1場座談上點出,中國在各領域受制於人的「卡脖子」困境;為了擺脫威脅,習近平也要求,對基礎研究有成效的研究單位和企業,要在財政、金融、稅收等給予政策支持。
隨著中國野心擴大,大量來自中央、地方政府和民間的資金投入。2020年9月,中國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財政部發表聯合聲明,將擴大8個領域的新興戰略產業投資。為應對美國制裁,中國「十四五」也規劃,從2020-2025的5年內將投資約1.4兆美元,要發展第3代半導體。
中國對28奈米以下製程 免徵10年所得稅
不只如此,2020年12月中國財政部公告,中國28奈米以下製程的半導體廠,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生產企業,最高可免徵10年的企業所得稅,將稅收優惠擴及至整體產業鏈,且是歷來最大的半導體免稅政策。
然而,在全國造芯熱潮下,晶片產業亂象叢生。中國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2020年10月時也指出,一些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投身積體電路行業,地方對積體電路發展的認識不夠,盲目上專案,低水準重複建設風險顯現,甚至有建設停滯、廠房空置,造成資源浪費。
《中國經濟週刊》報導,業內人士透露,即使是建築、服裝、水泥、海產與汽車零件也「轉行」,只要經營範圍與晶片有關,就能得到地方減稅優惠或融資,許多公司想盡辦法蹭熱度,但很多只是想騙經費。
中國各地頻傳半導體爛尾投資案
野心一旦擴大,失敗的風險也就愈高。近幾年名聲大噪、規模高達上百億人民幣的半導體投資案相繼爛尾,因為對項目本身的了解不夠、投資風險預估不足、項目建設缺少約束等,專案進度停滯不前、銷聲匿跡,或留下一地破碎爛攤子,讓地方政府面臨極大的財政壓力。
例如,以小龍蝦聞名的江蘇盱眙,2017年江蘇中璟航天半導體總投資120億人民幣,佔地703畝,按規劃建成後年產值125億元;項目在2017年底開工,預計2018年12月底前完工投產,但開工半年後便從此銷聲匿跡,沒有再被提起過。
傳出當初盱眙縣政府在找來中璟航天半導體之後,本來想以土地使用權的方式入股,但後來政策改變,盱眙縣政府轉為以資金入股,但資金遲遲未到帳,導致資金鏈斷裂,最終投資案停滯不前。
另一個例子是德淮半導體,2016年在淮陰區成立、總投資450億人民幣,其中,1期投資120億人民幣,佔地257畝,計劃建設年產24萬片12英吋CIS晶圓廠。德淮半導體曾立志「要做中國第1、世界第2,成為和三星一樣的半導體大廠」。結果,和中璟航天的銷聲匿跡不同,近幾年德淮半導體停擺、爛尾、欠薪甚至倒閉的傳聞從未間斷過。
其他還有成都格芯、陝西坤同、紫光和武漢弘芯則是最近大家比較熟悉的爆雷案例。紫光貴為中國半導體國家隊,卻在2020年底多次爆出債券違約;號稱投資1280億人民幣、重金禮聘蔣尚義的武漢弘芯,2020年爆出存在大量資金缺口,遭武漢市政府接管,被稱為是「中國晶片最大騙局」,蔣尚義在退出後也稱這段經歷「根本是場噩夢」。
紐時揶揄 中國用傳統製造業思維發展半導體
中媒分析,這些爛尾的項目都有1個共同特點。在半導體項目啟動前號稱「領先國內」、「世界前列」等,再加上喊出極高的投資報酬,為當地政府描繪美妙藍圖,這對想要政績的官員而言是很大的誘惑,而完全沒有考慮到,當地是否缺乏財力和產業基礎。
除了餅畫得太大之外,資金凍結、管理不善等,也都是中國「晶片熱」下多個案子爛尾的原因。芯謀研究研究總監徐可指出,半導體產業專業性高,投資難度很高,中國許多地方政府甫入半導體產業,卻抱持著傳統產業的招商、募資思維,不懂得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規律,也無法準確預估項目是否能成功。
徐可也指出,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對產業知識、技術的了解,也未對項目團隊善盡調查責任,甚至自知專業知識不足,特意找海外專業團隊來管理,但多半遇上非圈內的騙子;另外,地方政府在談判時,也缺乏合約內容的約束,使得部份資金直接被匯到海外,後續也難以追回。
紐約時報形容,中國希望取得的進步,就好像從生產塑膠玩具,想要一舉進階到生產太陽能板一樣,但在半導體領域,這根本行不通,半導體業界的研發成本極高,多家老牌大廠花了數十年才有的技術和累積,中國要想迅速超越,沒有那麼容易。
不過,紐約時報也指出,目前中國在晶片產業的實力,雖然仍遠不及美國產業巨頭英特爾、輝達,在製造方面也至少落後台積電4年,但中國確實有漸漸擴大實力,首先吃下家電、電動車等,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國內內需市場。
2020年8月中旬,華為啟動「南泥灣計畫」,旨在困境期間實現自給自足,核心零組件去美化及加強扶持本土廠商,料將納入筆記型電腦、智慧螢幕、IoT智慧家居產品等;當時也傳出,華為內部已啟動「塔山計劃」,打算與相關企業合作,準備建設1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的45奈米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