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幸从去年7月开始加入Pfizer/BioNTech(美国辉瑞药厂和德国生技公司)新冠肺炎疫苗的全球临床开发团队,参与人体临床试验的分析与安全性评估。几个月下来,从科学角度来看,越发觉得疫苗是目前面临全球疫情严峻形势、忧虑病毒变异影响和安全性副作用最好的因应之道。
跨国药厂不在台湾做疫苗效果临床试验,是台湾的骄傲。随机分配接受疫苗或安慰剂(生理食盐水)的临床试验,其研究目标是确认无感染的健康志愿受试者,在施打疫苗后相对于接受安慰剂,可否达到法规要求减少一定比例以上的「有症状感染」。在超低盛行率的国家(台湾),因为超级低的本土或社区感染机会,基本上没有可能在试验中侦测到感染者,自然不适合参与全球疫苗效果临床试验。
对变种仍维持相当效果
有人质疑,「台湾新冠肺炎病人这么少,能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吗?」就如同上述原因,我们真的无法在台湾进行疫苗效果的第三期研究,只能在国外一些感染高盛行率的国家(印尼、巴西等),进行跨国合作第三期研究。
但是值此疫苗全球陆续上市施打之际,台湾国产疫苗也错失在国外进行随机分配安慰剂控制研究疫苗效果临床试验的时间点,因为在已证实疫苗可以有效大幅地减少「有症状感染」之后,如果仍然执意随机将一半(台湾现在进行中的第二期试验是约六分之一)健康受试者投予安慰剂,并不符合人体试验的伦理。
换个角度来说,倘若可藉由免疫反应与临床保护力关联推定疫苗效果,台湾还是可以进行针对疫苗安全性评估非常有意义的第二期试验,甚至如果资源、预算许可,不必局限所谓1200到3000例的研究,更可考虑较大型的试验,如此一来,就算是没有第三期临床试验能紧急使用授权上市,至少我们有更多疫苗安全性的参考。
而对于如何解读疫苗保护力,民众最困惑的是,「疫苗保护力95%,那我打了疫苗,还是有5%的机会被感染吗?」这当然是谬误,疫苗保护力95%正确的意思是:「1-疫苗接种组有症状感染的风险/安慰剂组有症状感染的风险」,就是「相对有症状感染比例」(IRR)是5%。也就是施打疫苗后有症状感染的风险,只有未施打疫苗的二十分之一。
那么,面对越来越多的病毒变异(变种病毒),疫苗还有效吗?其实RNA(核糖核酸)病毒,非常容易出现突变,除了常听到的英国、南非、美国等突变株,已有其他变种病毒株被分离出来,目前包括美国辉瑞药厂和德国生技公司,以及莫德纳(Moderna)几个研究英国与南非变异株的实验室都指出,除了南非株外,疫苗仍然维持相当的抗体中和病毒效果。
疫苗免疫是针对病毒上棘蛋白(spike protein)的多重抗原,而非单一抗原标的,所以目前疫苗仍对抗原维持辨识性和免疫反应,还是有疫苗保护力,而且这2家药厂也着手开发针对变种病毒与特定变异病毒抗原更精确的修改版新疫苗。未来可能和季节性流感疫苗一样,必须每年季节性施打疫苗。
打疫苗不代表能够免疫
至于打了疫苗后就不会被感染?「这也是另外一个错误谬思。」疫苗的保护作用不在于不会被感染,而是接种者一旦被病毒感染后,体内免疫系统可辨识病毒抗原,并唤醒免疫记忆及接续的免疫反应,病毒因此被中和而大量地减少,使疫苗接种者不会出现症状或仅为轻症不会重症化。
和未接受疫苗感染者间的差别,是疫苗接种者的免疫反应可能产生比「自然感染者」或「康复者」较高效价的中和抗体。简单来说,就算接种了疫苗,不代表不会被感染,也不代表打了疫苗的感染者在感染初期不会感染别人。所以,未来尽管已经打了疫苗,自我防护和防疫措施依然不能豁免或改变。